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音節(jié)累積詞頻對同音字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作用*

      2014-02-02 03:48:46李小健羅畏畏3
      心理學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同音詞同音字同音

      方 杰 李小健 羅畏畏3,

      (1廣東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州510320) (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廣州510631)

      (3南海第一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 佛山 528216)

      1 引言

      1.1 同音詞的聽覺詞匯通達

      同音異形(heterographic), 即一個語音與多個不同字形的詞對應, 不僅是漢語最主要的同音詞現(xiàn)象, 而且占了大部分(約73%)的漢語音節(jié)。例如, 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劉源 等, 1990; 以下簡稱《詞頻詞典》), 可以發(fā)現(xiàn)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音字的音節(jié)平均有5.67個同音字(中位數(shù)是7.5個), 多者例如音節(jié)/yì/對應48個漢字。拼音語言的同音異形詞較少, 詞匯歧義較多出于同音同形(homographic)。為了具有可操作性, 本文談到的漢語音節(jié)是帶聲調(diào)的(音/ma1/與/ma2/是不同音節(jié)),單音節(jié)“詞”和“字”, 都是指中文信息處理詞切分意義上的單字詞(見劉源等, 1990; 孫茂松等, 2001;注意到有些漢語研究者不主張采用詞的概念, 例如徐通鏘, 1997)。由于異形詞(字)是漢語同音詞(字)的主體, 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以下除特別說明, 同音異形詞(字)就簡稱同音詞(字)。

      對于詞匯加工的主要途徑(例如言語產(chǎn)生, 視覺言語理解, 聽覺言語理解), 在同音字上只有聽覺言語理解才存在詞匯通達障礙。這是因為, 無論采用Jay (2003)定義的詞匯通達(lexical access), 還是采用McClelland和Rumelhart (1981, 1982)的互動激活模型(interactive-activation model), 詞匯通達都指獲得詞義(至少獲得部分詞義), 而當聽覺通道輸入一個孤立的同音詞語音時, 心理詞典不可能給語音確定唯一對應的詞義, 也就無法通達詞義。言語產(chǎn)生是從意思出發(fā)產(chǎn)生語音, 所以沒有詞義問題; 視覺言語理解可以通過視覺輸入的字形直接識別詞義(陳寶國, 王立新, 彭聃齡, 2003), 也沒有詞義問題??梢? 同音異形詞的通達障礙只在聽覺理解中發(fā)生。

      1.2 聽覺詞匯通達中的同音詞表征激活

      雖然同音字難以通過聽覺來通達詞義, 但是漢語的日常口語交流并沒有因為同音字的存在而產(chǎn)生聽覺理解的障礙。研究者通常把這歸結(jié)于語境等詞匯之外的信息起作用(周治金, 陳永明, 楊麗霞,2002; 仲曉波, 呂士楠, 2003; 閆國利, 孫莎莎, 崔磊, 白學軍, 2013)。然而, 有研究發(fā)現(xiàn), 詞匯本身的信息也對聽覺言語理解起作用(Li & Yip, 1998; 舒華, 唐映紅, 張亞旭, 2000; 李小健, 王文娜, 李曉倩, 2011)。Swinney (1979)發(fā)現(xiàn)同音異形詞的多重意義可以并行通達, 語境不能直接影響歧義詞的加工,選擇符合語境的詞應當是發(fā)生在多個詞都被激活之后, 并據(jù)此提出了同音詞多重通達(Multiple Access)模型。舒華等(2000)發(fā)現(xiàn)在無語境的條件下,漢語雙音節(jié)同音詞的聽覺加工就具有多重激活特點, 同音的兩個詞義激活沒有受到意義相對頻率的影響。Rayner和Frazier (1989)提出同音詞語義順序通達(Ordered Access)模型, 強調(diào)了詞的主要意義(Dominant Meaning)的主導作用, 認為同音歧義中的相對高頻為主要意義, 應當先激活, 相對低頻的次要意義(Subordinate Meaning)稍后才激活, 語境在詞匯通達后的整合階段才起作用。武寧寧和舒華(2001)發(fā)現(xiàn)在無語境的條件下, 同一語音表征的兩個詞都可以被激活, 同音詞的主要意思比次要意思更快被選擇。這些觀點雖然沒有嚴格區(qū)分詞匯通達(語義水平)與表征激活(知覺水平如語音表征、字形表征等), 但還是反映出同音的歧義可以進入不同激活狀態(tài), 說明同音詞在詞匯通達前可以受詞匯自身的主、次要意思影響, 進入不同的激活狀態(tài)。在一些日常的口語理解現(xiàn)象比如“雞尾宴現(xiàn)象”中, 人們有時甚至可以在無意中聽明白自己特別敏感或關(guān)注的聲音, 無需語境就能通達詞義。

      不能通達的或者有待通達的詞匯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工, 這一現(xiàn)象可以概括為詞匯不同表征的激活。從詞的形式(word form)來說, 字形表征、語音表征可以有不同的激活。例如有研究報道視覺詞匯判斷的音、義、形各有不同的激活時間點(陳寶國等, 2003)。從通達的過程來說, 加工環(huán)節(jié)的不同階段可以形成局部表征。例如有研究指出言語產(chǎn)生依順序可以分解出概念(concept)、詞條(lemma)、詞位(lexeme)和語音(phonology)等環(huán)節(jié), 相應就有概念表征、詞條表征、詞位表征和語音表征等(Caramazza, Costa, Miozzo, & Bi, 2001)。這不但提示我們詞匯表征的激活(activation of lexical representations)可以與詞匯通達不同, 而且提示我們詞匯表征是可以分解的, 通過考察詞匯不同表征的激活可以了解詞匯通達的各個局部過程, 最終了解同音字表征及其激活的特點及其對通達的整合作用。

