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知識結構與名詞化的關系

      2013-09-12 07:57:52
      外國語文 2013年4期
      關鍵詞:常識性專業(yè)術語知識結構

      湯 斌

      (東南大學 外國語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6)

      1.引言

      1999年Bernstein在《英國教育社會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上發(fā)表了論文《垂直話語與水平話語》(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首次從教育社會學角度提出了知識結構理論。該理論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語言的識解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Martin,2007a,2007b,2011;張德祿、秦雙華,2010;朱永生,2011)。概念語法隱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在人類經(jīng)驗的識解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352)認為,生成概念語法隱喻最重要的源泉是名詞化。動作過程可以由一致式“動詞”表達,也可以由隱喻式“名詞”表達;事物的性質可以由一致式“形容詞”表達,也可由隱喻式“名詞”表達。Halliday&Matthiessen(1999:269-270)進一步指出,概念語法隱喻基本上就是一個“名詞化”的趨勢,即將所有的現(xiàn)象重構為可以歸類的經(jīng)驗模式。掌握名詞化與知識結構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名詞化在不同知識結構中的識解功能,促進我們對不同知識結構的理解與建構。本文試圖回答兩個問題:作為概念語法隱喻,名詞化在知識建構中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不同的知識結構對名詞化的使用又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2.Bernstein的知識結構理論

      Bernstein(1999)將知識的表達形式區(qū)分為:水平話語(horizontal discourse)與垂直話語(vertical discourse)。水平話語用于建構常識性知識,垂直話語用于建構非常識性知識。垂直話語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等級知識結構(hierarchical knowledge structure)與水平知識結構(horizontal knowledge structure);前者涵蓋自然科學,后者涵蓋社會與人文科學。等級知識結構旨在生成概括性與整合性不斷增強的理論,從而將底層的知識整合進新的知識體系中。圖1展示了等級知識結構。隨著知識結構不斷向塔尖延伸,知識的概括性與整合性不斷增強,知識的運作層面也越抽象。

      圖1 等級知識結構(Bernstein,1999:162)

      圖2 水平知識結構(Bernstein,1999:162)

      Bernstein(1999:163)根據(jù)這一特點指出,等級知識結構具有整合性(integration)。與之相反,水平知識結構由一系列相互間獨立的專業(yè)化知識構成。這些專業(yè)化知識擁有各自的專業(yè)化語言以及各自的專業(yè)探究模式、文本生產(chǎn)與傳遞的專業(yè)標準。如圖2所示,在水平知識結構中,各專業(yè)化知識以片段方式組合在一起且相互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例如在語言學領域中存在許多語言學理論,這些理論都有自身的專業(yè)化語言且相互間保持著較強的獨立性,它們共同構成了語言學的水平知識結構。這些專業(yè)化知識之間不是概括與整合的關系,而是并列的、相互獨立的群合關系。因此,Bernstein(1999:163)指出水平知識結構具有群合性(collection)。整合的作用在于將知識按照特定的等級融入知識體系;群合的作用在于聚集某一學科領域中由不同專業(yè)化語言實現(xiàn)的專業(yè)化知識。根據(jù)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將Bernstein提出的知識結構總結為三類:常識性知識結構、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

      3.名詞化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

      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語言是一個語義選擇項系統(tǒng),為語言使用者提供了實現(xiàn)不同意義的語言資源。在此,我們探討名詞化在常識性知識與非常識性知識建構中發(fā)揮的作用。

      3.1 常識性知識的建構

      根據(jù)Bernstein(1999)的觀點,常識性知識由水平話語實現(xiàn);水平話語具有口語化、語境依賴、情景化等特點。與垂直話語相比,水平話語更為具體、更能被大眾接受。試比較下面兩例:

      (1)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You will be very lucky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However,this does not always happen.Traffic police are sometimes very polite.During a holiday in Sweden,I found this note on my car:‘Sir,we welcome you to our city.This is a“No Parking”area.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our street signs.This note is only a reminder.’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Alexander,1967:43)

      (2)Autoregulation,or intrinsicregulation,occurs when theactivitiesof a cell,tissue,organ,or organ system adjust automatically in response to some environmentalchange(Martini,2001:12)

