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利紅
(北京印刷學院外語教學部,北京 102600)
對美國人來說,每四年一次的總統(tǒng)選舉可謂是舉國上下的一件大事。自喬治·華盛頓以來,每一位新當選的總統(tǒng)都會在就職典禮的當天發(fā)表總統(tǒng)就職演說、宣誓就職,而眾多的美國民眾也會到場觀禮、聆聽演說。因此歷屆美國總統(tǒng)都非常重視總統(tǒng)就職演說,他們會在就職演說中闡明未來四年的施政綱領以及對內對外的政策,爭取公眾最大的支持。許多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都是英文演講的典范之作,是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歷年來對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體裁研究也是層出不窮,Karlyn Campbell和Kathleen Jamieson(1990)對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研究主要總結了使總統(tǒng)就職演說區(qū)別于其他演說語篇的四個相關特征。Bruce E.Gronbeck 指出了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三個作用(Simons & Aghazarian,1986)。Roderick P.Hart(1986)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用DICTION程序來分析演說的用詞,并將其歸類。Halford Ryan(1993)收集了24篇就職演說,分析其說服力的力度和不足。Leo Finkelstein Jr.(1981)承認就職演說這一體裁的存在,但他認為就職演說只不過是對于當時的歷史情況所作出的反應,在羅斯福之后已經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另外,還有許多學者對某些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不同是基于當時的政治歷史情況。國內對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徐振忠(1990;1994;1995)從用詞和語法方面對個別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分析上。然而對于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結構分析還罕有人涉足。本文搜集了到2002年為止美國歷屆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對其語篇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總結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作為一類特殊體裁所具有的語篇構建特點,探討該語篇結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揭示其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guī)范性。
體裁的概念最初屬于文學研究的領域,但近年來語言學家們對體裁的研究使得這一概念不斷擴大,早已不再局限文學和修辭的范圍了。目前,國外對體裁的研究主要以John M.Swales與V.K.Bhatia為代表的斯威爾斯學派(the Swalesian School)和以J.R.Martin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the Australian School)為主。他們分別就體裁的概念給出了不同的定義。Bahkin(1979,1986)認為體裁是內容(content),形式(form),功能(function)和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統(tǒng)一體。Swales(1990)則認為體裁指的是在某一語篇社團(discourse community)里,一組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語言交際活動,它們會有某些共同的形式,但也會有差別。Bhatia(1993)與Swales(1990)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從讀者的心理尤其是認知角度來分析體裁的構建。歸納起來,體裁的基本特征是:1)體裁是一組交際活動的集合,其標準是交際活動所共有的交際目的,它決定了體裁的內容、結構及風格;2)體裁是分步驟的,是一種可辨認步驟的交際過程;3)體裁為語言社團所接受,是使用者約定俗成、共同遵守且反復出現(xiàn)的一種交際模式,它具有相對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其基本原則不會隨意改變;4)由于文化或語篇變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也存在差異,使用者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但它們仍具有相同的目的(鞠玉梅,2004)。
體裁分析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秦秀白,2000)。
語言學家早期對體裁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語域(register)及文體分析上。語域分析主要是從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基調出發(fā),分析社會情景與語言形式特征之間的聯(lián)系。文體分析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描寫,即從語音詞匯、語法及語篇內在結構等角度分析語篇的內部組織機制;二是對特定語篇所選擇的語言成分的得體性進行研究。這兩種分析方法主要還是停留在對語篇的表層特征上,比如詞匯、語法、修辭進行描述,分析其得體性,并沒有提供有關體裁的交際目的方面的信息,忽視了語篇體裁的社會功能。而且,這兩種方法并沒有對語篇的特征進行解釋,沒有揭示出為什么語篇會具有這些特征,為什么使用者會這樣謀篇布局的根本原因。