      然而, 言語產(chǎn)生研究所提示的表征激活概念是否也適合言語理解過程?同音詞表征與詞匯通達分開研究是近 20年在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而不是言語理解領(lǐng)域開始的。在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 Levelt, Roelofs和Meyer (1999)提出了表征共享模型, 認為言語產(chǎn)生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可以分離出兩個順序進行的詞條(lemma)和詞位(lexeme)節(jié)點。由于在通達詞匯形式(word form access)階段發(fā)現(xiàn)詞頻效應, 也發(fā)現(xiàn)“slips of the tongue”的說話錯誤更多是用同音詞的高頻詞義性別代替低頻詞義性別(例如意大利語等),認為在通達詞匯形式時存在同音詞共同激活現(xiàn)象,于是假定在詞位節(jié)點共享語音表征。這個模型與累積詞頻的作用相互解釋(Jescheniak & Levelt, 1994;Levelt et al., 1999; Biedermann, Blanken, & Nickels,2002; Jescheniak, Meyer, & Levelt, 2003;Biedermann & Nickels, 2008a, 2008b; Nickels, 2008;Wong & Chen, 2008)。文獻對言語理解和言語產(chǎn)生兩個不同領(lǐng)域都使用的詞匯通達、詞匯表征概念沒有清楚地給予區(qū)分, 而且還會依據(jù)音、義、形的表征捆綁效應(見Ziegler, Ferrand, & Montant, 2004;Ziegler, Petrova, & Ferrand, 2008), 用言語產(chǎn)生的共享語音表征模型給言語理解現(xiàn)象提供解釋, 例如同音詞識別的字形表征反饋作用(陳寶國, 寧愛華,2005; 陳栩茜, 張積家, 李昀恒, 2013; 閆國利等,2013; Pexman, Luper, & Jared, 2001; Pexman, Luper,& Reggin, 2002; Hino, Kusunose, Lupker, & Jared,2013)。

      既然言語產(chǎn)生本身并沒有同音詞匯歧義問題,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的同音詞表征模型能否適用于言語理解領(lǐng)域尤其是聽覺詞匯通達的表征激活, 就存在疑問。然而, 言語理解領(lǐng)域?qū)ν粼~表征的研究很少, 缺乏對上述模型的檢驗。缺乏研究的原因很可能與同音詞的聽覺無法通達詞義所帶來的實驗困難有關(guān)。李小健等人因此根據(jù)漢語異形同音字的視覺可識別性, 采用跨通道的音-字同音判斷范式,用視覺詞匯識別探測同音字表征的聽覺激活所產(chǎn)生的預期。實驗假設(shè)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字表征比低頻字表征優(yōu)先激活, 在聽音節(jié)后產(chǎn)生高頻字預期,對高頻字判斷更快。結(jié)果證實了這點, 說明同音字在聽覺詞匯通達未完成前會產(chǎn)生詞匯表征的自動激活, 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字優(yōu)先激活、低頻字受抑制(李小健, 王文娜等, 2011)。這種同音字表征激活的差異現(xiàn)象并不支持表征共享模型。如果對音節(jié)累積詞頻的作用和表征共享模型直接進行聽覺的言語理解實驗, 其結(jié)果不僅可以直接回答言語理解的同音詞通達和表征激活問題, 而且還可以判斷言語理解與言語產(chǎn)生過程的詞匯通達和表征激活是否不同, 我們是否需要另外的表征激活理論。

      1.3 同音詞表征激活與音節(jié)的累積詞頻

      本文中單音節(jié)詞的具體詞頻是指《詞頻詞典》中的一字詞詞頻(字頻)。把同音的所有一字詞的具體詞頻相加得到的頻數(shù)稱為該音節(jié)的累積詞頻, 本文也稱之為音節(jié)詞頻。注意到有些文獻里用“音節(jié)頻率”指一個音節(jié)的所有同音字作為單一詞素和作為復合詞組成詞素兩種情況的頻率之和(比如,Zhou & Marslen-Wilson, 1994)。不同形和義的同音字發(fā)音相同, 在聽覺上因此歸于同一個音節(jié)。不同的是, 音節(jié)頻率把音節(jié)的聽覺頻率累加起來, 而音節(jié)詞頻只把同音單字詞的頻率累加起來。

      Zhou和Marslen-Wilson (1994)曾采用雙字詞的聽覺詞匯判斷任務(wù)探討音節(jié)頻率的作用。例如, 聽/xian4 hai4/(陷害)和/sun3 hai4/(損害), 在固定尾詞素且等同雙字詞整詞頻率的條件下, 發(fā)現(xiàn)首字音節(jié)/xian4/和/sun3/的音節(jié)頻率越大, 整詞判斷反應時越長, 出現(xiàn)抑制作用(Zhou & Marslen-Wilson,1994)。按照傳統(tǒng)理論(如McClelland & Elman, 1986;Marslen-Wilson, 1987), 一個音節(jié)的同音字由于共享一個語音表征, 該音節(jié)的所有同音字都能被該音節(jié)的語音激活, 因此, 研究者推測音節(jié)頻率的抑制作用來自同音詞素的競爭, Zhou和Marslen-Wilson(1994)對實驗所采用的刺激進行事后分析的確發(fā)現(xiàn)首字音節(jié)的音節(jié)頻率越大, 同音字就越多, 尤其是高頻的同音字就越多, 因此認為音節(jié)頻率的作用與同音字數(shù)和具體詞頻這兩個因素相關(guān)(Zhou &Marslen-Wilson, 1994)。由于這個解釋來自事后分析, 有待假設(shè)驅(qū)動的實驗來檢驗。注意到該研究發(fā)現(xiàn)詞素對雙字整詞的判斷作用不大(Zhou &Marslen-Wilson, 1994), 而且該研究所用的雙字詞可以確定其詞素的字義, 沒有同音詞匯歧義問題,因此“音節(jié)頻率”的定義計入詞素頻率對考察同音字的詞頻效應來說就有過度之嫌。

