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索緒爾語言理論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探析與反思

      2013-12-03 12:36:44朱文茜
      當代外語研究 2013年7期
      關鍵詞:索氏索緒爾科恩

      周 頻 朱文茜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1. 引言

      今年為紀念索緒爾逝世一百周年,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在浙江工業(yè)大學舉辦了主題為“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研究”第二屆高層論壇。然而,我們在《普通語言學教程》(2011)和《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2007)中幾乎沒找到他關于語言哲學的論述。據王寅(2013a:12)的統(tǒng)計,索緒爾僅在一處提到“哲學家”,一處提到“語言哲學家”,但卻發(fā)現他頻繁提到“科學”和“語言科學”的字眼(《教程》中共計52次,《第三次教程》中有22次)。由于他的思想主要由學生根據聽課筆記和索氏札記重新組織綜合而成,給后人揣測和解讀(甚至過分解讀)留下巨大的空間和隨意性,也導致無窮盡的爭論。

      盡管索緒爾已故去了一個世紀,我國學者對其的研究興趣仍經久不衰①。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有兩點:一是出于“崇拜”,二是困于“迷惑”。由于索緒爾被尊為“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提出的理論被譽為掀起了“語言學中的哥白尼革命”,這些頭銜和謚號多少讓我國學者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國人似乎更容易崇拜權威,而不是質疑和挑戰(zhàn));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學者已不滿足于當西方理論的消費者和“二傳手”,而希望追根溯源,找出他們理論產生的根源(從“西語哲搖籃”里尋找根據,便是一種自發(fā)的努力)——他們不僅想弄明白,為何我國學者只能就語言現象進行零散的具體問題研究(大多應用外國理論解釋漢語現象),卻始終未能建構一套能屹立于世界的“國產”理論體系。他們也想搞清楚,西方的理論體系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建構出來的。

      要弄清我國理論創(chuàng)新力匱乏的根源,可從科學史、特別是中西文明孕育出的完全不同的自然認識方法上找原因。本文將基于著名科學史家弗洛里斯·科恩(2012)對西方近代科學產生的緣起和演進脈絡的剖析,解讀索緒爾理論的現代性或科學性之所在,理清西方語言理論構造的機理和方法論原則,并以史為鑒,真正理解西方的理論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以期對我國今后語言學的科學發(fā)展提供啟示。

      2. 為何稱“父”?

      王寅認為,索緒爾之所以被尊為“父”的原因不外乎二:一是理論新奇。他說,索氏所確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走了一條與當時流行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完全相反的進路,掀起了一場語言研究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他獨具匠心地將語言定義為‘一套形式要素之間關系的總和’,首開‘關門打語言’之先河,僅以語言系統(tǒng)為對象而排除其他一切要素,只研究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單位及其間關系即可”(2013a:8)。二是影響深遠:“他在1916年《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所論述的基本觀點,幾乎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語言學研究,大多數語言學家都在闡發(fā)、應用、發(fā)展索氏語言理論……就連當下亦成主流的認知語言學派,也接受了索氏很多觀點……索氏所倡導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波及到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同上)。

      王寅還認為,索緒爾不僅是一位語言學家,也是一位語言哲學家。理由在于,他提出的許多思想不僅與一些哲學家的語言觀不謀而合,他的理論基礎也符合語言哲學的三大原則,即“以形式邏輯為基礎,以語言為研究對象,以分析方法為特征”(王寅2012a:13)。他認為,只有從這種淵源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更深刻地解讀索氏哥白尼革命意義之所在。

      然而,如果僅因索緒爾的思想與一些語言哲學家的觀念存在共鳴,就被尊為“現代語言學之父”,或因“理論新奇”、“影響深遠”,就贏得“哥白尼革命”的美譽,未免有些牽強——這些理由既不構成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第一,僅因為他走了一條與當時流行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完全相反的進路——“關門打語言”,并不能說明他的理論就是“哥白尼革命”。這好比有人故意與喬姆斯基或拉考夫唱反調,于是就說他就掀起了“哥白尼革命”,這不僅在邏輯上不成立,也沒有解釋清他理論的科學性所在。第二,索緒爾的思想是否真的與分析哲學的原則一致,值得商榷。事實上,分析哲學的真值語義觀與索氏的結構主義語義觀的第一原理(即論證的起點)根本不同(周頻2011)。前者關注語言符號與實在的關系,極力排除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如邏輯實證主義假定語言、思維和實在(簡稱三元關系)是邏輯同構的,語哲家試圖通過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揭示世界的邏輯構造(圖1)。而結構主義語義觀把語言視為自足的符號系統(tǒng),通過抽象化和理想化,排除心智和實在,認為語義僅取決于語言符號之間的對比或差異(圖2)。最后,即便憑后見之明,發(fā)現其理論思想與哲學家們的語言觀扯上聯系,索氏也未必能憑此“附和之能”榮登“學科之父”的寶座。倘若如此,伽利略也不會被尊為“現代科學之父”了。