體裁分析恰恰可以解釋這些,它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力求解釋語篇建構的理據(jù),探討語篇結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揭示實現(xiàn)交際目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guī)范性。體裁分析主要揭示了語言組織方面的認知特征,是對語篇的深層意義進行的合理而非主觀的分析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從社會情景角度分析語篇構建的得體性。Bhatia認為:“體裁分析并不能單純使用語言分析的方法,而是要與社會學和心理學方法相結合來研究語篇”(1993:16-22)。通過社會學方法,我們可以揭示出體裁的社會文化因素;通過心理學方法,則可以了解語篇的認知結構和構建策略。以下我們用體裁分析方法對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進行分析。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是新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于就職之日所發(fā)表的演說,這是新總統(tǒng)第一次公開和正式地宣布他將就任美國總統(tǒng)一職。就職演說標志著選舉活動的結束,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政權的開始。盡管美國憲法并沒有要求新總統(tǒng)發(fā)表就職演說,但自從第一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發(fā)表演說以來,每一位新上任的美國總統(tǒng)都要在就職那天進行就職演講,每四年一次,這已經成了美國社會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特點究其根源是由就職儀式和典禮的本質所決定的。Campbell和Jamieson(1985)認為,就職儀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慶祝民眾與其領導者之間簽訂新契約的活動。實際上,這種為領袖更換所進行的活動自古就有,而且存在于各個社會當中(Gronbeck,1990)。就職儀式通過現(xiàn)在將歷史、傳統(tǒng)和未來很好地連接起來。正因為如此,這個儀式要求新的領導人歌頌過去的輝煌,思考現(xiàn)在的情勢,并且展望將來的繁榮。
盡管每位總統(tǒng)所處的歷史形勢不同,各位總統(tǒng)風格也存在著差異,但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仍舊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體裁。這第一是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修辭環(huán)境(rhetoric situation)所決定的。語篇的修辭環(huán)境指的是一個由人、事件、對象和關系構成的復合體,當有緊急重大事態(tài)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時,在那種情形之下所作的語篇能夠影響人們的舉動,從而改變緊急狀況(Bitzer,1968)。對于每一個新上任的總統(tǒng)而言,他們都要經歷競選活動,爭取選民的選票,當他們最終贏得選舉的時候,他們必須要盡量縮小各黨派之間的分歧,強調愛國主義來博取人民的支持。正是為適應這共同的修辭環(huán)境,新總統(tǒng)往往有意或無意地采取相同的修辭策略,來說服聽眾,博得他們的認同(Steinmann Jr., 1967)。當這種策略反復出現(xiàn)的時候,就形成了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這一體裁。第二,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有著共同的交際目的。作為新任的美國總統(tǒng),他們發(fā)布就職演說就是為了:1)完成從一個普通公民到美國總統(tǒng)身份的轉換;2)為新政權設定政治綱領;3)號召美國人民團結一致;4)獲得美國人民的支持和擁戴。作為體裁最重要的標準,交際目的決定了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這一體裁的內容和形式。第三,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對美國社會具有相同的作用,即凝聚聽眾;重新肯定傳統(tǒng)價值觀;建立新政權的政治原則和進入總統(tǒng)角色(Campbell & Jamieson,1990)。第四,聽眾作為演講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對于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期待都是一樣的。他們希望聽到新總統(tǒng)的對內對外政策,政治主張;希望新的領導人能夠組織起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把他們帶入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也希望新總統(tǒng)能夠遵守競選時所許下的諾言。由于一個成功的演講必須把聽眾考慮在內,所以,所有這些共同的期待使得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有別于其他政治演說,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
由于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是新總統(tǒng)就位之后的首次公共演說,其修辭環(huán)境相同、交際目的相同以及懷有共同期待值的聽眾,使得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體裁。
本項研究選取的語料是2004年以前美國歷屆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包括從喬治·華盛頓到小喬治·布什的第一次就職演說,共54篇。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辭的平均長度為4,000字,其中最短的華盛頓總統(tǒng)的演講,只有135個字,最長的則是哈里森總統(tǒng)的演講,長達8,495個字。
