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香 郭鴻雁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古往今來一直受人們所關注,王寅對象似性和任意性斗爭的歷史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將其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兩輪相持階段(古希臘時期至19世紀末,兩輪相持);索緒爾時期(20世紀初至60年代,任意說暫占上風);后索緒爾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象似說得到承認,并且漸占上風)。(王寅,2007:327)自1916年由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語言的任意性,隨著喬姆斯基的轉換語法的生成,更加鞏固了語言任意性的地位,而且,任意性也被看做是語言的最基本的原則,并占據(jù)了語言學半個多世紀。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也開始慢慢地質疑語言任意性的地位,逐漸發(fā)現(xiàn)語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任意的,它與我們的認知世界和客觀世界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自此,任意性的對立面,象似性登上了語言學的舞臺,并構成了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內容。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或者支持語言任意性是語言學界的金科玉律,但更多的是受到質疑和反對。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被索緒爾賦予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既體現(xiàn)出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特征也是他的語言符號理論的一個支點。索緒爾在論述語言符號的性質時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他以法語為例,法語中的s-o-r與它所指的對象“sister”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不同語言又可以用不同的符號指代同一個人或物。任意性并不意味著說話人可以任意地對能指加以選擇,一個語言符號一旦在一個一個語言社區(qū)建立,人們是不能隨意對其加以改變的,原因在于所謂的規(guī)約性或約定俗成。
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作為其重要理論的象似性理論越來越受到語言學家的廣泛接受。80年代起,以第一屆國際象似性大會的召開和Iconicity in Syntax的正式出版為標志,語言的象似性成為語言學中的一個研究熱點。象似性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符號學家和哲學家Peirce提出。所謂象似性,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沈家煊(1993)指出,語言的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兩者之間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據(jù)的。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國際語言學界的影響,國內也掀起了研究語言象似性的熱潮,首先在國內對語言的任意性提出質疑的是許國璋。之后很多語言學者也開始就語言的象似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人們的觀點各不一樣,大概可以概括為三類,以王寅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語言的象似性優(yōu)于語言的任意性。以郭聿楷、王德春和朱永生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語言的象似性只是語言任意性的補充,并不能代替語言的任意性。還有其他學者認為,語言的象似性和任意性同等重要。作為語言符號的二原則,在語言體系中扮演者同樣重要的角色。(張風,高航,2004)筆者認為,語言的任意性和語言的象似性,二者之間應為互補關系,并非對立的。雖然語言的象似性是作為語言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對立,語言的象似性也是在語言的任意性基礎上建立并發(fā)展的。作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語言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間的關系。
首先,索緒爾的語言任意性主要是基于語言系統(tǒng)本身或語言本體,強調了語言內部之間的關系,從而忽略了語言與外部世界及人們的認知結構直接的關系。他把語言看做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不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他只是強調語言內部之間的聯(lián)系。然而語言的象似性則不僅僅強調語言內部之間的聯(lián)系,也強調語言與外部世界的影響。在沒有外部世界的情況下,語言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是任意的,但是由一些基本的層面擴大到語言的大層面,它則不是任意的。從這點來說,語言的象似性比任意性更全面。
其次,索緒爾的任意性主要是集中在語言的基本層面,如詞素、詞根等方面。然而,根據(jù)Househo1der(1946)調查顯示,英語中只有9%的詞是任意的,而91%的詞具有象似性。它們可以在語言內部本身或者在外部世界找到一定的理據(jù)性或象似性。而且,英語中的合成詞和派生詞作為英語中重要的構詞方法,在英語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這些詞的基本成分還是任意的,另外,這類有一定可論證性的合成詞、派生詞的增加絲毫不意味著他們的構成成分從此被閑置或廢棄了。事實正相反,這種詞匯越是增多越說明這些詞的構成成分的活躍。
第三,根據(jù)任意性的描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任意性主要是在詞匯層面,除少數(shù)的擬聲詞和感嘆詞之外,因為它們可以在外部世界中找到理據(jù)性。而語言的象似性不僅僅局限在語言的詞匯層面,而是擴展到語言的各個層面。就詞匯層面,很多學者從詞匯的音義象似性、詞形象似性、詞義象似性和詞源象似性的角度去探討。在語音方面,雖然目前所做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人們已經(jīng)將領域擴展到語音方面。同樣,在句法和語篇方面,學者們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句法方面。有很多的文章和專著來闡述語言的象似范圍比任意性更廣。除此之外,很多學者還將象似性擴展到文學、翻譯、廣告等領域。注重跨學科研究。且很多學者在對漢語的象似性問題上做了大量研究。從這點來看,語言的象似性研究涉及面更廣,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象似性雖然是作為任意性的對立面提出,但他們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我們不能否認任意性的存在,夸大象似性。任意性的存在使得語言有了更多的變體和選擇,然而,象似性使得語言體系更加系統(tǒng)化。
[1]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1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8.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6.
[4]應學鳳,張麗萍.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之爭及其實質[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08(1):38-41.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寅.中國語言象似性研究論文精選[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張風,高航.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