      音節(jié)詞頻即累積詞頻是由一定數(shù)目的同音字的具體詞頻相加得到, 因此累積詞頻是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的二元函數(shù), 這可能是 Zhou等人(1994)把音節(jié)頻率的作用歸為同音字數(shù)和具體詞頻兩因素的詞匯學理據(jù), 值得在音節(jié)詞頻上進行驗證。李小健等人在一項聽覺詞匯通達研究中, 固定累積詞頻, 變化同音字數(shù)和具體詞頻, 發(fā)現(xiàn)只有具體詞頻起顯著作用, 同音字數(shù)只呈現(xiàn)微弱的“逆抑制”作用,即同音字數(shù)較多會產(chǎn)生較少的錯誤。這個“逆抑制”作用可以歸結(jié)為具體高頻的激活抑制了具體低頻的激活(李小健, 方杰, 樓婧, 2011)。就是說, 累積詞頻固定時, 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可以由具體詞頻的作用代替。Wang等人在漢語同音字的聽覺詞匯判斷實驗里進一步控制了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等顯著影響因素, 結(jié)果顯示聽者對同音字數(shù)多的音節(jié)反應較慢, 同音字數(shù)少的較快, 這時, 同音字數(shù)起了通常印象中的抑制作用(Wang, Li, Ning, & Zhang,2012)。更多的研究(不一定與累積詞頻有關(guān))報告了同音詞家族大小產(chǎn)生的抑制效應(周海燕和舒華,2008; Luce & McLennan, 2003; Prabhakaran,Blumstein, Myers, Hutchison, & Britton, 2006; Ziegler,Muneaux & Grainger, 2003)。

      言語產(chǎn)生的累積詞頻研究結(jié)果與聽覺言語理解的研究結(jié)果不太一致。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的同音詞表征共享觀點(見 1.2介紹)認為, 同音詞在通達詞匯的形式(例如語音)時共同激活, 因而與累積詞頻關(guān)聯(lián), 而且言語產(chǎn)生的詞匯通達是由累積詞頻而非具體詞頻的作用解釋的(Levelt et al., 1999; 綜述見方杰, 李小健, 2009)。另一種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的觀點認為同音詞的表征是相互獨立的(例如 Caramazza,1997), 假設(shè)詞匯的語義表征、句法表征、詞條表征和語音表征等是分別存儲在各自所在的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中, 影響言語產(chǎn)生的是同音詞的具體詞頻而不是累積詞頻(Caramazza et al., 2001; Bonin & Fayol, 2002;Miozzo, Jacobs, & Singer, 2004; Miozzo & Caramazza,2005; Bi, 2006; Gahl, 2008; Cuetos, Bonin, Ramon Alameda, & Caramazza, 2010; Antón-Méndez, Schütze,Champion, & Gollan, 2012)。至此, 言語產(chǎn)生領(lǐng)域的兩種同音詞表征觀點都存在某些實驗支持, 無法形成一致的解釋。然而, 聽覺言語理解研究指出, 當累積詞頻固定時, 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可以由具體詞頻的作用代替(李小健, 方杰, 樓婧, 2011), 說明表征共享模型得不到支持; 當同時控制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 顯示了同音字數(shù)多的抑制作用(Wang et al.,2012), 又說明表征獨立模型得不到支持。聽覺言語理解與言語產(chǎn)生的這些不一致, 在本研究通過實驗進一步再考察, 將會在綜合討論里結(jié)合實驗結(jié)果進行解釋。

      來自其它領(lǐng)域的更多關(guān)于同音詞累積詞頻作用的研究, 結(jié)果也很不一致。例如, Ziegler, Tan,Petty和 Montant (2000)用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發(fā)現(xiàn),在控制具體詞頻、同音字數(shù)的前提下, 累積高頻條件比累積低頻條件的反應快, 出現(xiàn)累積高頻的促進作用(Ziegler et al., 2000)。Chen, Vaid 和Wu (2009)指出 Ziegler的研究沒有充分控制漢字的亞詞匯特征, 他們在同時控制了漢字的聲旁家族數(shù)和形旁家族數(shù)后, 在視覺詞匯識別研究中就沒有發(fā)現(xiàn)同音字的累積詞頻作用(Chen et al., 2009)。這些不一致是否說明視覺詞匯識別實驗對同音字的累積詞頻作用不敏感、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將在后面結(jié)合實驗結(jié)果一起討論。

      對于本研究所關(guān)心的聽覺詞匯通達, 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這三者所產(chǎn)生的效應之間的關(guān)系還很不清楚。李小健、方杰等(2011)、Wang等人(2012)的實驗都控制了累積詞頻, 但是還沒有看到累積詞頻在與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一起變動時是如何起作用的。

      1.4 問題提出

      音節(jié)累積詞頻(即音節(jié)詞頻)既然是相同音節(jié)的多個同音字的具體詞頻之和, 詞匯學上可分解為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兩個變量, 那么累積詞頻對聽覺表征激活的作用是否也可以分解為具體詞頻的作用和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在1.3中指出累積詞頻的作用尚未弄清, 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這三者所產(chǎn)生的效應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未弄清, 本研究專門考察聽覺詞匯通達中音節(jié)累積詞頻的作用能否解釋同音字表征的激活, 而累積詞頻的作用是否可以分解出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 或者甚至可以歸結(jié)為具體詞頻、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

      選擇實驗刺激的實際操作顯示,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三個變量會難以找到足夠的實驗刺激, 于是本研究分開兩個實驗。實驗 1固定同音字數(shù),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 其中具體高、低頻同時也分別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低字頻。實驗2固定同音字具體詞頻,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實驗采用音-字同音判斷范式(具體見下段說明), 分離出聽覺詞匯通達產(chǎn)生的作用。至于固定累積詞頻、變動另外兩個因素的實驗, 已經(jīng)由李小健、方杰等(2011)完成, 將在討論時介紹。