      例(1)是一則簡明易懂的小故事,所敘述的經(jīng)過發(fā)生在具體的語境之中,具有較強的情景化特點,因此屬于水平話語。例(2)是一段關于“自動調節(jié)機制”定義的醫(yī)學話語,這段話沒有具體的情景語境。如果讀者不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就很難讀懂,因此例(2)屬于垂直話語。

      最后關于嚴格且開放的選拔淘汰機制及優(yōu)化配置的精英教育方面:高校實驗班由于其試點樣本的特殊性,因此也成為學校的“王牌“之一,具有了精英教育的特性。學校為實驗班配備了 “豪華 ”的師資團隊,公開聘請院士、教授等海內外知名學者擔任班主任、導師和任課教師;政策方面,學校引進國外先進課程和教材,且與國外大學建立本科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機制,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科研活動都給予經(jīng)費支持,一些學校1名學生每年的培養(yǎng)費達10萬元。

      我們可以用Maton(2011,2013)提出的語義引力(Semantic Gravity,簡寫為 SG)與語義密度(Semantic Density,簡寫為SD)兩個維度區(qū)分水平話語與垂直話語。語義引力指意義與其語境的關聯(lián)程度;語義引力越強(SG+),意義的生成越依賴于語境;語義引力越弱(SG-),意義的生成越能擺脫對語境的依賴。語義密度指意義的濃縮程度;語義密度越高(SD+),符號濃縮的意義越豐富;語義密度越低(SD-),符號濃縮的意義越單薄。對比例(1)、(2),我們發(fā)現(xiàn)水平話語具有較強的語義引力、較低的語義密度,而垂直話語則擁有較弱的語義引力與較高的語義密度。如圖3所示,從水平話語向垂直話語過渡,常識性知識也隨之向非常識性知識過渡,語義引力與此同時逐漸降低,語義密度逐漸增高。

      圖3 知識結構與語義引力、語義密度的關系

      作為概念語法隱喻,名詞化是構建垂直話語的重要語言資源(Martin,2007a,2007b;于暉,2012)。Martin(2013)進一步指出,名詞化能夠通過其技術性(technicality)與抽象性(abstraction)特點提高話語的語義密度,促成對非常識性知識的建構。與例(1)相比,例(2)使用了大量的名詞化表達,如:autoregulation、regulation、activities、change 等。名詞化通過將動作過程隱喻為實體,不僅使動作過程能以參與者角色加入新的動作過程,還能在動作過程之間建立新的語義關聯(lián),從而增強了話語的語義密度,提高了話語的專業(yè)化與抽象性。圖4總結了名詞化與水平話語、垂直話語的關系:

      圖4 名詞化與水平話語、垂直話語的關系

      如圖4所示,從水平話語向垂直話語過渡,名詞化程度隨之增強,話語的專業(yè)化與抽象程度也隨之增強;垂直話語向水平話語過渡體現(xiàn)為去名詞化過程(de-nominalization),即在話語中盡可能減少名詞化的使用。去名詞化過程可以通過降低話語的專業(yè)化程度與抽象性,增強話語的語義引力、降低話語的語義密度。換言之,去名詞化過程能夠使意義的表達更具體、更貼近現(xiàn)實語境、更口語化,為常識性知識的建構創(chuàng)造條件。

      3.2 非常識性知識的建構

      3.2.1 話語的垂直度

      非常識性知識的表達形式為垂直話語。垂直話語體現(xiàn)為兩種形式: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Bernstein,1999)。Wignell(2007:185)認為,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是一個連續(xù)體,因為有的學科雖然屬于水平知識結構,但結構中各專業(yè)化知識都有自身的等級結構。例如語言學的知識結構就介于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之間,因為語言學雖然由許多不同的理論組成(如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但各個理論同時也擁有自身完整的等級知識結構。Martin(2007a:17)據(jù)此提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相比更接近于水平知識結構,原因是人文學科的技術性程度較低且學科內部缺乏生成整合與概括性理論模型的動力。Muller(2007:70)將知識結構生成整合與概括性理論模型的能力定義為“垂直度”(verticality)。垂直度體現(xiàn)為知識體系擁有的結構等級度。從水平知識結構向等級知識結構過渡,如從人文學科到社會科學再到自然科學,知識結構的垂直度是不斷升高的。

