•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余味”

      2013-08-15 00:44:28
      文藝評論 2013年2期
      關鍵詞:詩中有畫余味王維

      焦 健

      王維在盛唐詩壇的地位十分突出,其詩各體皆工,涵詠蘊藉。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園詩,其中有百般滋味。蘇軾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提出“詩中有畫”之說,原文是: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p>

      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提出“詩中有畫”的出發(fā)點即“味”字,晚唐司空圖曾提出“詩味說”,倡導詩歌應有“味外之旨”。而蘇軾恰對司空圖“詩味說”很欣賞,他曾引司空圖之語論詩:“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保ā稌袋S子思詩集〉后》)不難看出,蘇軾推崇的是“咸”、“酸”之外的味道,比之于詩,自然是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圖《與極浦書》)了。若要此做一個概括,那么“深文隱蔚,余味曲包”(劉勰《文心雕龍·隱秀》)中的“余味”一詞于此頗為貼切。具體來說,即文字之外給人帶來的含蓄蘊藉的意義。

      不妨回到材料,以《山中》這首詩的后兩句為例來談一談:若將“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兩句中的意象列出,僅僅是“山路”、“綠蔭”和“行人”,此為“咸、酸”之味。至于“咸酸之外”的“余味”,也就是文字之外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一,何為“空翠”?第二,“空翠”如何能“濕人衣”?第三,“濕人衣”之形貌如何?

      關于第一個問題,“空翠”可解為“空氣”和“綠樹”,吳戰(zhàn)壘先生在其著作《中國詩學》中說:“秋山雖然紅葉稀疏,但依然松柏蒼翠,空氣濕潤,這是一個翠綠而空闬的世界,連濕潤的空氣都綠化了。”①此一層味;此外,“空翠”也可理解為“空無”和“青山”,如蔣寅先生在其《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一文中解為“它真實就是山中的嵐氣:只覺其濕潤而不見水珠,故謂空;映襯山色似透著碧綠,故曰翠。”②此又一層味;關于第二個問題,蔣寅先生在同一文章中解為“山中的嵐氣,只覺其濕潤而不見水珠……它真的就在不知不覺中打濕了我的衣服!”此一層味;而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將其解作“翠色欲滴”③也無不可,此又一層味;而關于第三個問題更是見仁見智,如果將整句理解為“翠色欲滴”,那么衣服之濕無從談起,只作修辭,此一層味;如果理解為衣服被嵐氣打濕,讀者則可根據想象中嵐氣的輕重,進而得出“濕人衣”的不同程度,此又是數(shù)層味。

      結合以上分析來看,“余味”的產生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詩人在作品中制造一些文字外的邏輯空缺。然后,讀者為了填補空缺,在頭腦中重現(xiàn)詩句中的景象,會不自覺地根據作者的暗示,產生或異或同的理解、豐富的想象,而這些理解和想象便形成了詩之“余味”。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不妨先以王維之名句“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為例。從本文角度,這句詩中有幾處“邏輯空缺”:第一,“冷”的主體是什么?——由于“冷”字處在“日色”和“青松”兩個名詞之間,連接前后均可,從而造成語義模糊。讀者一旦將“空缺”坐實,則“日色冷/青松”有一層味,“日色/冷青松”又有一層味;第二,“冷”字一般形容人們對溫度的觸覺感受,放在這里如何解釋呢?那么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填補這個“空缺”:“冷”字可以引申為對明暗程度的視覺感受,所以從方位來看,“因為山的深僻,才顯出日色的冷來”(周振甫《詩詞例話》)④,此一層味;從觀察點來看,“烈日當空,而萬松濃蔭”(俞陛云《詩境淺說》)⑤,此又一層味;如果依照“冷”的本意,從觸覺感受來考慮,自然“但覺清涼”⑥,此一層味;若依照“冷靜”之連綿意,從詩人心理考慮,“喻心境之恬澹清涼”(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也是一層味;第三,“冷”到什么程度?這個“空缺”可依照讀者個體的生活經驗來想象了,這里又有無窮“余味”。