在對54篇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進行仔細分析和比較之后,作者發(fā)現(xiàn)總統(tǒng)就職演說大致可分為9個語步,現(xiàn)將其圖式結構歸納總結如下:
Move 1: Salutation 問候語
Move 2: Announcing entering upon office by stressing 宣誓就職
Move 3: Express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president 明確總統(tǒng)職責
Move 4: Making acknowledgements 致謝
Move 5: Making pledges 做出承諾
Move 6: Arousing patriotism in citizens 激發(fā)民眾的愛國情懷
Step 1: reviewing the 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reat achievements 回顧美國歷史及其偉大成就
Step 2: reflecting upon the great men in history 追憶偉人
Step 3: exalting American people and it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贊美美國人民及其政治制度
Move 7: Setting forth leading principles 頒布施政綱領
Step 1A: pointing out problems 指出問題
Step 1B: commenting upon the situations對當前的形勢進行評價
Step 1C: reviewing the last administration回顧上一任政府舉措
Step 2: putting forward policies on various aspects 提出新政府政策
Step 3: cherishing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s 宣揚美國政治傳統(tǒng)
Move 8: Soliciting the public 呼吁美國民眾
Move 9: Looking forward to a bright future展望美好前景
Step 1: expressing best wishes 表達美好祝愿
Step 2: supplicating divine protection 祈求神靈護佑
下面將就每一個語步的功能、形式和特點做進一步分析。
3.4.1 問候語(Salutation)
在54篇總統(tǒng)就職演說當中,除13篇以外都以問候語作為演講的開頭。同其他演講一樣,總統(tǒng)就職演說問候語的作用也在于正式宣布就職儀式這一事件的開始,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演講的內容。
一般來說,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問候語有將所有聽眾作為一個整體問候和分開來問候兩種情況。前者常用:“Fellow-citizens”,“MyFellow-citizens”,“My countrymen”,“Fellow-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Fellow-countrymen”等形式,它把每一個人都包括了進去,能充分體現(xiàn)平等的觀念,在美國建國初期,從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幾乎所有的總統(tǒng)都采用第一種形式。而后一種情況則分別提到各位到場嘉賓的頭銜,比如:“Mr.Vice President, Mr.Speaker, Mr.Chief Justice,Senator Cook, Mrs.Eisenhower, and my fellow citizens of this great and good country we share together”(Nixon, 1973)。
從羅斯??偨y(tǒng)以后,大多數(shù)總統(tǒng)采用的都是這種形式。新總統(tǒng)首先問候各位貴賓,然后是在大選中支持他的朋友和家人,最后總統(tǒng)要向公眾致意。慢慢地,加在就職演說問候語上面的人越來越多,它也變得越來越長,但是像“Fellowcitizens”這樣對公眾的問候始終沒有改變,因為作為一個國家的新的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獲得人民的支持,這已經成為自華盛頓總統(tǒng)以來的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一個傳統(tǒng)。
為了拉近與各方面的關系,總統(tǒng)問候語當中常使用fellows,friends或countrymen這樣的字眼來告訴聽眾,新總統(tǒng)和所有的人實際上都共同屬于一個民族——美國,以此來達到加強凝聚力的目的。
3.4.2 宣誓就職(Announcing entering upon office by stressing)
該語步的功能是要實現(xiàn)從總統(tǒng)候選人到總統(tǒng)——美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身份的正式轉變。54篇總統(tǒng)就職演說里有51篇都包含該語步,占94.4%,表明宣誓就職是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最主要的交際目的之一。
新總統(tǒng)都會在就職演說的開頭部分宣布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tǒng),但也有一些總統(tǒng)把這一部分放到了演說的最后。比如羅斯??偨y(tǒng)(1937)就是公布完施政綱領之后,在就職演說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才宣布他將履行總統(tǒng)的職責的:“In taking again the oath of office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 assume the solemn obligation of leading the American people forward along the road over which they have chosen to advance.”