      實驗采用的范式含有一個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即讓被試聽一個漢語音節(jié), 然后判斷屏幕呈現(xiàn)的漢字是否與所聽見的音節(jié)發(fā)音完全相同。因為引言1.1提到, 在聽覺輸入下會產(chǎn)生同音詞匯歧義, 導致通達障礙, 因此在不能通達詞義的情況下要確定聽覺激活的是詞匯的什么表征, 我們采用“與預期相符” (或“與預期違背”)的探測方法。例如, 假設(shè)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字是預期被激活的(李小健, 王文娜等, 2011), 而低頻字是與預期違背的。實驗的邏輯是, 在聽到一個音節(jié)后, 當看到的字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字時, 反應會更快、更準確, 說明同音的高頻字符合預期, 因此推測聽音節(jié)時從心理詞典激活的同音字表征最有可能的是同音的高頻字。再注意到, 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看字,視覺識別漢字也會受字頻、筆畫數(shù)等視覺識別因素的影響, 該影響可能混合到所要分析的同音判斷反應里。為了分離出所要考察的聽覺表征激活的詞頻效應, 就要從音-字同音判斷的反應里排除看字環(huán)節(jié)的詞頻效應。辦法是類似Levelt等人(1999)在英-荷語翻譯任務(wù)后做一個英語詞匯判斷任務(wù), 把反應時從翻譯任務(wù)的反應時減去, 排除識別英語所產(chǎn)生的詞頻效應, 分離出荷語產(chǎn)生的詞頻效應。李小健、方杰等(2011)用相同的原理, 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后配一個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讓相同的被試使用相同的視覺刺激, 得到視覺詞匯判斷的反應時和錯誤率。更具統(tǒng)計理據(jù)的是, 該研究把視覺詞匯判斷的反應作為協(xié)變量(而不是減量), 分別對音-字同音判斷的反應時和錯誤率進行協(xié)變量方差分析, 去除看字環(huán)節(jié)的視覺識別所產(chǎn)生的變差, 以此分離出聽音節(jié)所產(chǎn)生的表征激活效應。本研究也采用這個協(xié)變分析方法。其它去除視覺詞頻效應的跨通道范式,可參見李小健、王文娜等(2011)的研究。

      2 實驗1:音節(jié)累積詞頻與具體詞頻

      實驗1固定音節(jié)的同音字數(shù), 變化音節(jié)累積詞頻和同音字的具體詞頻。實驗分為a、b兩個階段。實驗1a采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 實驗1b沿用實驗1a的漢字刺激材料, 讓相同的被試做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以實驗 1b的反應時和錯誤率作為協(xié)變量,對實驗 1a的反應時和錯誤率作協(xié)方差分析, 以此去除看字環(huán)節(jié)的詞頻效應在同音判斷中的影響, 分離出聽覺詞匯通達的表征激活詞頻效應。

      2.1 實驗1a: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

      2.1.1 被試

      大學本科生32人, 視力或矯正視力、聽力正常,普通話熟練, 簽署了參加者知情同意書, 實驗后獲得一定報酬。

      2.1.2 實驗設(shè)計

      兩因素(累積詞頻, 高頻/低頻; 具體詞頻, 高頻/低頻)2×2被試內(nèi)實驗設(shè)計。

      2.1.3 實驗材料

      在《詞頻詞典》的一字詞里選同音字刺激, 首先選取累積詞頻高的30個音節(jié)和累積詞頻低的30個音節(jié), 兩組音節(jié)的同音字數(shù)的變化范圍都是5~20個, 且平均值相同(都為10, 見表1), 組成音-字匹配條件的聽覺刺激。在選擇音節(jié)時, 聲母、韻母、聲調(diào)在各條件的音節(jié)里出現(xiàn)的廣度(盡可能都使用)和均勻度(各自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盡可能接近。其次選擇視覺刺激, 在每個音節(jié)的同音字族內(nèi)選取具體詞頻高、低各一個同音字, 具體詞頻高的盡可能是同音字族內(nèi)詞頻最高的或者接近最高的字, 具體詞頻低的盡可能是同音字族內(nèi)詞頻最低的或者接近最低的字。以上兩步驟得到以下4個條件的視覺刺激字:累積詞頻高-具體詞頻高、累積詞頻高-具體詞頻低、累積詞頻低-具體詞頻高、累積詞頻低-具體詞頻低。在選擇漢字時, 要求匹配4個條件的筆畫數(shù), 所有音-字配對聽起來都不能組成詞。以上音-字匹配的四條件各有漢字 30個, 總共 120個, 例字見表1。

      然后, 選擇音-字不匹配的 4個條件刺激的 60個音節(jié)和 120個漢字。選擇方法第一步與選擇音-字匹配條件時相同。第二步另外選擇與第一步所選音節(jié)發(fā)音明顯不同的 60個音節(jié)作音節(jié)替換, 保留所選漢字, 形成音-字不匹配。替換的音節(jié)在累積詞頻、同音字族最高詞頻、同音字數(shù)的平均值上與對應的音-字匹配 4個條件沒有顯著差別。表 1列出了音-字匹配 4個條件下的音節(jié)和漢字的平均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同音字數(shù)和筆畫數(shù)。音-字不匹配材料的情況沒有列出。

      2.1.4 實驗程序

      用E-Prime編寫實驗程序。采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每次試驗開始時, 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 500 ms的注視點“+”, 消失后通過耳機播出一個字音。字音播放完后間隔50 ms, 屏幕中心呈現(xiàn)一個漢字,被試的任務(wù)是盡快又準地按鍵判斷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漢字是否同音。同音按“1”鍵做答, 不同音按“2”鍵做答。若被試超過2 s未做答, 程序?qū)⒆詣舆M入下一次試驗, 并把該次結(jié)果記作錯誤反應。按鍵快于2 s的, 剩余時間歸入等待。4種條件的刺激混合成一個詞庫(共240個刺激字), 相應有240次試驗。被試每完成 60次試驗, 程序會提示并休息, 1分鐘后再繼續(xù)實驗。在正式實驗前, 被試有12次任務(wù)相同、刺激不同的練習。計算機程序收集被試的按鍵反應, 反應時從屏幕出現(xiàn)漢字算起到按鍵反應為止。