      另舉一例,《紅樓夢》之“香菱學詩”一段文字當中,曹雪芹曾假托香菱之口,以“念在嘴里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來形容讀過王維“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兩句的感受。橄欖“余味”無窮,正可對應蘇軾所引的“其美常在咸酸之外”。這兩句詩“余味”在何處?不妨思考一下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日落江湖白”?先從落日來看,日頭初落時水赤,落日消盡時水黑。水色泛白說明落日將盡未盡,日色昏昏,故黃生謂其“形容日之昏也”(《唐詩摘抄》);再從水來看,張志岳先生在《詩詞論析》中認為“只有在日落(而又沒有風浪)時,才顯得比任何時候都白”⑦。所以我們從這里又可想見水面之平;另外,如若要日色昏至令水面泛白,落日必無山林遮蔽,否則日頭落入山林之后即為“日落”,這時水面并不呈現(xiàn)白色,而是由紅漸漸轉暗。實際上,只有在整個太陽完全落入水平面,而霞光還未消失的很短一段時間內,“江湖”才有可能“白”。那么,這又可令人聯(lián)想到眼前水天茫茫,遠處落日西沉入水的壯景。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在“日落江湖白”的文字之外,至少得到了三層“余味”:日昏、水平、景闊。

      第二,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潮來天地青”?先從“潮”來看,潮至后,淹沒水面和水畔的土石,故能水天皆青,浩渺無垠,由此可見潮之洶涌;再從“天地”來看,若要上下一色,必然天空無云而有靄——若有云則天有雜色,若無靄則天藍水黃,都無法達到融為一體的青色。分析過后,我們又在文字之外,得兩層“余味”:大潮、輕靄。

      在《紅樓夢》中,香菱說道:“這白、青二字也似無理”,這“無理”二字說的便是她在腦海中試圖重現(xiàn)情景時生出“邏輯空缺”的瞬間感觸——為何“江湖白”?又為何“天地青”?而接下來她卻說道:“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边@正是香菱根據作者暗示,填補“邏輯空缺”后,在腦中形成了文字外全面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本文所說的“余味”)的感受。而“念在嘴里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則形容“余味”之多。需要說明的是,“邏輯空缺”的補足是一瞬間完成的,讀者往往未必清楚自己的審美過程,就已然形成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美感。另外,詩中的“余味”也并不是絕對的,不同的讀者往往會得到不同程度、不同內容的“余味”。究其實質,這是在重現(xiàn)情景時,各人填補“邏輯空缺”的能力和角度不同造成的。

      關于王詩之“味”,前人還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如對于《田園樂七首》這組六言絕句,張謙宜在《絸齋詩談》中就談到:“‘凄凄春草秋綠’云云,比范石湖高數(shù)倍,只從味斂味瀉上分。宋人極力爽快處,正是格低。”在這里,張謙宜將王維的《田園樂七首》與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做了一個“味”的比較,進而指出宋詩“格低”。是何道理?從本文角度,二者區(qū)別在于其“邏輯空缺”的大小不同。不妨先從張謙宜談到的“凄凄春草秋綠”一首說起,這首詩是這樣的:

      凄凄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對家畜和對兒童的描寫,是田園詩中重要的元素。此詩以“自歸村巷”四字來寫牛羊,正可謂“無理”。讀者自然會不自覺地生出邏輯上的空缺——牧人為何不在?牛羊何能自歸?自歸行狀如何?這幾個問題一經體悟,已令人于文字外得三層余味:村人之閑逸,牛羊之忠厚,生活之和緩。而末句以“不識衣冠”四字來寫兒童,也會使讀者生出疑問——童稚為何不識著“衣冠”之人?著“衣冠”之人為何會路逢“童稚”?為何掩卷想來,可得三層余味:鄉(xiāng)村之僻遠,童稚之質樸,詩人之出塵。套用上文香菱評詩之語,“自歸”與“不識”皆“無理”,但又只有這兩個詞“才形容得盡”。而這都應歸功于作者的暗示技巧。同寫家畜,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的描寫就顯得尋常和具體了:“雞飛過籬犬吠竇”(《晚春田園雜興》其三)寫的是隨處可見的尋常事物,詩中將雞如何飛,犬在哪吠都敘說清楚。對兒童的描寫又如何呢?試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夏日田園雜興》其七)兩句,其中不光寫到了兒童的處所、行為,還把兒童的心智“未解供耕織”一并添上。這樣一來,詩句雖摹出鄉(xiāng)野之情景,卻少了鄉(xiāng)野之趣味。