      3.2.2話語垂直度與名詞化的關系

      Bernstein(1999)提出,等級知識結構的發(fā)展在于生成更具整合與概括性的理論。換言之,等級知識結構的發(fā)展在于提高話語的垂直度。對更具整合與概括性理論的需求形成了知識等級發(fā)展的動力。這種不斷向上發(fā)展的張力可以在名詞化中得到釋放。名詞化的概念語義特征凝聚功能(condensation of ideational semantic features)(Halliday,1998)與語義特征過濾功能(distillation)(Martin,1993)可以提升話語的垂直度。

      概念語義特征凝聚功能指將過程或性狀范疇意義構建為個體并賦予其個體的指稱范疇意義。通過修飾或被修飾,個體獲得具有高語義密度的指稱意義。高語義密度個體之間還能通過特定的語義關系構成新的關聯(lián),如通過“小句內因果關系”(cause in the clause)(Martin,2011;2013):

      (3)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ormulae,the annihilation of a particlewith its antiparticle in free space mustresult in the creation of at least two photons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n)

      在例(3)中,高語義密度名詞化短語“the annihilation of a particle”通過動詞短語“result in”與名詞化短語“the creation of at least two photons”形成因果關聯(lián)。除此之外,其它語義關系也可以形成關聯(lián),如:

      (4)For example,the pressur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on an objectderives from the transfer of photon momentumper unit time and unit area to that object,since pressure is force per unit area and force is the change in momentum per unit time.(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n)

      此處,名詞化短語“the pressur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與“the transfer of photon momentum”之間通過動詞短語“derive from”形成溯源語義關聯(lián)。名詞化通過生成高語義密度短語并促成它們之間關聯(lián)的建立,提升了話語的抽象度與垂直度,促成了知識結構等級的發(fā)展。名詞化可以不斷地將新建的關聯(lián)構建為個體,為建立更新、更抽象的關聯(lián)做好準備。與此同時,意義的抽象性也在不斷遞增,為話語垂直度的進一步提升創(chuàng)造了條件。

      由名詞化構建的高語義密度個體經(jīng)過語義特征過濾,即“濾去原有的動態(tài)的過程或屬性含義而最終抽象為超越具體交際情景的技術性特征”(朱永生、嚴世清,2011:40),轉變?yōu)樘囟▽W科或行業(yè)內的專業(yè)術語。高語義密度個體之間會形成新的關聯(lián),名詞化再將新的關聯(lián)構建為個體。由此不斷反復,再經(jīng)過語義過濾,名詞化最終會生成一系列概括性與抽象性由弱到強的專業(yè)術語。例如在生物學中有以下三個術語:homeostasis(動態(tài)平衡)、thermoregulation(體溫調節(jié))、vasodilation(血管舒張),它們分別是三種動態(tài)過程?!癶omeostasis”由希臘語“hómoios”(相似的)與“stásis”(靜止站立)構成,指機體通過調節(jié)使內環(huán)境與外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相對恒定的狀態(tài)。名詞化已將這三種過程轉變?yōu)楦爬ㄐ耘c抽象性由強到弱的專業(yè)術語。圖5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圖5 專業(yè)術語之間概括性與抽象性關系

      從右至左,專業(yè)術語的概括性與抽象性呈遞增趨勢,即“血管舒張”是“體溫調節(jié)”的一種方法,“體溫調節(jié)”又是實現(xiàn)“動態(tài)平衡”的一種方法。專業(yè)術語概括性與抽象性的不斷提升抬高了專業(yè)研究的起點,提高了話語的垂直度。

      4.知識結構對名詞化使用的影響

      在不同的知識結構中,名詞化的使用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由圖4可知,從常識性知識向非常識性知識過渡,名詞化的使用逐漸增多。非常識性知識體現(xiàn)為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在此,我們探討這兩類知識結構對名詞化使用的影響。