      圖1分析哲學關于三元關系的假定

      (周頻2011)

      圖2結構主義語義觀的三元關系假定

      (同上)

      之所以被尊為“父”,顧名思義,表明他建立的理論開創(chuàng)了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語言學。所謂“現代(科學)”,指西方啟蒙時代以來,科學家不再基于形而上學的思辨或恪守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們的經典教條去認識世界、解釋自然,而是以抽象的-數學的、理論推導、實驗驗證等方法展開專門化、建制化的自然認識活動。且各個領域的研究逐漸從哲學中分化為獨立的學科。學科的確立一般需包含三個基本要素:(1)研究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2)理論體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guī)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的知識系統(tǒng);(3)方法論,即學科知識的生產方式。以此為標準,看看索氏對開創(chuàng)現代語言學的貢獻。

      眾所周知,在明確研究對象上,他通過區(qū)分語言和言語兩個概念,排除言語,將“語言”確立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他說,“語言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界定自身,識別所統(tǒng)領的范圍”(索緒爾2007:4)。他還說,“在靜態(tài)語言學里,正如在大多數科學里一樣,如果不按慣例把事實材料加以簡化,那么,任何論證都是不可能的”(索緒爾2011:140)。

      在建構理論過程中,他把語符的任意性或不可論證性選定為第一原理,由此推演出一套內部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試將他的論證思路概括為:由于語言是任意的符號→不同語言團體的人被強制(不隨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使用特定的語言進行交流→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應放在語言的規(guī)約性、社會性或整體性而非個體性上。另外,語言隨時間而變化→不同時代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同一時間截面的語言規(guī)律無需通過追溯語言的演化史獲得→僅通過研究共時的、靜態(tài)的語言就能發(fā)現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只有排除語言研究中的時間因素,才能發(fā)現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由此,他建構了關于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理論。他說,“語言學家的任務是要確定究竟是什么使得語言在全部符號事實中成為一個特殊的系統(tǒng)。如果我們能夠在各門科學中第一次為語言學指定一個地位,那是因為我們已把它歸屬于符號學。”(索緒爾2011:25)或許受西方數學思想的影響,索緒爾的“符號”是與日常實在無關的理想實在。

      在知識的生產方式方面,他拒斥歷史比較語言學家的經驗歸納法,崇尚理性主義的公理-演繹法。他強調,其所要建立的語言學與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本質區(qū)別在于“科學性”。他說“恰恰是科學這詞使其與其他所有早期階段的研究區(qū)別了開來”(同上:3)。他特別強調語言科學研究的目的,須從一切語言本身的歷史中得出最為普遍的規(guī)則,并尖銳地批評歷史比較語言學家只是在玩“為比較而比較的游戲”——既不關心整體語言存在的條件,也無法上升到普遍的規(guī)律。

      總之,索緒爾因明確或限定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建構了系統(tǒng)的理論,闡明了對語言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僅就當時科技水平而言),使得語言學成為一門可進行科學研究的專門化學科,才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下面具體討論什么是“現代科學”?索緒爾理論的現代性或革命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3. 何謂“現代”

      要認識索緒爾理論的“現代性”,須從“現代科學”的意義上去把握。然后,很多對索緒爾的解讀忽視了這一點,導致“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所謂現代科學,簡單來說,指16到17世紀,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自然認識方法,從而徹底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都采用抽象的-數學的方法“讓自然獲得了理性”(克萊恩2007)。之后,培根提出了自然認識的“發(fā)現的-實驗的方法”,他認為科學研究不能僅靠尋找亞里斯多德的形式因或終極因(formal or final causes),而應用系統(tǒng)實驗對論斷進行驗證。笛卡爾提出,數學和幾何是逐步建構科學知識的思維模型,并提出機械化的世界圖景。牛頓綜合了前人數學的、理論推導的、實驗觀察和歸納法等自然認識方法,提出了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理論,從而完成了近代科學革命,其影響一直持續(xù)至今(科恩2012)。

