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多,孟凡師
回腸造口術是將末端回腸拖出腹壁做一個造口,以達到排泄、轉流腸內容物的目的。近年來隨著低位保肛手術的普及,回腸造口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回腸造口術可有效地降低直腸癌病人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1],相對于其他部位腸造口術,具有操作簡單、糞便轉流徹底、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造口關閉手術簡單等優(yōu)點[2]。但回腸造口排出的糞便富含消化酶類,對皮膚腐蝕性強,因此仍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2001年1月—2011年12月對在我院行回腸造口術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回腸造口并發(fā)癥的防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行回腸造口術病人共315例,男199例,女116例;年齡28歲~75歲(58.3歲±8.7歲)。其中直腸癌187例,腸梗阻39例,潰瘍性結腸炎33例,外力致腸破裂30例,家族性腸息肉20例,Crohn’s病6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前列腺肥大22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
1.2 手術方法 根據就診時是否急診等因素,有206例病人造口位置術前由造口治療師(ET)指導定位,109例病人術前或術后未得到ET指導,造口位置由外科醫(yī)生術中選定。行袢式造口者130例,端式造口者185例。所有手術均采取常規(guī)方法進行。
1.3 并發(fā)癥 315例行回腸造口術病人中,113例(35.87%)術后發(fā)生造口并發(fā)癥,其中造口局部壞死5例(1.59%),造口周圍皮膚炎癥50例(15.8 7%),造口回縮狹窄13例(4.13%),造口黏膜脫 垂2 4例 (7.6 2% ),造 口 旁 疝2 1例(6.67%)。出現2種及以上并發(fā)癥病人合并統計,以主要并發(fā)癥計入統計量。并發(fā)癥出現于術后1年內的占67.26%(76/113),其中造口局部壞死5例全部出現于術后1年內,造口周圍皮膚炎癥有92.00%出現于術后1年內(46/50)。1年后出現的并發(fā)癥主要是造口黏膜脫垂和造口旁疝。
1.4 變量選擇和資料統計 將年齡、性別、體重、造口類型、有無ET指導、術前合并癥、術后時間作為自變量,把各種并發(fā)癥以及正常人的頻數與各個自變量交叉分類,應用卡方檢驗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因素分類之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將上述檢驗有顯著性差異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總并發(fā)癥、造口旁疝和造口周圍皮膚炎作為因變量,未發(fā)生并發(fā)癥例數為對照進行多項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所有統計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
2.1 回腸造口并發(fā)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結果顯示,年齡、有無ET指導和術后時間是回腸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的主要影響因素。詳見表1。
表1 回腸造口并發(fā)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例(%)
2.2 對影響造口總并發(fā)癥、造口旁疝、造口周圍皮膚炎各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表4)
近年來回腸造口術的應用特別是在低位保肛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受造口術特點、病人年齡、手術水平等因素影響,目前回腸造口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仍處在較高水平,國外文獻報道為21%~71%,國內文獻報道為16.3%~53.8%[3]。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各種造口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高達35.87%,造口局部壞死5例(1.59%),造口周圍皮膚炎癥50例(15.87%),造口回縮狹窄13例(4.13%),造口黏膜脫垂24例(7.62%),造口旁疝21例 (6.6 7%)。本 組 病 人 平 均 年 齡58.3歲,由于>60歲是回腸造口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組病人造口并發(fā)癥的高發(fā)生率可能與此有關。
造口周圍皮膚炎癥是回腸造口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本組病人造口周圍皮膚炎癥(50例)占回腸造口術并發(fā)癥的第一位。造口周圍皮膚炎癥又可分為糞水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以糞水性皮炎最常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回腸造口排泄物腐蝕性強,會侵蝕造口周圍皮膚,造成糜爛、劇烈疼痛、紅腫、破潰等,另外,回腸造口的排泄物未經水分吸收,故排泄物量多,給護理帶來更大難度。徐洪蓮等[4]研究發(fā)現,造口外露黏膜高度過低、坐位時造口周圍皮膚不平、底板圈剪裁形狀或大小不當及支撐棒干擾是糞水性皮炎的危險因素且糞水性皮炎的發(fā)生時間為術后8d~90d。本研究結果表明,造口周圍皮膚炎癥有92.00%出現于術后1年內(46/50),且ET指導是其影響因素,與文獻報道一致。ET指導通過影響造口術前定位和類型選擇以及術后護理指導對造口外露黏膜高度、底板圈剪裁形狀或大小不當及支撐棒干擾等因素發(fā)生影響,可能是其影響造口周圍皮膚炎癥發(fā)生的重要原因。
表2 影響造口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3 影響造口旁疝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4 影響造口周圍皮膚炎癥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造口黏膜脫垂和造口旁疝是回腸造口術中發(fā)生率僅次于造口周圍皮膚炎癥的并發(fā)癥。造口黏膜縫線固定不牢、皮下組織切除過多、造口位置不佳、腹壓過高、年齡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等是造口黏膜脫垂的影響因素。而引起造口旁疝的原因可能與手術縫合、腹壓增高、造口位置、切除分離肌肉過多、造口狹窄等有關。本研究顯示造口黏膜脫垂和造口旁疝在術后超過1年的病人并發(fā)癥中占主要地位,與文獻報道一致[5]。隨著造口后病人生存時間的增加,病人對造口管理經驗的豐富,造口周圍皮膚刺激的發(fā)生率呈下降趨勢,但腹壁造口后,腹腔內壓作用于腹壁的平衡被打破,無論造口構造如何,對壓力的承受必然弱于正常腹壁,長時間的壓力作用將導致脫垂和疝的發(fā)生。另外,年齡是造口旁疝的影響因素,這可能是老年病人術后常因劇烈咳嗽引起腹壓增加,且老年人腹部肌肉軟弱,造口周圍組織缺損、萎縮容易出現狹窄等。
腸造口病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無論何種類型造口,病人均要面對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損害,其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一步加劇了對病人的打擊,增加了其護理、生存難度。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因素比較多,而且各種因素相互影響,較難分析其中的關系,本研究分析發(fā)現,年齡、ET指導和術后時間是影響回腸造口術后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根據本研究結果,在ET指導下合理選擇造口類型及定位進行造口術和術后護理是以降低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和時間的重要手段。另外,對腸造口病人應注重其心理護理及家庭護理干預。有研究表明ET指導的家庭護理干預對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6]。如何改善造口病人的自我效能,幫助病人重建信心,提高自理水平,幫助解決病人面臨的身心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閻玉礦,Helmut Friess,Jorg Kleeff.預防性回腸造口在直腸癌超低位前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4):321-323.
[2]董曉強,李德春.回腸造口術和盲腸造口術的比較[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27(6):940-962.
[3]萬德森.應該重視造口康復治療[J].廣東醫(yī)學,2009,30(8):1025-1026.
[4]徐洪蓮,何海燕,蔡蓓麗,等.回腸造口糞水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47-249.
[5]M kel JT,Turku PH,Laitinen ST.A-nalysis of late stom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stomy surgery[J].Ann Chir Gynaecol,1997,86(4):305-310.
[6]何顏英,張鳳霞,曹偉勝,等.家庭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12:1837-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