      4.1 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的差別

      Bernstein(1999)提出了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的兩大區(qū)別:知識結構發(fā)展方式的區(qū)別;強語法(strong grammar)與弱語法(weak grammar)的區(qū)別。等級知識結構的發(fā)展在于生成概括性與整合性較強的理論,從而將底層的知識整合進新的知識體系中;水平知識結構的發(fā)展在于生成新的專業(yè)化語言,新的知識以片段方式與其它知識組合,不同的知識之間沒有關聯(lián)。等級知識結構的語法要強于水平知識結構的語法。強語法指知識結構生成的理論能夠相對清晰地反映客觀世界中的指示物(如物理學);弱語法指知識結構生成的理論缺乏這樣的能力(如社會學)。Muller(2007)提出了“垂直度”與“語法性”(grammaticality)兩個概念,用于解釋這兩方面的區(qū)別。Muller(2007:71)指出:“垂直度決定了一門理論或專業(yè)化語言通過解釋的精密變化實現(xiàn)知識體系整合性發(fā)展的能力……語法性決定了一門理論或專業(yè)化語言通過客觀世界的驗證實現(xiàn)知識體系發(fā)展的能力?!辈浑y看出,等級知識結構的垂直度高于水平知識結構,等級知識結構的語法性強于水平知識結構。雖然Wignell(2007:185)指出某些水平知識結構(如社會科學)中也存在垂直度,但它只存在于某個專業(yè)化語言中,因此這類垂直度是孤立的,無法像等級知識結構那樣促成整個知識體系垂直度的提升。

      4.2 不同知識結構中名詞化成份的語場特征

      知識結構的語法性越強,生成的理論越是能夠反映客觀世界中的指示物并因此得到客觀世界的驗證。便捷的客觀世界驗證為知識結構的發(fā)展與垂直度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等級知識結構中,強語法性促成了整個知識體系垂直度的提升,因此等級知識結構具有較為明顯的語場特征。這也是Bernstein(1999)為什么說學習者會毫無疑問地知道自己是否在談論物理學或進行物理學寫作。在例(4)中,名詞化短語“the pressur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與“the transfer of photon momentum”體現(xiàn)了明顯的物理學語場特征。我們發(fā)現(xiàn),能夠在等級知識結構中形成語義分類關系的名詞化短語通常都能體現(xiàn)較為明顯的語場特征,如:

      (5)Vasodilationandvasoconstrictionare also used antagonistically as methods ofthermoregul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Blood_vessels)

      在該例中,名詞化短語“vasodilation”、“vasoconstriction”與“thermoregulation”構成了類屬劃分語義關系(classification),即“血管舒張”、“血管收縮”是兩類“體溫調節(jié)”方式:

      圖6 體溫調節(jié)功能類屬劃分

      如圖6所示,每一個名詞化短語均體現(xiàn)了生物學專業(yè)的語場特征。物理學與生物學屬強語法學科,因此名詞化短語的意義不但能夠清晰地反映客觀世界中的指示物,而且能夠形成學科等級知識體系中的構成部分,增強整個知識體系的學科性與識別度。

      在水平知識結構中,弱語法性決定了知識結構生成的理論很難清晰地反映客觀世界中的指示物,故而生成的理論也很難得到客觀世界的驗證。在沒有客觀世界驗證的前提下,知識的生成主要取決于知者的視角(gaze)①Bernstein(1999)在區(qū)分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時首次使用了“視角”(gaze)一詞。等級知識結構注重對研究步驟、方法與理論的掌握。與等級知識結構相比,水平知識結構更注重對視角的掌握。在水平知識結構中,學習知識就是學習用特定的視角看問題(Bernstein,1999:165)。。這便為不同專業(yè)化語言的產(chǎn)生、為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與解讀世界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水平知識結構中,名詞化短語構成的是某個特定的專業(yè)化語言的組成部分,很難與其它專業(yè)化語言形成連貫而整合的知識結構,因此與等級知識結構相比,水平知識結構缺乏較為明顯的語場特征。這也是Bernstein(1999)為什么說學習者會對自己是否在談論社會學或進行社會學寫作感到困惑。如例(6)所示:

      (6)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were:suggestionrather thanstatement,sensuality,great use of symbols,and synaesthetic effects—that is,correspondence between words,colours and music. (http://en.wikipedia.org/wiki/Aestheticism)

      與物理學、生物學相比,文學批評中名詞化短語的意義更為抽象,在客觀世界中很難找到對應的指示物。在該例中,名詞化短語構成的是唯美主義文學(aestheticism)的概念。不同文學流派的概念構成了相互獨立的專業(yè)化語言,概念之間很難形成連貫而整合的知識結構。因此,例(6)中名詞化短語體現(xiàn)的是唯美主義文學的語場特征,而并非文學批評水平知識結構整體的語場特征。