      關于研究對象的確定,王寅(2013b)認為,索氏先確立了一系列二分觀點,切下了四刀:切除了異質的言語表達、復雜的外部干擾、多變的歷史因素,然后鎖定了“同質的語言內部的共時形式系統(tǒng)”為其惟一的研究對象(圖3)。不過,這只是我們所見之“果”,背后之“因”是什么呢?他緣何要如此切分?(何不問問,難道這樣切分就一定是“革命性創(chuàng)舉”嗎?)此外,在闡明研究目的時,索氏反復強調,應尋求整體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他為何有此訴求,背后的機理又是什么呢?(我國的語言研究者們是否常心懷此愿?)要回答這些問題,需將目光投向西方近代科學發(fā)展史的背景下,方可領會索氏理論的現代性意義和科學精神。

      圖3 索氏二分法下確立的語言研究對象

      3.1 索氏理論源于西方的自然認識方法:公理-演繹法加抽象化-理想化所結之果

      索緒爾把語符的“任意性”作為構造理論的第一原理,其他論斷則由此演繹出來,這種方法叫作“公理-演繹法”。而他排除“言語”,將研究對象確立為抽象化的“語言”,屬于“抽象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按照科恩,這兩種方法都起源于古希臘,但分屬不同進路,前者是以雅典為中心,后者是以亞歷山大為中心。

      3.1.1 源于雅典的公理-演繹法/形而上學思辨法

      兩千多年前的雅典產生了四個哲學學派——柏拉圖的學園、亞里斯多德的呂克昂、斯多亞派和伊壁鳩魯的花園。各派講授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解釋巴門尼德提出的變化問題。之所以要解釋此問題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感知到的是斗轉星移、生老病死、花開花謝等千變萬化的世界。但人類追求自然認識是為了發(fā)現所有變化中的永恒性和規(guī)律性。巴氏認為,感知到的變化只是假象,世界上只有存在和不存在,沒有中間形式,否則就會產生矛盾。感官無法使我們獲得關于實在的可靠知識。由此,提出巴氏悖論——變化是不可能的,盡管有其外表。后來,此悖論被改造為巴門尼德問題:如何才能既承認這個悖論本身,同時又使其無害,即通過一種同樣嚴格的思想來拯救變化?

      對此,柏拉圖區(qū)分了不完美的現象世界和完美的理想形式世界,前者可憑借感官知覺到,后者則不能被可知覺的現象充分反映。比如,雖然存在著各種可能的樹,但真正重要的是那永恒不變的樹的理念,即理想的樹,所有具體形式的樹都源于它。他認為,認識自然、人和人類社會的努力總是以認識其理想形式為旨歸,認識的途徑在于數學。對于理想世界,我們只能思想,不能感知。亞里斯多德則區(qū)分了兩種存在:潛在的存在和現實的存在。由此,變化可以理解為,作為可能性處于事物之中的東西朝著現實存在狀態(tài)展開。如一顆橡籽(只是潛在的一棵橡樹)長成成熟的、真正的樹。變化就是所有變化者從一開始就承載著的目標的實現。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認為世界由無法察覺、不可再分的原子組成,世上所有變化最終都是這些原子持續(xù)不斷的重新組合。斯多亞派認為,變化表現為彌漫于整個宇宙的普紐瑪(Pneuma)之中無時不刻、無處不在的張力改變。

      這四種對變化的解釋和由此產生的自然圖景之間的分歧引起了無休止的爭論,也無法取得進展??贫髦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提出了一些第一原理來說明我們周遭世界的性質。每一套原理都具有絕對的確定性,其正確性不容懷疑,當然也無法反駁。但其解釋力是有限的,任何經驗事實都可以毫無問題地納入某些觀察事實來說明第一原理”(科恩2012:11)。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雅典人對可靠知識的追求,卻因各學派不同的第一原理,而爭執(zhí)不休??磥韮H靠哲學思辨無法獲得確定可靠的知識。