      再看王維《田園樂七首》中的另外一首: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花落則家童應掃,鶯啼則山客應覺?!拔磼摺焙汀蔼q眠”正是“無理”之言。詩人給出兩個邏輯的空缺:為何家童不掃落花?為何山客聞鶯猶眠?從而啟發(fā)出讀者進一步的感悟:主人隨性曠達,故家童亦閑散自適;山中無拘無礙,故山客可悠然酣睡。十二字之中,暗示出主人之閑逸、山中之清幽、落英之繽紛、鶯啼之清新。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王維的《田園樂》更有“余味”,此“余味”并非以文字直接表達,而是通過暗示,利用讀者的想象形成,這正是張謙宜所說的“味斂”——其味收斂于文字之中。與王維的《田園樂》相比,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在情景描寫上過細,如此一來,詩的“邏輯空缺”少了,讀者無法填補,詩的“余味”也就無從談起,這也正是張謙宜所說的“極力爽快處”以及“味瀉”——其味瀉出于文字之外。

      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余味”的具體表現(xiàn)還有很多,其中有些表現(xiàn)為人情。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渭川田家》)兩句以“念”字,暗示出野老和牧童的祖孫關系,以“倚仗”二字暗示老人年事已高,再以“荊扉”二字暗示其家境貧寒,而在如此境況下,老人仍翹首盼望孫兒的歸來,其親情尤為動人?!霸妇嗖蓴X,此物最相思”(《相思》)兩句,結合紅豆的象征意義以及“多采擷”的囑托,暗示自己和友人深厚的友情?!坝度颂幩?,隔水問樵夫”(《終南山》)以隔水相問的情景暗示出山中人跡罕至,再加以“問樵夫”三字,暗示出詩人的平易,至于樵夫應答之情境,讀者不難想見——此中又有樸實的鄉(xiāng)情。

      另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余味”中也包括了禪意、禪趣?!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本為“無理”之言:為何行到水窮處便不再前行或返回?為何席地而坐?為何觀看云的升騰?進而一想:行到水盡頭是超然物外,停步坐下是隨遇而安,坐看云起則是順應自然。此等“余味”,皆合禪宗要旨。又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等句將詩人置于松竹風月之間奏琴,通過非常之景,透露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諧的禪趣。

      “余味”還是王維詩與畫的共通點。大凡人們談起“詩中有畫”,多論及王維詩中的色彩搭配、位置經營。實際上,這最多只能解釋“詩中有畫”,而并沒有解釋“畫中有詩”。在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的文字中,“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兩句蟬聯(lián)而下,我們自然應從二者的“交集”入手來考量其內涵,不可舍其一端,以偏概全。“交集”為何?正是“余味”。試看蘇軾的畫論《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這首題畫詩中寫道: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顯然,此詩前半部分,說的是好詩與好畫都應于內容之外表現(xiàn)出更多的意義。而末兩句“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兩句正是其具體表現(xiàn)——由于畫面疏澹,觀者在頭腦中想象情景時,會造成“為何只有一點紅?”的“邏輯空缺”。經過一番思量,于是想到:春方至,故已有紅花;冬未去,故止于一點。進而想象出春天剛剛來到,生命雖仍蟄伏,卻正醞釀復蘇之情景。此情此景由畫家通過“一點紅”暗示出來,表現(xiàn)于畫面之外,正是前文所說的“余味”。結合蘇軾的詩論和畫論,不難發(fā)現(xiàn),好詩與好畫“本一律”,而此“律”正在“余味”二字。

      ①吳戰(zhàn)壘《中國詩學》,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頁。

      ②蔣寅《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文學評論》,2000第4期。

      ③④周振甫《詩詞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98頁。

      ⑤⑥俞陛云《詩境淺說》,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9、11頁。

      ⑦張志岳《詩詞論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6頁。

      猜你喜歡
      詩中有畫余味王維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來
      走哪條路好
      從言、象、意看王維“詩中有畫”
      余味悠長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相約臺灣詩人林煥彰
      鳥鳴澗
      兒童繪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人生的余味
      領導文萃(2018年3期)2018-03-12 21:36:54
      人生的余味
      北方人(2017年11期)2017-07-03 14:07:47
      人生的余味
      北方人(2017年6期)2017-06-27 18:45:32
      Painting the Paradox
      漢語世界(2016年1期)2016-09-12 08:28:55
      利辛县| 枞阳县| 廉江市| 金川县| 林周县| 婺源县| 永靖县| 玉林市| 留坝县| 突泉县| 徐闻县| 柞水县| 乳源| 体育| 财经| 方正县| 沅陵县| 康乐县| 武隆县| 宣恩县| 汝南县| 汤阴县| 马尔康县| 噶尔县| 灌南县| 黑河市| 嘉禾县| 微博| 保德县| 南木林县| 花莲县| 双辽市| 隆德县| 海城市| 太仆寺旗| 葵青区| 凤凰县| 红桥区| 石阡县| 利津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