      4.3 不同知識結構中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

      作為概念語法隱喻,名詞化能夠實現(xiàn)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的技術性特征,并在這兩類知識結構中生成專業(yè)術語(Martin,2007a;2007b;2013)。在不同的知識結構中,名詞化專業(yè)術語體現(xiàn)不同的通用程度。所謂通用程度指名詞化專業(yè)術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被認可的程度。

      等級知識結構中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可以由自然科學的技術性體現(xiàn)。自然科學的技術性指通過建立一系列按照語義分類關系組合的專業(yè)術語,實現(xiàn)對經(jīng)驗領域的技術化重新識解(Wignell,1998:297)。我們認為,等級知識結構的強語法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促成自然科學領域技術性的形成。首先,強語法推動了整個知識體系的等級式發(fā)展,使不同的理論均被納入了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保證了理論之間的統(tǒng)一性。其次,不同的專業(yè)術語屬于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保證了專業(yè)術語之間的統(tǒng)一性。理論之間、專業(yè)術語之間的統(tǒng)一性為專業(yè)術語語義分類關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為知識結構技術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無法被整個知識體系認可,術語之間語義分類關系的建立將會受到限制,從而阻礙知識結構技術性的形成。顯然,等級知識結構的技術性保證了名詞化專業(yè)術語在學科體系中擁有較高的通用程度。

      在水平知識結構中,不同的視角構成了不同的專業(yè)化語言。與等級知識結構不同,水平知識結構中的各專業(yè)化語言擁有自身的理論與專業(yè)術語,理論之間、專業(yè)術語之間缺乏較強的統(tǒng)一性,因此水平知識結構中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較低。在例(6)中,“suggestion”、“sensuality”、“great use of symbols”與“correspondence between words,colours and music”屬于唯美主義文學的定義。不同的文學流派擁有不同的視角,唯美主義文學中的名詞化專業(yè)術語可能就不適用于其它的文學流派。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構成了從等級知識結構向水平級知識結構過渡的連續(xù)體(Wignell,1998,2007)。在知識結構變化的連續(xù)體中,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呈連續(xù)性變化。如圖7所示,從水平知識結構向等級知識結構過渡,知識結構的技術性、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不斷增強。

      圖7 技術性、名詞化專業(yè)術語通用程度的連續(xù)性變化

      5.知識結構與語言的關系

      Hasan(1996:14)指出,語言之所以能夠用來實現(xiàn)眾多的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語言建構的,因此對于語言使用者來說語言就是現(xiàn)實的塑造者?,F(xiàn)實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使我們既能夠通過現(xiàn)實語境的特征推斷出該語境下語言的特征,又能夠通過使用特定的語言特征建構出特定的現(xiàn)實語境。知識結構與名詞化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與語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關系。語言既能夠反映常識性知識與非常識性知識各自的特點,又能夠用于建構這兩類知識。當常識性知識向非常識性知識過渡時,隨著知識專業(yè)化與抽象性的增強,話語中的名詞化會逐漸增多;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當名詞化的使用逐漸增多時,話語的專業(yè)化與抽象性也隨之增強,此時建構的是非常識性知識。隨著語境的細化,現(xiàn)實與語言的關系也隨之細化。非常識性知識可以進一步分為等級知識結構與水平知識結構。不同的知識結構體現(xiàn)了不同的名詞化使用特征。從水平知識結構向等級知識結構過渡,名詞化成份的語場特征與名詞化專業(yè)術語的通用程度逐漸增強;這兩種名詞化特征同樣可以運用于建構等級知識結構。

      6.結語

      本文以Bernstein知識結構理論為框架,分析了名詞化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與不同的知識結構對名詞化使用的影響。作為概念語法隱喻,名詞化既能夠發(fā)揮知識結構塑造者的功能,同時也能夠反映不同知識結構話語的語言特征。在知識的建構中,去名詞化過程通過降低話語的專業(yè)化與抽象性促成了常識性知識的建構;反之,名詞化過程則通過增強話語的專業(yè)化與抽象性,提升了話語的垂直度,促成了非常識性知識的建構。不同的知識結構對名詞化的使用也產(chǎn)生了影響。與水平知識結構中的名詞化相比,等級知識結構中的名詞化擁有較為明顯的語場特征;等級知識結構中的名詞化專業(yè)術語在知識體系中擁有較高的通用程度。

      [1]Alexander,L.G.New Concept English:Practice and Progress[M].London:Longman,1967:43.