      3.1.2 亞歷山大的抽象的-數學的自然認識方式

      亞歷山大的研究重點不是哲學而是數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歐幾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等。不過,希臘人所創(chuàng)立的數學與其他文明的數學有本質的區(qū)別,前者是理性主義的,而后者屬于經驗主義。希臘數學家從一開始就拒絕從經驗中獲得知識(因為他們認為感官經驗是不可靠的),而使用證明。比如,他們不是用量角器,而是靠證明三角形三內角和為180度。又如,阿基米德使用抽象和數學的方法研究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通過抽象過程,他把所有物質性的東西消除:把杠桿表示成直線,重物并不是真的懸掛起來,而是設想用直線與之相連。這種研究不考慮實際物體的各種形態(tài),而是把物體抽象成幾何圖形。同樣,托勒密構造了復雜的數學模型來解釋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

      總之,科恩認為,“雅典”與“亞歷山大”屬于兩種根本不同的自然認識形式,他稱前者為“自然哲學的”,后者為“抽象的-數學的”。雅典人著眼于日常經驗的實在,希望把自然現象置于一個整體之中來解釋它們?!霸谥v授哲學學說時,每一位哲學家都偏愛那些最符合自己學派觀點的現象。自然哲學家所關注的是:根據一勞永逸確定的、完全用語詞表述的第一原理,導出定性的、非定量或近乎非定量的無所不包的解釋”(同上:15)。亞歷山大人研究抽象的數學實在,其自然認識與實在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僅僅代表自身。他們不做解釋,不轉彎抹角地用語詞作定性說明,而是用可做計算的數學單元——數和形描述和證明。

      3.2 近代科學的三種革命:伽利略、笛卡爾和培根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三種自然認識形式,它們的代表人物分別為伽利略、笛卡爾和培根。伽利略的研究方法與亞歷山大人一脈相承(科恩稱之為“亞歷山大加(plus)”),他把數學稱為書寫自然之書的語言,并區(qū)分了三種實在層面:日常的、理想的、居間的實驗的。而他所研究的是與阿基米德和其他亞歷山大人一樣的理想層面——將所有干擾情況抽象掉,或者說在思想中被排除掉——沒有空氣和摩擦表面對理想運動構成阻礙。因此,這種現象不是發(fā)生在日常經驗的物理空間,而是發(fā)生在一個理想的幾何空間之中,我們能夠思想它,甚至接近它,但永遠不能實現它。笛卡爾則繼承了“雅典人”的理性傳統(tǒng),發(fā)展出他的自然認識觀——所有自然現象都須通過某些特定的第一原理來解釋(科恩稱之為“雅典加”)。培根等人發(fā)展出了第三種自然認識形式——發(fā)現的-實驗的系統(tǒng)研究法,其特點是精確的觀察和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他的思想為通過系統(tǒng)實驗獲得知識開辟了道路。牛頓的研究中一直由數學推導的確定性與追求一致的世界圖景這種幻想性的東西之間的張力支配著他,他由此完成了近代科學革命的大綜合。

      總之,人類認識自然的進程是從蒙昧走向理性和科學的過程,從靠經驗歸納、哲學思辨、隨意猜測走向通過數學抽象和系統(tǒng)實驗尋找確鑿證據的科學之路。正如科恩說的,

      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自然的奧秘幾乎無法通過顯而易見的手段、常識和單純的感官來揭示,也不能由第一原理思辨性地導出,而一些純粹定性的描述只能非常有限地理解自然。要想徹底理解自然,就必須深入下去,學習數學的語言,(盡可能通過精確的測量)把實驗當作實在的源泉和檢驗標準。(同上:201)

      現代科學如此,現代語言學(作為研究語言的科學)也概莫能外。那么,索氏理論的現代性何在呢?

      3.3 索緒爾語言理論的現代性和科學性特征及其不足之處

      索緒爾理論的構建主要采用了源于“雅典”和“雅典加”的公理-演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上,他采用了“亞歷山大”和“亞歷山大加”的抽象化-理想化的方法。同時,從他的符號觀中,能明顯看到西方數學思想的影響。

      數學是利用符號語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與實在無關。數學的演進可看成是持續(xù)的抽象化,或是題材的延展過程。數字是最早被抽象化的概念,比如,“3”不代表3個蘋果、3頭羊、3根手指等等具體對象。隨著數學的發(fā)展,數的概念變得更加抽象,人們發(fā)明了有理數、無理數、虛數等等。但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始終與實在無關,僅表示更加抽象的關系??ㄎ鳡栔赋?自然數、分數和無理數等數不是對具體實物、物理對象的描述或映象,而是表達了非常簡單的關系。數的自然領域的擴大,比如虛數的產生,僅僅意味著引入了新的符號,這種符號易于描述更高層次的關系。他說,“這種新的數不是簡單關系的符號,而是‘關系的關系’的符號,‘關系的關系的關系’的符號,等等”(卡西爾2009:294-5)。