在該語步中,新總統(tǒng)常常會強調,他們完全是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召喚才接受這一重任的,是由人民所選舉的:“Called upon to undertake the duties of the first executive office of our country…”(Thomas Jefferson, 1801)。
該語步的另一個特征是常常會提到“美國憲法”(Constitution)和“就職誓約”(oath),這是因為美國憲法規(guī)定,“每位新總統(tǒng)就職時必須要宣讀就職誓約”,對于他們來講這是義務也是責任。有些總統(tǒng)則通過宣告一個新政府的開始或政府的更迭來實現(xiàn)政權的交接,比如: “There has been a change of government”(Wilson, 1913),這不僅意味著正式就職,更表明了新政府要進行改革的決心。
3.4.3 明確總統(tǒng)職責(Expressing the responsibility as President)
在宣布就職之后,新總統(tǒng)往往會首先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重申總統(tǒng)的責任(Reaffirm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ident)
(2)說明總統(tǒng)責任的重大(Stressing upon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ponsibility)
(3)表明自己的謙虛的態(tài)度(Showing their humbleness)
由于美國總統(tǒng)的職責早已在美國憲法當中明確指出,所以在這里新總統(tǒng)只不過是強調自己的權力是憲法所規(guī)定的,重申國家和人民所賦予自己的責任重大,同時還表明自己的謙虛態(tài)度,目的是使公眾相信他將竭盡所能,克盡職守,很好地履行總統(tǒng)的義務,樹立自己良好的個人形象,以此獲得廣大人民的認同。
3.4.4 致謝(Making acknowledgements)
在就職典禮上,大多數(shù)新總統(tǒng)(55.6%)都會對選舉他的人民表達自己深切的謝意,感謝他們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同時也希望美國人民能夠在他就任期間繼續(xù)支持他。比如:“I am deeply impressed with gratitude for the confidence reposed in me”(Polk, 1845)。他們也會向前任的各位總統(tǒng)致意,感謝他們曾經做過的貢獻:“On behalf of our nation, I salute my predecessor, President Bush, for his half-century of service to America”(Clinton,1993)。一些早期的總統(tǒng)常常會提及上帝,感謝他圣明的指引:“…under an overruling Providence which had so signally protected this country from the first”(Adams, 1797)。
3.4.5 向人民承諾(Making pledges)
該語步的目的是為了表明新任總統(tǒng)不會辜負聽眾期望,向他們做出承諾。新總統(tǒng)在感謝民眾對他的信任之后,一般都會信誓旦旦,保證他一定會維護美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從而增強民眾對新一屆領導人和政府的信心。杰克遜總統(tǒng)是這樣說的:“It shall be displayed to the extent of my humble abilities in continued efforts so as to administrate the Government as to preserve their liberty and promote their happiness.”(Jackson, 1833)。有許多總統(tǒng)也會引用就職誓約進行承諾:
With a firm reliance upon the wisdom of Omnipotence to sustain and direct me in the path of duty which I am appointed to pursue,I stand in the presence of this assembled multitude of my countrymen to take upon myself the solemn obligation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to preserve, protec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Polk, 1845)
該語步有許多語言標志,最常用的詞匯是:“pledge, promise, dedicate, consecrate,efforts”,常出現(xiàn)的句型是:“I pledge…”,“…are pledged”,“…are all the pledges that I can give.”,“…the best return I can make is…”。
通常情況下,這一語步是緊跟第四語步,出現(xiàn)在就職演說的開頭部分,但有時它們也會出現(xiàn)在演說的結尾部分:
Fellow-citizens…I now take an affectionate leave of you.You will bear with you to your homes the remembrance of the pledge I have this day given to discharge all the high duties of my exalted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Harrison, 1841)
3.4.6 激發(fā)公眾的愛國情懷(Arousing patriotism in citizens)
在所有就職演說當中,該語步的出現(xiàn)率為59.3%,其目的是要激發(fā)所有美國民眾對國家、民族和本國文化的熱愛,喚醒他們的集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各個黨派、各種族、民族之間應當消除隔閡,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團結一致,從而將這個國家各方面凝聚為一個整體。
一般來講,這一語步通常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xiàn):
(1)回顧美國歷史及其偉大成就(reviewing the 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reat achievements)
(2)追憶偉人(reflecting upon the great men in history)
(3)贊美美國人民、政府及其政治制度(exalting American people and it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3.4.7 頒布施政綱領(Setting forth leading principles)