      [2]Bernstein,B.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An Essay[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9,20(2):266-279.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52.

      [4]Halliday,M.A.K.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C]//J.R.Martin& R.Veel.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98:185-235.

      [5]Halliday,M.A.K.&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assell,1999:269-270.

      [6]Hasan,R.What kind of Resource is Language?[C]//C.Cloran,D.Butt& G.Williams.Ways of Saying:Ways of Meaning—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London:Cassell,1996:13 -36.

      [7]Martin,J.R.Literacy in Science:Learning to Handle Text as Technology[C]//M.A.K.Halliday& J.R.Martin.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London:Falmer,1993:166 -202.

      [8]Martin,J.R.Genre and Field:Social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Structure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Semiotics[C]//L.Barbara& T.Berber Sardinha.Proceedings of the33rd International Systemic Functional Congress.Sa~o Paulo:PUCSP,2007a:1-35.

      [9]Martin,J.R.Construing Knowledge:A 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C] //F.Christie& J.R.Martin.Language,Knowledge and Pedagogy:Functional Linguistic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2007b:34-64.

      [10]Martin,J.R.Bridging Troubled Waters:Interdisciplinarity and What Makes it Stick[C]//F.Christie& K.Maton.Disciplinarit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2011:35-61.

      [11]Martin,J.R.Embedded Literacy:Knowledge as Meaning[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24(1):23-37.

      [12]Martini,F(xiàn).H.Fundamental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5thedition)[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1:12.

      [13]Maton,K.Theories and Things:The Semantics of Disciplinarity[C]//F.Christie& K.Maton.Disciplinarit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London:Continuum,2011:62-84.

      [14]Maton,K.Making Semantic Waves:A Key to Cumulative knowledge-building[J].Linguistics&Education,2013,24(1):8-22.

      [15]Muller,J.On splitting hairs:Hierarchy,Knowledge and the School Curriculum[C] //F.Christie& J.Martin.Language,Knowledge and Pedagog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2007:65-86.

      [16]Wignell,P.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 and the Social Sciences[C]//F.Christie& J.Martin.Language,Knowledge and Pedagog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Continuum,2007:184 -204.

      [17]Wignell,P.Technicality and Abstraction in Social Science[C]//J.R.Martin& R.Veel.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98:297-326.

      [18]于暉.伯恩斯坦知識結構理論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解讀[J].中國外語,2012(6):43-50.

      [19]張德祿,秦雙華.馬丁論跨學科性[J].當代外語研究,2010(6):13-16.

      [20]朱永生 ,嚴世清.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再思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40.

      [21]朱永生.Bernstein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1(4):6-12.

      猜你喜歡
      常識性專業(yè)術語知識結構
      把握核心概念 優(yōu)化知識結構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18
      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我國正當防衛(wèi)研究的網(wǎng)絡知識結構與核心脈絡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39:26
      看懂體檢報告,提前發(fā)現(xiàn)疾病
      健康人生(2019年4期)2019-10-25 08:43:42
      概率統(tǒng)計知識結構與方法拓展
      小學生計算題常識性錯誤情況分析
      超聲及影像學常用專業(yè)術語中英文對照
      美國航空中英文官網(wǎng)隱私政策翻譯對比分析
      語文常識性課文教學探微
      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自信心的嘗試
      天峻县| 深州市| 酉阳| 武夷山市| 舞钢市| 天等县| 德阳市| 宝坻区| 武鸣县| 峨边| 元氏县| 梧州市| 北碚区| 颍上县| 马关县| 木兰县| 衡阳市| 监利县| 朝阳区| 吉安县| 黎平县| 三穗县| 金寨县| 汕尾市| 柏乡县| 松阳县| 黄浦区| 会同县| 平利县| 临城县| 开原市| 保山市| 青海省| 修水县| 中西区| 进贤县| 临城县| 和平区| 大洼县| 葵青区|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