      2.1.5 實驗結(jié)果

      對實驗程序收集的數(shù)據(jù), 以被試為單位的數(shù)據(jù)是對每個參加者在每個條件分別計算反應時的平均值和錯誤率。反應時只計入正確反應。參加者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若超出實驗條件平均值加減3個標準差, 用實驗條件的平均值代替。對被試數(shù)據(jù)進行反應時和錯誤率的兩因素2(具體詞頻)×2(累積詞頻)被試內(nèi)方差分析。被試為隨機變量, 其

      F

      值記為

      F

      。以刺激項目為單位的數(shù)據(jù)是對每項刺激在其所屬條件里計算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

      F

      是以項目為隨機變量進行的兩因素 2(具體詞頻)×2(累積詞頻)項目間分析的

      F

      值(以下各實驗的數(shù)據(jù)同此處理)。數(shù)據(jù)整理和統(tǒng)計使用SPSS 10.0和SAS 9.13進行處理。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的 4個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結(jié)果見圖1。

      表1 實驗1四種條件的音節(jié)和同音字刺激的平均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同音字數(shù)、筆畫數(shù)以及例字

      圖1 實驗1a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括號內(nèi)數(shù)字表示標準差)

      綜合以上結(jié)果, 說明具體詞頻的高低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中產(chǎn)生顯著不同的作用, 高頻有促進作用, 而且這個作用實際上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與低頻差異引起的。實驗沒有發(fā)現(xiàn)累積詞頻的作用。

      正如引言1.4的最后一段指出, 音-字同音判斷的表現(xiàn)可能不全是聽覺引起的詞頻效應, 為了排除看字環(huán)節(jié)的視覺加工作用, 須另匹配一個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測得與看字環(huán)節(jié)有相似作用的任務(wù)反應,用作音-字同音判斷觀察量分析的協(xié)變量。

      2.2 實驗1b: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沿用實驗 1a中音-字同音條件下看到的漢字,摻進數(shù)量相同的假字, 形成視覺刺激, 讓實驗1a的參加者做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在實驗 1a后隨即進行。之所以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后做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是因為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在產(chǎn)生更強的視覺識別印象的同時還會產(chǎn)生語音的自動激活(彭聃齡,2006), 可能形成對同音判斷的影響; 相反, 視覺詞匯判斷的詞頻效應較為自動和穩(wěn)健(Peng et al., 2004),在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后進行不會受到較大影響。

      2.2.1 被試和實驗設(shè)計

      與實驗1a相同

      2.2.2 實驗材料

      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中的真字刺激選用實驗 1a中同音條件下的 120個漢字, 而填充刺激則選用120個假字。假字符合正字法, 假字的筆畫數(shù)與真字相匹配。之所以選用假字而不是非字, 是因為非字的構(gòu)件和結(jié)構(gòu)不必符合漢字原理, 參加者有可能單憑整體結(jié)構(gòu)就輕易排除非字, 在識別上不必進行字形的局部加工, 達不到識別漢字的激活水平和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中看漢字環(huán)節(jié)的效果。

      2.2.3 實驗程序

      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的每次試驗, 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500 ms的注視點“+”, 消失后呈現(xiàn)一個漢字或假字, 被試的任務(wù)是既快又準地按鍵判斷看到的字符是不是漢字。如果是, 按“1”鍵做答; 如果不是,按“2”鍵做答。其它安排與實驗1a相同。

      2.2.4 實驗結(jié)果

      類似實驗 1a的方法, 得到被試數(shù)據(jù)和刺激項目數(shù)據(jù), 分別進行兩因素被試內(nèi)方差分析和項目間方差分析。4個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結(jié)果見圖2。

      圖2 實驗1b視覺詞匯判斷的平均反應時和錯誤率(括號內(nèi)數(shù)字表示標準差)

      2.3 對實驗1a和實驗1b觀察量的協(xié)方差分析

      2.4 實驗1討論

      實驗固定了音節(jié)的同音字數(shù), 變化音節(jié)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引言1.4說明了, 使用協(xié)方差分析,從音-字同音判斷的效應中去除視覺詞匯判斷的效應, 所得的結(jié)果可以分離出聽音節(jié)所引起的表征激活效應。

      協(xié)方差分析結(jié)果指出, 具體詞頻的高頻(這里也就是音節(jié)的同音字族內(nèi)高頻)在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速度和準確性上都顯示了相對于低頻的促進作用。這個結(jié)果與先前的漢語同音字研究的結(jié)果一致, 指出在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通達中, 同音族內(nèi)的高頻字優(yōu)先激活(李小健, 王文娜等, 2011; 王文娜,2006)。

      累積詞頻在錯誤率上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這個結(jié)果與 Zhou等人(1994)在雙字詞上的聽覺詞匯通達實驗得到的音節(jié)頻率抑制效應有些類似。Zhou等人推測抑制效應是同音字數(shù)多產(chǎn)生了更強的相互競爭。然而, 這個實驗控制了同音字數(shù), 結(jié)果又該如何解釋, 留在后面討論。

      由于累積詞頻與具體詞頻的作用是分離的(因為沒有交互作用), 以上累積詞頻對表征激活速度缺乏顯著影響或?qū)﹀e誤率只有微弱作用的結(jié)果, 在具體詞頻固定高頻或低頻時都是一樣的, 說明累積詞頻單獨做變量時也如此。

      綜合來說, 當同音字數(shù)固定時, 累積詞頻的變化對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表征激活不起確定的作用(僅有錯誤率上微弱的被試分析差異), 而與累積詞頻同時變化的具體詞頻卻有顯著的作用。

