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長翠
在臨床上,對患者診斷和治療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為血栓以及止血試驗發(fā)生錯誤[1]。然而導致這種結果的發(fā)生主要是發(fā)生在分析之前,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必須要保證凝血試驗標本的質(zhì)量。在對患者進行凝血APTT檢查時,樣本的采集和處理以及分析都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很大影響,然而對出現(xiàn)的異常結果需要進行再次采集血液進行復查,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以下是詳細報告。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76例進行凝血標本患者,都是本院在2010年5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9例,女37例;患者的年齡在7~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5±3.8)歲;檢驗的儀器和設備:STAGO全自動血凝儀和其相關的配套試劑以及3.2%枸櫞酸鈉負壓儲血管。
1.2 方法 安排專業(yè)的臨床護理人員對76例患者進行抗凝血樣本的采集,將采集的血液樣本放置到準備好的3.2%枸櫞酸鈉負壓儲血管中,然后及時地將其送到檢驗科,使用STAGO全自動血凝儀對其進行檢驗。在檢驗時,如果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APTT異常情況,就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了解,并且掌握患者進行檢驗的目的,再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看是否與臨床診斷一致。如果出現(xiàn)異常,則需要立即通知患者進行靜脈血液的重新采集,在采集到血液之后,對其進行輕輕地搖動5~6次,再將其送入到檢驗科進行檢驗,對采集的血液比例要合適,沒有出現(xiàn)凝塊的情況。將離心半徑調(diào)整為10.0 cm,轉速為3000 r/min,離心的時間為10 min,將血漿分離出來,對所有的血樣進行2次檢驗,最后取所得值的平均值進行比較。
1.3 對結果的評價標準 對首次測量的結果和復查結果進行記錄和比較[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3]。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首次對患者的檢查結果和再次復查的結果有很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以下表1。
表1 患者凝血樣本APTT復查前后的平均結果情況(±s)
表1 患者凝血樣本APTT復查前后的平均結果情況(±s)
注:與復查前對比,P<0.05
例數(shù) 復查前 復查后 d 76 65.6±7.1 41.3±3.5 16.2±3.8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其相關的設備等也在不斷改進,使得各種儀器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大大地提高了診斷能力[4]。然而,由于在分析前的一些變異情況,導致對患者的檢測結果發(fā)生變化,造成診斷和治療出現(xiàn)誤差。
3.1 采血因素 在對患者進行采血時,患者需要處于靜坐的狀態(tài)下或者患者在進行靜脈抽血前的15~30 min處于舒適的休息狀態(tài)下,如果患者進行了運動或者鍛煉,就使得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進而會發(fā)生血栓情況。因此,需要患者在進行血液采集時要保持正確的體位和姿勢,進而保障凝血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采集時,一旦壓帶的時間在1 min以上,可能會使得水以及低分子量物質(zhì)從血管里向血管外進行轉移,進而使得血細胞和血凝蛋白的濃度得到升高;另外,還可能會導致血凝被激活。對于嚴重性的穿刺或者穿刺的時間太長,能夠使得止血的激活,進而出現(xiàn)血小板和血凝因子的中度激活,會出現(xiàn)APTT時間的縮短。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采集時,需要工作人員具有很強的專業(yè)和熟練的技術。
對于采血困難或者采血時間過長,可能會激活血凝,使得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被消耗,引起凝血時間延長。在血液采集完成之后,需要盡快地將血液放置到抗凝劑的試管中,并且要搖勻,盡量地使得血液和抗凝劑充分地混合,阻止血液的凝固。
3.2 樣本的運送和處理 在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由于時間的延長會變形或者失活。由于這些輔助因子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樣本從采集到分析的時間延長,會使得其失活加速,進而會使得APTT的時間延長。對采集的血液進行冷藏,比如可以使用未硅化的玻璃枸櫞酸鈉試管,使得因子VII被激活,進而使得APTT的時間得到縮短。
3.3 血凝管和抗凝劑的影響 在使用血凝管時一定要標準化,防止和避免因內(nèi)源性接觸途徑的激活。使用普通的玻璃試管對血液樣本進行盛裝,與硅化的玻璃枸櫞酸鈉試管相比,前者的因子VII活性要明顯地降低,對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因子檢測以及止凝血篩選試驗進行測定時,使用的抗凝劑必須要選擇枸櫞酸鈉,由于V和VII因子在枸櫞酸鈉溶液中的穩(wěn)定性非常好。
[1] 郝麗君,唐文君,李海英.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二聚體、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的變化與意義.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469-4471.
[2] 蔣立,肖創(chuàng)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凝血功能和C反應蛋白改變的臨床意義.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9(2):91-93.
[3] 趙欣宇,宋鑒清,張麗霞.標本放置時間對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檢測結果的影響.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1(7):656-658.
[4] 馬馳騁,蘆昌慧,劉愛軍,等.在肝素抗凝的連續(xù)腎臟替代治療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適宜時間的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8):1992-1993,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