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垂
【摘要】由于文科生高考不考化學等學科。在急功近利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文科生不愿意學習化學。雖然文科生高考不考化學,但是,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大有幫助。改變文科班學生厭學化學的現狀,既是文科班化學教師的使命,也是鍛煉文科班化學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文科班教學的效率,應該結合文科班的特點,適當穿插一些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與文科知識密切相關的話題。
【關鍵詞】文科班 化學教學
國家為了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在高中階段,開設了很多學科。由于文科生高考不考化學等學科。在急功近利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文科生不愿意學習化學。因此,在文科班的化學課堂上,就會出現不聽課,不回答問題,不做練習,不交作業(yè),課堂搗蛋,打瞌睡等現象。很多化學老師不情愿上文科班,在無法回避的情況下,只有被動去應付,這樣做的結果是師生互厭,導致文科生的化學素質普遍偏低,也影響到了文科班化學教師的形象和聲譽。
雖然文科生高考不考化學,但是,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大有幫助。改變文科班學生厭學化學的現狀,既是文科班化學教師的使命,也是鍛煉文科班化學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本人長期從事文科班的化學教學工作,深刻體會其中的不易,一直致力于提高文科班教學效率的探索。筆者認為,應該結合文科班的特點,適當穿插一些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與文科知識密切相關的話題。
1.聯系時事
據調查表明,大部分文科生認為,學習理科浪費時間,沒有實際意義。他們沒有真正了解化學,不能意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為了讓文科生真正感受到化學知識的海納百川和直接幫助作用,不妨和他們談一點時事、新聞。如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1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其中提到"西氣東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yè)發(fā)展迅速,但結構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均高達72%。大量燃煤使大氣環(huán)境不斷惡化,發(fā)展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結構已迫在眉睫。中國西部地區(qū)的塔里木、柴達木、陜甘寧和四川盆地蘊藏著26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約占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的87%。特別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量有8萬多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根據天然氣的資源狀況和目前的勘探形勢,國家決定啟動西氣東輸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從1998年開始醞釀。2000年8月23日,國務院召開第76次總理辦公會,批準西氣東輸工程項目立項。2002年7月4日,西氣東輸工程試驗段正式開工建設。2004年10月1日全線建成投產,2004年12月30日實現全線商業(yè)運營。[1] "西氣東輸"工程將大大加快新疆地區(qū)以及中西部沿線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教師:"西氣東輸工程" 中的氣指的是什么氣體?學生:天然氣。教師:其主要成分是什么?學生:甲烷。教師:作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說明甲烷氣體具有什么性質?學生:可燃性。教師補充:即甲烷能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氧化反應。設疑:通過前面氯氣以及堿金屬元素性質的學習,我們知道,金屬鈉可以和氧氣發(fā)生氧化反應,也可以和氯氣發(fā)生氧化反應。那么,甲烷能不能跟氯氣發(fā)生氧化反應呢?讓我們來一起探究。實驗:取2支硬質大試管,通過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試管甲烷和半試管氯氣,分別用鐵架臺固定好。(如圖所示) 。其中1支試管用預先準備好的黑色紙?zhí)滋咨希硪恢г嚬芊旁诠饬撂帲ú灰旁谌展庵鄙涞牡胤?,一面一起爆炸)。片刻后,比較2支試管中的物質,而這是否出現了區(qū)別?[2]實驗現象:黃綠色逐漸變淺,試管內壁出現黃色油狀液滴,試管內水面上升,試管內有白霧出現,水槽內有少量晶體析出。教師:這個實驗說明了甲烷和氯氣在光照的條件下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這個反應是氧化反應嗎?請大家閱讀課本62頁相關內容回答。通過自學,學生知道了甲烷和氯氣的反應不是氧化反應,并形成了取代反應的概念。
講到"化學與資源綜合利用、環(huán)境保護"時,內容不是很多,難度也不是很大。 在課堂小結時,可以順便談談"建設部關于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節(jié)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了要控制增量,調整和優(yōu)化結構;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jié)能工程中的建筑節(jié)能工程;實施水資源節(jié)約項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創(chuàng)新機制,加快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fā)和推廣;強化責任,加強節(jié)能減排管理等。[3]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中學習了國家方針政策,對于文科生,很有幫助。
2.活用俗語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chuàng)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典故,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如果能將典故和俗語巧用于化學教學中,能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如講到 "乙醇"這個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開場白:"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酒濃春入夢" "酒杯內會淹死人"…這些都是關于"酒"的俗語。酒是我們生活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飲料。那么,大家對酒有多少了解呢?,發(fā)明"酒"的人是誰?"酒"有什么性質呢?為什么有的人海量有的人卻一喝就醉?"酒"對生理有什么影響呢?讓我們到俗語中去揭開謎底,"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短歌行)。自此之后,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chuàng)的說法似乎更多了。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鐘"之說。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酒濃春入夢",其中涉及到酒精對中樞神經的影響,進入人體的乙醇由于不能被消化吸收,會隨著血液進入大腦。酒精會削弱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通過激活抑制性神經原和抑制激活性神經原造成大腦活動遲緩。并能導致酒醉和昏睡等癥狀。"酒杯內會淹死人",是指酒精會抑制大腦的呼吸中樞,造成呼吸停止,另外由于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導至血糖下降也可能有致命的影響。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可能讓學生全部了解關于"酒"的知識,課后再布置幾個作業(yè)任務,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會帶著疑問深入實踐,通過觀察、查閱資料、思考、歸納,掌握了"酒"的知識。再如,講到"金屬的腐蝕和防護"時,"是金子就會發(fā)光", 比喻成一些未被發(fā)現的人才。金子不容易生銹甚至說根本不會生銹--也就是化學性質穩(wěn)定,所以我們任何時候看到的金子都是光亮光亮的,不會像鐵、銅、鋁上面總會有些痕跡,由于金子珍貴而且隨時都會發(fā)光這樣人們就把它比喻成一些未被發(fā)現的人才。
3.3.融入哲學思想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大分支,它是研究物質運動的學科,它的基本概念、理論及其內在機理等,蘊藏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文科生哲學思想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他們學習和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而且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理科的學習中提高了文科學科的水平。元素周期律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典型,如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化學性質(包括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呈周期性變化。例如:同處于第三周期的11號元素Na,是活潑的非金屬;13號元素Al是兩性元素;17號元素Cl則是活潑的非金屬元素。這足以證明隨著核電荷數逐漸的增加,元素的性質由活潑金屬向活潑的非金屬過渡,說明物質的量變會引起物質的質變。例如,CO與Fe2O3的反應,作為還原劑的CO有奪取氧而產生CO2的可能,而作為氧化劑Fe2O3,有分解放氧游離出鐵的可能,因此氧化劑與還原劑二者在適合的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反應。沒有對應的氧化劑就無所謂還原劑,沒有氧化反應就沒有還原反應,沒有電子的失去,就沒有電子的得到,這是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4]
在文科班的化學教學中巧妙"閑扯",中心不變,形式不拘,可以營造課堂積極氛圍,激發(fā)文科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近師生距離,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西氣東輸,百度百科
[2]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化學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關于印發(fā)《建設部關于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節(jié)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建科[2007]159號 ,京友網
[4] 孫躍枝,化學教學中的哲學思想探究,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