      實驗 1b的視覺詞匯判斷得到的結(jié)果也具有自身的研究意義。結(jié)果指出, 視覺的詞匯通達過程中存在同音字族內(nèi)的詞頻效應, 在反應時上, 高頻有促進作用, 低頻有抑制作用。結(jié)果還發(fā)現(xiàn), 在且僅在同音字族內(nèi)的低頻字上累積詞頻才對通達產(chǎn)生作用, 而且是累積高頻的抑制作用。注意到, 同樣是采用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Ziegler等人(2000)得到累積高頻的促進作用, Chen等人(2009)沒有發(fā)現(xiàn)累積詞頻的任何作用。這個實驗的結(jié)果與其他兩個研究得到的結(jié)果, 三者相互不一致。是否由于這些實驗對影響因素的控制不一致, 或者由于視覺詞匯判斷范式對累積詞頻的作用不敏感, 還不清楚。在以下實驗2里, 刺激的影響因素與實驗1不同, 結(jié)果會怎樣?有待考察。

      3 實驗2:音節(jié)累積詞頻與同音字數(shù)

      實驗2固定同音字具體詞頻, 變化音節(jié)累積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實驗范式和流程同實驗1。

      3.1 實驗2a: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

      3.1.1 被試

      大學本科生32人, 視力或矯正視力、聽力正常,普通話熟練, 簽署了參加者知情同意書, 實驗后獲得一定報酬。

      3.1.2 實驗設(shè)計

      兩因素(累積詞頻, 高頻/低頻; 同音字數(shù), 多/少)2×2被試內(nèi)實驗設(shè)計。

      3.1.3 實驗材料

      在《詞頻詞典》的一字詞里選同音字刺激。首先選取以下 4種條件的音-字匹配音節(jié):累積詞頻高-同音字數(shù)多、累積詞頻高-同音字數(shù)少、累積詞頻低-同音字數(shù)多、累積詞頻低-同音字數(shù)少。每種條件各30個單音節(jié), 總共120個, 用作聽覺刺激。在選擇音節(jié)時, 聲母、韻母、聲調(diào)在各條件的音節(jié)里出現(xiàn)的廣度(盡可能都使用)和均勻度(各自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盡可能接近。其次選擇這 120個音節(jié)各一個同音字作為視覺刺激, 每個音節(jié)一個。在選擇漢字時, 要求等同4種條件漢字的具體詞頻平均值、筆畫數(shù)平均值以及同音字族內(nèi)高、中、低頻字的比例(具體詞頻的高、中、低頻按同音字族內(nèi)詞頻排序的三等分位劃分, 參見李小健, 王文娜等,2011)。然后, 選擇音-字不匹配的填充刺激音節(jié)和漢字, 第一步與音-字匹配條件的實驗刺激選擇類似, 得到4個條件各30個音節(jié)和各對應的一個同音字; 第二步, 另外再選擇與第一步所選音節(jié)發(fā)音明顯不同的120個音節(jié)作音節(jié)替換, 保留所選漢字, 形成音-字不匹配。替換的音節(jié)在累積詞頻、同音字族最高詞頻、同音字數(shù)的平均值上與對應的音-字匹配的4個條件沒有顯著差別。表2列出了音-字匹配4個條件下的平均同音字數(shù)、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和筆畫數(shù)。音-字不匹配材料沒有列出。

      3.1.4 實驗程序

      與實驗1a相同。

      3.1.5 實驗結(jié)果

      類似實驗 1a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得到反應時和錯誤率的數(shù)據(jù)。4個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結(jié)果見圖 3。

      注意到刺激條件“累積詞頻高-同音字數(shù)多”的反應時最慢, 而該條件含有最多的同音高頻字(10個)和最少的同音低頻字(10個), 見表2。這是否與刺激的選取不夠平衡有關(guān)?研究指出, 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字激活最快, 低頻字則受到抑制(李小健,王文娜等, 2011), 因此, 這個條件比起其他條件更有利于加工的速度, 其反應時慢與同音最高頻字多和同音低頻字少無關(guān)。

      表2 實驗2四種實驗材料的平均同音字數(shù)、累積詞頻、具體詞頻、筆畫數(shù)及所選漢字的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分布

      圖3 實驗2a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的平均反應時(括號內(nèi)數(shù)字表示標準差)

      3.2 實驗2b: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

      3.2.1 被試與實驗設(shè)計

      與實驗2a相同

      3.2.2 實驗材料

      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中的真字刺激選用實驗 2a中音-字同音條件下的 120個漢字, 而填充刺激選用120個假字。假字符合正字法, 假字的筆畫數(shù)與真字相匹配。

      3.2.3 實驗程序

      與實驗1b相同。

      3.2.4 實驗結(jié)果

      類似實驗 1b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得到反應時和錯誤率的數(shù)據(jù)。

      3.3 對實驗2a和實驗2b觀察量的協(xié)方差分析

      3.4 實驗2討論

      實驗固定了具體詞頻, 變化累積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引言 1.4說明了, 使用協(xié)變分析, 從音-字同音判斷的效應中去除視覺詞匯判斷中的效應, 所得的結(jié)果能夠分離出聽音節(jié)所引起的表征激活效應。

      協(xié)變分析結(jié)果指出, 同音字數(shù)增多對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 表現(xiàn)為同音字數(shù)越多,反應時越長。這點與文獻中其他聽覺實驗范式所得的抑制效應類似(見1.3)。然而, 項目分析指出這個差異不顯著, 說明被試的反應比項目差異要更敏感。結(jié)果沒有發(fā)現(xiàn)累積詞頻的高低對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產(chǎn)生作用, 說明累積詞頻在具體詞頻固定不變時基本不起作用。

      由于累積詞頻與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是分離的(因為沒有交互作用), 以上累積詞頻對聽覺表征激活缺乏顯著影響的結(jié)果, 在固定同音字數(shù)多或者少時都是一樣的, 說明累積詞頻單獨做變量時也如此。

