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宏偉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89)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之舉。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 《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 “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和質量,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核心問題,而加強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這一核心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滯后,致使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思想道德狀況令人擔憂,這種局面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加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建立專門農村道德教育機構,深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主力軍。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對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需要充分發(fā)揮農民的自覺能動性和主人翁地位,這就要求不斷加強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1.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動新農村生產力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等一般特征。人是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農村生產力能否得到進一步解放,農村經濟能否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不僅取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優(yōu)越性,還取決于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農民,可以轉變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使其不斷擺脫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等傳統(tǒng)思想定式的束縛,具備現代新型農民意識,從而為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2.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強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道德及信仰教育,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良好道德氛圍和倫理秩序的社會環(huán)境,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徑。[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括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方面的建設,不僅追求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民生活的寬裕,還要營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鄉(xiāng)風文明、充滿活力的新風尚,這要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不斷推進。廣大農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把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放在新農村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位置,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具有當代新風貌的新型農民,才能促使農村文明新風尚的樹立,最終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3.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農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客觀需要。馬克思在闡述物質生產方式對人的生活的基礎性作用時,指出生產方式 “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P24。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人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生成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對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視,對農民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培養(yǎng)和引導,受農村長期遺留下來的封建社會舊道德、舊思想、舊觀念、舊風俗、舊習慣的消極影響,廣大農村低俗生活方式的死灰復燃,黃、賭、毒現象沉渣泛起,農村社會治安狀況令人擔憂。這些封建腐朽的農村群體活動和低俗生活方式侵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傷害了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安定秩序。因此,適應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為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逐步進入到改革深水區(qū)和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必然會引起農民思想道德狀況新的變化,使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
1.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出現的新特點。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點表現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正逐步由封閉向開放、由傳統(tǒng)到現代轉變,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公平意識、法制意識不斷深入人心,并開始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與此同時,農民的責任意識逐漸高漲,權利意識得到彰顯,其行為日益做到了履行責任與行使權利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和社會轉型所引發(fā)的利益主體多元化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集體觀念淡薄,個人主義嚴重,社會公德意識淡化。二是人生價值取向扭曲,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有所滋長,農民價值取向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出現滑坡, “一些地方農村地界、房界和鄰里糾紛不斷;不贍養(yǎng)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fā)生”[3],農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嚴重缺失。四是封建腐朽社會惡習沉渣泛起,農村社會風氣敗壞。近年來,農村一些地方封建思想有所滋長,宗族、地域觀念有所強化,“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新抬頭,建廟宇、修族譜、燒香拜佛、婚喪和其他喜慶大操大辦在農村屢見不鮮”[4]。如此種種,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阻礙著農村經濟社會的進步。
2.農民思想道德變化的成因分析。在改革攻堅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農民思想道德變化所呈現出的復雜性、矛盾性和多元性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指出:“一切歷史現象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而每一歷史時期的觀念和思想同樣可以極其簡單地由這一時期的生活的經濟條件以及這些條件決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來說明?!保?]P335首先,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影響了農民的道德價值取向。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使農民在價值取向中發(fā)生了重個人輕集體、重物質輕精神、重實惠輕道義等一系列變化,從而形成了以經濟利益為軸心的價值觀,形成“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叭藗冏杂X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5]P434其次,社會轉型促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發(fā)生嬗變。由于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內在運行機制出現了新變化,而社會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從而使社會矛盾不斷發(fā)生,道德失范、公平缺失等不和諧現象不斷出現,加之低俗文化不斷侵襲農村文化市場,農村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受到嚴重沖擊,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深受影響。最后,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與經濟發(fā)展相脫節(jié)。在農村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相對滯后。一是農村干部對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認識存在誤區(qū),認識不到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二是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農村宗族勢力抬頭和黑惡勢力猖獗,從而導致思想道德建設遇到巨大阻力。三是一些農村干部思想道德素質不高。一些農村干部不僅沒有起到模范作用,還出現了權力腐敗、以權謀私等丑惡現象,導致公信力不斷下降,道德教育難以奏效。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失效。傳統(tǒng)方法體系通常表現為“經驗型”體系,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人們思想意識紛繁復雜的局面。粗暴的,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方式“只會使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這勢必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6]。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事業(yè)的成敗。思想道德教育執(zhí)行著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艱巨任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改善農村的思想道德狀況,大力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改進農民道德觀念生長的土壤。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道德是一定的經濟關系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經濟關系對人們的道德行為的要求。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當前,我國廣大農村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不高的根本原因是,農村生產力不發(fā)達,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許多農村地區(qū)還處于新舊雜陳狀態(tài)。管子講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卻也具有一定的意義。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建立健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繁榮社會主義農村市場經濟,徹底改變我國農村綿延幾千年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肅清殘留在農民頭腦中的封建腐朽意識,使農村的社會狀態(tài)由封閉走向開放,進而建立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
2.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培養(yǎng)農民道德情操。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繁榮發(fā)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方針和目標任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改革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方法。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第一,要加大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要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圖書室、文化娛樂活動等相關設施,重點解決農民群眾看書報、看戲、看電影電視、參加科學文化素質培訓和文體活動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第二,要加強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引導。加強對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的引導,事關文化建設的旗幟和靈魂,體現著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要著力引導文化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多挖掘農村題材,多創(chuàng)作反映新農村道德建設的影視作品、地方戲曲、小品相聲,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這些文藝作品中。第三,開展健康有益、積極向上、形式新穎的文化活動。健康快樂的文化活動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造和諧鄉(xiāng)村、培養(yǎng)農民健康情趣的有效手段。組織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農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高農村干部素質,創(chuàng)新農民道德教育方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由農村黨員干部具體負責,農村干部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農村干部素質的高低,在于他們能否起表率作用。在推進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基層干部素質的提高,加強他們的 “三觀”教育。當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處于非正規(guī)的狀態(tài),需要在縣或者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專門的思想道德教育機構專司其職,開展有針對性的、強有力的道德教育。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建立專門的思想道德教育機構,這是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證。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價值不是教育人們獲得真理之類的知識,而是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的意識形態(tài)化。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但離開意識形態(tài),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將無法實現。 “一個人只有通過教化與一種意識形態(tài)認同,才可能與以這種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認同?!保?]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農村干部必須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靈活運用理論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一方面,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離不開理論灌輸。理論灌輸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前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農村干部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廣大農民進行理論灌輸和顯性的或隱性的道德說教,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灌輸給廣大農民,才能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良好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農村干部與廣大農民形成良性互動,要通過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道德示范,把道德觀念廣泛滲透到實踐領域中,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對農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履行道德義務,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造就高素質的農民。
[1]唐奇林,劉鎮(zhèn)江.社會主義新農村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范大平.當代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狀況及對策研究[J].理論界,2004,(4).
[4]賀先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課題—當代農民思想道德狀況調查與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6,(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李向軍.人文關懷視域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9,(1).
[7]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