該語步是就職演說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占54篇演講的98.1%),這是因為頒布施政綱領是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一個至關重要的交際目的,同時也是美國公眾對就職演說所抱的主要期待。
施政綱領一般包括兩部分:美國傳統(tǒng)政治原則和新政府的主要對內對外政策。美國傳統(tǒng)的政治原則包括:美國憲法、聯(lián)邦、自由和民主等,是美國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礎,是政治體系的奠基石,也是每一位新總統(tǒng)需要宣誓恪守和保衛(wèi)的東西,所以,幾乎每一位總統(tǒng)(尤其是19世紀)在就職演說中都提到了美國憲法,并竭力贊美其偉大與成功,盛贊聯(lián)邦、自由和民主,并要將它們發(fā)揚光大。
新政府的政策主要包括對內和對外政策兩方面。對內政策會涉及選舉、平等、法律、種族等政治問題,也會談到工業(yè)、農業(yè)、金融、消費等經濟問題,或者衛(wèi)生、教育、軍隊、公共道德等其他問題;對外政策主要涉及國際和平、國際關系等方面。有些總統(tǒng)就職演說重點闡述的是對內政策,有些則重點是對外政策,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新總統(tǒng)所認為是美國主要的任務。
該語步中,新總統(tǒng)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引出新政府政策:
1)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出政策(by pointing out problems)。人們常常對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心存不滿,迫切希望有政策能解決問題,故新政策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2)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則會使新政策的提出成為迫切需要和必然(by commenting up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3)通常連任的總統(tǒng)會回顧自己上一任期的成果,說明其政策成功之處,然后繼續(xù)這一政策(by reviewing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3.4.8 呼吁民眾(Soliciting the audience)
作為政府的領導人,新總統(tǒng)清楚地知道美國民眾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夠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在總統(tǒng)就職演說接近尾聲的時候,新總統(tǒng)往往會呼吁民眾:
1)支持新政府(For support and assistance of the new administration)
2)為國家獻身(For sacrifice and dedication to the country)
3)團結一致(For unity)
4)積極履行公民義務(For fulfillment of the duty as citizens)
通常這一語步出現(xiàn)在演說的結尾處,但有時候也出現(xiàn)在演說的開頭部分。在某些總統(tǒng)的演說當中會在兩個地方同時出現(xiàn)。這一語步最常用的句型是:“l(fā)et us…”,“l(fā)et …”等祈使句。 總統(tǒng)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we,us,our”拉近與民眾的心理距離,表明他們是為一個共同的目的而奮斗。
3.4.9 展望美好前景(Looking forward to a bright future)
作為演說的結束,新總統(tǒng)常會展望美好的前景,由于絕大多數(shù)的美國人都篤信基督教,所以總統(tǒng)在祝愿國家有美好的未來的同時,還會祈求神靈的護佑,這不僅符合廣大群眾的愿望,而且共同的宗教信仰無疑成為不同種族、不同黨派、不同階層之間的黏合劑,使他們緊緊凝聚在新總統(tǒng)的周圍,使他贏得更多的擁護者。祈求神靈的護佑常分為兩種形式:
1)祈求上帝的指引(Asking for divine guidance)
2)祈求上帝的祝福(Invoking for divine blessings)
通過對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分析與總結,作者發(fā)現(xiàn)一篇典型的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一般包括9個語步,但并不是每一篇都包括9個語步。實際上,有些演說僅有4個語步,平均的語步數(shù)是6個。以下是各個語步在演說中出現(xiàn)的頻率:
語步 1 2 3 4 5 6 7 8 9頻率75.9%94.4%31.4%55.6%55.6%59.3%98.1%94.4%96.3%
由上圖可見,出現(xiàn)最頻繁的語步是7,9,8和2這四個語步,這是因為它們最能體現(xiàn)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目的是要完成宣誓就職、頒布施政綱領和獲得群眾的支持。其余的語步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的演說當中并沒有出現(xiàn)。
另外,語步出現(xiàn)的順序也不是固定的,它們會隨作者的喜好而不同。比如語步2,一般會出現(xiàn)在演說開頭部分,但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在結尾處。語步8有時在總統(tǒng)宣誓就職后,有時在結尾處。語步6的位置更靈活。但這并不是說這些語步的順序并無規(guī)律可尋,相反,由于語步體現(xiàn)了作者的心理認知過程,所以又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而言,語步1單獨出現(xiàn)在演說的開頭。語步2、3、4、5常出現(xiàn)在一起,或是開頭,或是結尾部分。語步7作為演說最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會占據(jù)最大的空間,在中部。語步8、9常一起出現(xiàn)。
在分析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有些語步會反復出現(xiàn)。比如Andrew Jackson在1833年的就職演說中各個語步出現(xiàn)的順序是:1、2、4、5、6、7、8、6、8、5、9。其中,語步5、6、8都分別出現(xiàn)了兩次。實際上,這是因為總統(tǒng)在談到不同政策時進行了不同的呼吁。