      實驗 2b的視覺詞匯判斷沒有發(fā)現(xiàn)累積詞頻的效應, 與實驗1b結(jié)果不同。實驗1b與2b兩個實驗對累積詞頻的變量操控沒有什么不同, 但與累積詞頻同時變化的另一個變量(具體詞頻或同音字數(shù))不同。不一致的結(jié)果是否由此引起, 將在綜合討論里進行分析。

      4 綜合討論

      在漢語里, 音節(jié)的累積詞頻(即音節(jié)詞頻)是一個音節(jié)表達單字詞時被聽見的頻率, 因此它對聽覺詞匯通達是否產(chǎn)生詞頻效應就需要弄清。由于累積詞頻是含有一定數(shù)目的同音字族的字頻之和, 與同音字數(shù)和同音字的具體詞頻有關(guān), 因此累積詞頻的作用是否分解為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 也必須弄清。我們對兩個實驗的音-字同音判斷任務(wù)得到的反應時和錯誤率, 配以視覺詞匯判斷任務(wù)得到相應的協(xié)變量, 進行了協(xié)方差分析, 分離出音節(jié)的同音字聽覺詞匯表征激活的作用。

      4.1 音節(jié)累積詞頻的作用

      實驗1固定同音字數(shù),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其中具體高、低頻也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低頻),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對聽覺詞匯表征激活具有高頻優(yōu)勢作用, 僅在累積詞頻高頻時發(fā)現(xiàn)準確率上的微弱抑制作用。實驗2固定具體詞頻,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 結(jié)果沒有發(fā)現(xiàn)累積詞頻對聽覺詞匯表征激活的作用, 發(fā)現(xiàn)同音字數(shù)增多有抑制作用。兩個實驗的結(jié)果都指出, 累積詞頻對同音字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作用與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都是分離的。

      以上結(jié)果, 唯有與具體詞頻同變時, 累積詞頻增高會提高錯誤率, 且效應量(0.12)不可忽視, 但有以下解釋。累積詞頻提高之所以會產(chǎn)生準確性上的抑制作用, 一個較好的解釋是基于漢語同音字表征激活的以下研究。在聽覺詞匯通達中, 同音字族內(nèi)詞頻排序在前的高頻字表征優(yōu)先得到激活, 而排后的低頻字表征受到抑制(李小健, 王文娜等,2011)。在選擇這個實驗的刺激時, 要等同累積詞頻高、低兩個條件對應的兩個水平的具體詞頻。因為同音字數(shù)固定不變, 累積詞頻高的條件下平均具體詞頻就會高, 要等同具體詞頻的低頻時, 就需要多選同音字族內(nèi)最低頻的字; 而累積詞頻低的條件下平均具體詞頻會較低, 就需要少選最低頻的字。于是, 在聽覺詞匯通達過程中, 含有較多最低頻字的累積高頻條件就會因為最低頻字多而產(chǎn)生更多判斷錯誤, 形成對被試的抑制作用??梢? 這個累積詞頻的高頻抑制作用實際上來自同音字族內(nèi)高頻字表征激活對低頻字表征的抑制, 可以歸結(jié)為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頻優(yōu)先效應。

      兩個實驗的結(jié)果說明, 在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通達中,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具體詞頻, 是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的高頻優(yōu)先激活起決定作用; 同時變化累積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 是同音字數(shù)增加引起的抑制起決定作用??梢? 累積詞頻對同音字表征的激活缺乏確定作用。這里, 缺乏確定作用包括了作用缺失、作用雖有但可歸結(jié)為其它變量的作用。如果單獨變化累積詞頻, 它的不確定作用還是一樣的(見2.4和3.4的討論)。由于累積詞頻在數(shù)量上可以分解為同音字數(shù)和具體詞頻兩個維度, 其不確定作用是否被分解成為同音字數(shù)和具體詞頻的確定作用了?以下就來討論。

      4.2 具體詞頻作用與同音字數(shù)作用的關(guān)系

      實驗1和2看到的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的高頻優(yōu)先作用和同音字數(shù)的抑制作用是分離的還是相互影響的?李小健、方杰等(2011)直接把累積詞頻分解為同音字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兩個維度來考察, 即固定累積詞頻, 同時變化具體詞頻(高、低頻字分別也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高、低頻字)和同音字數(shù),采用與本研究相同的音-字同音判斷范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反應時上, 提高同音字的具體詞頻具有積極作用, 但缺乏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在準確率上兩變量有交互作用, 當具體詞頻低時出現(xiàn)同音字數(shù)增加的積極作用, 即“逆”抑制效應(同音字數(shù)越多判斷越準確)。經(jīng)過對刺激的分析發(fā)現(xiàn), 這個“逆”抑制效應的可能原因是選取刺激時符合平衡條件的同音字有限, 同音字數(shù)多的條件只能比同音字數(shù)少的條件選取較少的同音族內(nèi)最低頻字, 由此提高了準確率,歸結(jié)為同音字族內(nèi)高頻字表征優(yōu)先激活對低頻字表征抑制的減輕。可見, 把累積詞頻分解為具體詞頻與同音字數(shù)兩個維度的變量時, 同音字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表征激活作用也分解為具體詞頻與同音字數(shù)兩個作用, 這兩個作用不是分離的。這時同音字數(shù)可能失去實驗2看到的抑制作用, 相反會起“逆”抑制作用, 取決于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的高頻表征激活對低頻表征抑制的大小。

      選取刺激時, 完全滿足實驗條件的同音字是缺乏的, 成為“逆”抑制作用產(chǎn)生的刺激材料原因。這可能就是漢語單字詞中累積詞頻、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三個變量相互制約的詞匯學理據(jù)。

      綜合本節(jié)討論得到的結(jié)論是, 音節(jié)累積詞頻對同音字的聽覺表征激活不起確定作用, 能起作用的是具體詞頻和同音字數(shù); 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又可由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的相互作用決定, 僅在具體詞頻不變時, 同音字數(shù)才顯示其抑制作用。