      不過,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理論,或許因缺乏數學訓練和現代科技手段,不難發(fā)現許多問題和不足:(1)其理論的思辨成分遠多于實證研究;(2)對語符關系的描寫,多使用語詞,而不是數學方法。雖然他曾指出“在基本性質方面,語言中的量與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數學公式有規(guī)律地表達出來”(轉引自馮志偉2011:1),還把語言比作一個可以歸結為一些待證定理的幾何系統(tǒng)。但僅僅停留在想法階段,并未用數學實際地研究語言;(3)他排除“言語”,將語言學的研究對象限定在抽象的“語言”上,也帶來了巨大的弊端——使得語言學局限于研究語符關系(即“關門打語言”),忽視了從認知科學等角度對語言產生和理解的認知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和科學解釋。例如,他注意到布洛卡(Broca)關于腦損傷導致的失語癥和失書癥,但把這些現象都歸于言語現象而有意忽視。他說布洛卡“發(fā)現說話的機能位于左大腦第三額回,人們也就根據這一點認為言語活動有天賦的性質。但是大家知道,這個定位已被證明是跟言語活動的一切,其中包括文字,有關的”(索緒爾2011:18)。

      4. 余論:中國語言學界為何沒有產生理論體系?

      錢冠連(2004)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語言學界有學術卻無學派。長久以來,國外的理論推陳出新,學派紛呈,而我國學界則零敲碎打,始終聚焦于具體語言現象研究。為何我們偏向研究具體問題,卻不擅長構建理論體系呢?科恩說,中國沒有出現伽利略或牛頓,這不是純粹的巧合。同樣,中國沒有出現索緒爾、喬姆斯基、韓禮德或拉考夫,也不是巧合,這或許是語言學界的“李約瑟難題”。

      究其原因,科恩認為,中國的自然認識方法主要以經驗事實和實用為導向。相對于希臘人,中國人偏重以觀察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經驗法,并傾向于把宇宙理解為萬物相互聯系的有機體——強調“關聯性”,而非“因果解釋”。對中國人來說,萬物構成了一個有機織體和循環(huán)過程,這種世界圖景使中國人很容易接受任何能夠表明這種關聯的東西。尼德漢姆和若南指出,中國人把宇宙看成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世界是一個無限精細的織體,每條紋路都與其他紋路交織在一起。要想理解這種多重性,就必定需要一種關聯的、相互聯系的思想。道、氣、五行、陰陽這四種基本概念反映了這種思維方式,并最終發(fā)展成為中國的世界圖景(參見科恩2012:25)。

      而希臘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普遍化先于資料收集,經驗事實被納入一種理性框架,與實際問題的聯系幾乎不存在,思想非常抽象和理論化。近代科學最終是基于希臘而非中國的版本。從喬姆斯基(基于理性主義哲學)、韓禮德(基于社會建構論)和拉考夫(基于涉身哲學)等理論中都能看到它們基于不同的哲學假定(光有哲學是不夠的,現在喬姆斯基、拉考夫等都試圖從進化生物學、神經科學中尋求驗證他們理論的科學證據)。反觀歷史,答案或許在于:中華文化中缺乏西方人那種基于公理-演繹法展開哲學思辨的思維方式、抽象的-數學的自然認識方式、也缺乏通過系統(tǒng)的控制實驗,發(fā)現和檢驗假說。

      今后如何借鑒西方,讓中國的語言研究走向科學的發(fā)展軌道呢?我們提出,應該將語言置于認知科學的大視野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五層次方法論。周頻(2012,2013ab)認為應從①認識論哲學層②語言現象/語符關系層③認知行為層④認知心理層和⑤認知神經層這五個層面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互動,其中①②兩個層次旨在構造假說,③④⑤意在驗證假說。這五個層次在語言學中對應的研究方向則分別是:①語言哲學②數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③人類語言學、進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④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⑤神經認知語言學。它們分別使用的研究方法為:①思辨法②語料統(tǒng)計法、數學建模法③社會調查法、行為實驗法④心理實驗法和⑤神經實驗法。其相互關系如圖4所示。