本文通過對54篇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進行體裁分析,提出了總統(tǒng)演說所具有的宏觀語步,揭示了總統(tǒng)就職演說作為一類特殊體裁所特有的認知結構。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不僅僅是為了陳述新政府的施政綱領和政治主張,更重要的是要贏得公眾最大程度的支持與認可,為新政策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正是基于此,演講者在競選贏得勝利之后就會盡力強調與各方的共同點,強調愛國主義來賺取民心,在語言上他們則會多采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的形式將演講者與聽眾歸到同一陣營來博得更多的掌聲。因此,我們可以說總統(tǒng)就職演說構建與其特殊的社會功能是分不開的,究其根本,語篇的認知結構是由它的交際目的所決定的。
Askehave, I., & Swales, J.Genre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 a problem and a possible solution.Applied Linguistics[J].2001(22): 195-212.
Bakhtin, M.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Berkenkotter, C., & Huckin, T.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M].Northv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4.
Bhatia, V.K.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 Longman, 1993.
Bradley, B.Jefferson& Reagan.The rhetoric of two inaugurals[J].The Southern Speech Communication Journal, 1983(48): 119-136.
Brown, G., &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Campbell, K., & Jamieson, K.Deeds Done in Words: presidential rhetoric and the genres of governanc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Chapman, M.Situated, social, active: rewriting genre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J].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9(16): 469-490.
Chester, E.A new look at presidential inaugural addresses[J].Presidential Studies, 1980(10): 571-87.
Crystal, D.& Davy, D.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Harlow:Longman, 1969.
Gregory, M., & Carroll, S.Language and Situation: language vari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s[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78.
Gronbeck, B.Ronald.Reagan’s enactment of the presidency in his 1981 inaugural address[A].In H.Simons and A.Aghazarian (Eds.),Form, Genr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iscourse.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6:226-245.
Jamieson, K.H., & Campbell, K.K.(eds.).Form and Genre:shaping rhetorical action[M].Falls Church, VA: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78.
Norman, F.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 Longman,1995.
Ryan, H.(ed.).U.S.Presidents as Orators[M].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5.
Scott, R.Rhetoric that postures: an intrinsic reading of Richard M.Nixon’s inaugural address[J].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1970(34): 46-52.
Sher, R.(ed.).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3)[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4.
Slagell, A.R.Anatomy of a masterpiece: a close textual analysis of Abraham Lincoln’s second inaugural address[J].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1(42): 155-171.
Swales, 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申丹.有關功能文體學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力生.當代語體研究中的不同模式與取向[J].外國語,1997(5).
徐有志.公眾講演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2).
徐振忠.英語演說辭文體芻議[J].外國語,1990(5).
徐振忠.林肯演說辭的風格[J].外語教學,1995(1).
徐振忠.英語政治演說辭的宗教色彩[J].現(xiàn)代外語,1995(3).
徐振忠.試析英漢演說辭中的排比和對偶[J].外語與翻譯,1999(3).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黃振定.試論話語分析的三個標準[J].外國語,1997(5).
程雨民.英語語體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戴煒華.語篇分析:評述與展望[J].外語研究,1999(4).
鞠玉梅.漢英篇章中語法銜接手段及其文體效應[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