      圖4 認知科學超學科化發(fā)展視野下的語言學方法論

      基于科恩的科學史觀,我們對索緒爾理論的現代性和革命性進行了剖析,發(fā)現其理論的科學性在于他以抽象化-理想化的方法,限定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并基于公理演繹法建構了語符關系的理論;其研究目的旨在揭示所有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索緒爾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是因其開創(chuàng)了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語言學。

      同時基于科恩關于中西文明截然不同自然認識方法的論述,本研究還想要指出中國無學派的根源所在:自古以來,在中國的自然認識方式中,積淀出我們的研究偏重自下而上的觀察,而非以尋求普遍規(guī)律為導向;另一方面,我們的語言研究有較多主觀性、猜想性和隨意聯想的關聯性,而不是對現象尋求理性的因果解釋。

      進入21世紀,我們認為,語言學將與認知科學的相關學科——哲學、心理學、教育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等交叉融合,形成理論的建構和驗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互動的方法論原則,使語言學真正走向科學發(fā)展的軌道。

      培根曾用螞蟻、蜘蛛和蜜蜂來比喻三種不同的自然認識途徑。他說,我們不能像螞蟻那樣只是耐心地收集材料——這是經驗主義的做法(中國古代多采用此方法),它不能使我們走遠;也不應像蜘蛛那樣只顧自己吐絲織網——這是雅典人的理性主義的做法,也不會達到目標;而須像蜜蜂那樣從花中吮吸花蜜,并且在蜂巢中加工成蜂蜜。單純收集事實,或者僅有概念框架,都還不是真正的科學。只有使兩者形成富有成效的相互關系,才能產生真正的科學(科恩2012:31)。

      附注

      ① 在CNKI網上可以搜索到近3000條關于索緒爾研究的文章(從1962年至今)。

      E·卡西爾.2009.人論(甘陽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馮志偉.2011.語言與數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

      H·F·科恩.2012.世界的重新創(chuàng)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張卜天譯)[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M·克萊恩.2007.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張祖貴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錢冠連.2004.以學派意識看漢語研究[J].漢語學報(2):2-8.

      F·索緒爾.2007.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屠友祥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F·索緒爾.2011.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寅.2013a.再論索緒爾和語言哲學[J].山東外語教學(1):8-14.

      王寅.2013b.索緒爾語言學哥白尼革命意義之所在(之一)[J].外國語文(1):1-7.

      周頻.2011.再論語言、思維和實在三者的關系——基于科學實在論的立場[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3):28-33.

      周頻.2012.論科學軌道上的語言學學科建設[J].當代外語研究(10):2-8.

      周頻.2013a.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基于認知科學超學科化發(fā)展視角[J].外語界(2):2-10.

      周頻.2013b.語言科學研究方法學探索——以認知神經科學為基礎[J].外語學刊(1):37-45.

      猜你喜歡
      索氏索緒爾科恩
      桂盟科恩斯
      中國自行車(2022年6期)2022-10-29 02:05:40
      海南島索氏桃花水母的遺傳學鑒定
      模型優(yōu)化塔拉籽油的超臨界制備工藝
      森林工程(2021年4期)2021-08-23 09:14:39
      直面鏡頭:我就是5000萬美元藝術騙局的始作俑者
      蘆筍老莖中蘆丁的提取和含量測定
      速讀·中旬(2016年9期)2017-05-09 14:22:38
      索緒爾的語音價值理論初探
      “神啊,我準備好了”
      木蘭花開
      故事會(2015年11期)2015-05-14 15:24:30
      土壤環(huán)境中LLDPE地膜殘余物的高溫索氏提取及堆肥降解評價
      被“延異”的語言*——德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再審視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和政县| 海门市| 鹰潭市| 湘西| 上栗县| 资溪县| 淮安市| 佛学| 桂林市| 汶川县| 嘉峪关市| 彰武县| 攀枝花市| 栾川县| 上虞市| 尚义县| 津南区| 忻城县| 海淀区| 宜宾市| 花莲县| 新绛县| 吉水县| 茂名市| 富平县| 台江县| 县级市| 垦利县| 韶关市| 织金县| 莆田市| 竹溪县| 阿拉善盟| 图木舒克市| 新乡市| 余干县| 松阳县| 太原市| 阿城市| 平利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