      4.3 對幾個相關(guān)問題的解釋

      根據(jù)以上討論所得的結(jié)論, 對前面提出的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也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釋了。

      Zhou和Marslen-Wilson (1994)發(fā)現(xiàn)雙字詞聽覺詞匯判斷中, 同音詞素的累積高頻對詞匯通達有抑制作用, 事后分析推測, 抑制作用的原因是累積詞頻高的音節(jié)含有更多同音字引起了競爭。這個推測當時還缺乏實驗的檢驗。本文實驗 2的結(jié)果指出,當具體詞頻不變, 同音字數(shù)增加才會產(chǎn)生抑制作用,替代累積詞頻的作用。Zhou和 Marslen-Wilson(1994)的實驗控制了雙字詞的同音詞素具體詞頻,實際上滿足了本文實驗2的條件, 因此累積詞頻高的同音字數(shù)增加就可以產(chǎn)生抑制作用了。

      在引言1.3及實驗1和實驗2的討論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視覺詞匯判斷的研究對累積詞頻的作用沒有得到一致的結(jié)論。本文的實驗 1b和實驗2b盡管范式相同, 所考察的都是累積詞頻, 但是對具體詞頻的控制不同, 結(jié)果也不一致(見3.4 實驗2討論)。鑒于4.2討論得出具體詞頻對累積詞頻作用的決定性影響, 我們推測在視覺詞匯判斷的研究中,具體詞頻(尤其是同音字族內(nèi)詞頻的排位前后)的控制差異是產(chǎn)生不一致結(jié)果的重要潛在因素。

      最后值得討論的是, 引言 1.3提到言語產(chǎn)生研究得到的同音詞表征激活模型缺乏可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結(jié)論, 與聽覺言語理解的發(fā)現(xiàn)也不一致。本研究的實驗結(jié)果再次證實聽覺詞匯通達的累積詞頻作用與言語產(chǎn)生研究所得的累積詞頻作用不同。首先,本文指出累積詞頻對同音詞匯表征的激活作用基本上是由具體詞頻決定的, 與 Levelt等人(1999)提出的表征共享模型不一致。其次, 當固定了具體詞頻, 同音字數(shù)增加能夠產(chǎn)生抑制作用, 說明同音字表征之間存在抑制作用, 與 Caramazza等人(1997)提出的表征獨立模型不一致。目前可以下的結(jié)論是,言語產(chǎn)生的詞匯通達與聽覺理解的詞匯通達, 以及相關(guān)的同音詞表征激活等概念, 在名稱上雖然相同,但在機制上是不同的。因此, 言語理解尤其是聽覺詞匯通達需要建立自己的同音詞表征激活理論和模型。李小健、王文娜等(2011)已經(jīng)嘗試提出了這樣一個模型。

      4.4 結(jié)論

      本研究的主要結(jié)論是:一, 漢語音節(jié)的累積詞頻對聽覺詞匯通達所產(chǎn)生的同音字表征激活不起確定作用, 能夠起作用的是同音字族內(nèi)的具體詞頻和音節(jié)的同音字數(shù)。二, 同音字數(shù)的增加僅在同音字族內(nèi)的具體詞頻不變時才顯示其抑制作用。三,同音字族內(nèi)具體詞頻的高頻字表征優(yōu)先激活和低頻字表征抑制的機制決定了聽覺詞匯表征的激活,也影響同音字數(shù)的作用。四, 音節(jié)的累積詞頻對言語理解的同音詞表征激活作用很可能與言語產(chǎn)生過程的不相同。

      Antón-Méndez, I., Schütze, C. T., Champion, M. K., & Gollan,T. H. (2012). What the tip-of-the-tongue (TOT) says about homophone frequency inheritance.

      Memory & Cognition,40

      , 802–811.Biedermann, B., Blanken, G., & Nickels, L. (2002).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Evidence from remediation.

      Aphasiology, 16

      , 1115–1136.Biedermann, B., & Nickels, L. (2008a).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More evidence from the remediation of anomia.

      Cortex, 44

      , 276–293.Biedermann, B., & Nickels, L. (2008b). Homographic and heterographic homophones in speech production: Does orthography matter?

      Cortex, 44

      , 683–697.Bi, Y. C. (2006).

      The representation and access of homophones in speech production

      .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Bonin, P., & Fayol, M. (2002). Frequency effects in the written and spoken production of homophonic picture nam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4

      ,289–313.Caramazza, A. (1997). How many levels of processing are there in lexical acces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4

      ,177–208.Caramazza, A., Costa, A., Miozzo, M., & Bi, Y. C. (2001). The specific–word frequency effect: Implication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in speech produ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

      ,

      27

      , 1430–1450.Chen, B. G., & Ning, A. H. (2005). Homophone effects in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evidence of phonology influencing the graph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Psychology Exploration, 25

      , 35–39, 55.[陳寶國, 寧愛華. (2005). 漢字識別中的同音字效應: 語音影響字形加工的證據(jù).

      心理學探新, 25

      , 35-39, 55.]Chen, B. G., Wang, L, X., & Peng, D. L. (2003). The time course of 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II).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5

      , 576–581.[陳寶國, 王立新, 彭聃齡. (2003). 漢字識別中形音義激活時間進程的研究Ⅱ.

      心理學報, 35

      , 576–581.]Chen, H.-C., Vaid, J., & Wu, J.-T. (2009). Homophone density and phonological frequency in Chinese word recognition.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4

      , 967–982.Chen, X. Q., Zhang, J. J., & Li, Y. H. (2013). Feedback consistent effect: Evidence from Chinese homophones with High-frequenc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5

      , 47–59.[陳栩茜, 張積家, 李昀恒. (2013). 語音反饋對漢字高頻同音字詞形激活的影響.

      心理學報, 45

      , 47–59.]Cuetos, F., Bonin, P., Ramon Alameda, J., & Caramazza, A.(2010). The specific–word frequency effect in speech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Spanish and Fren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3

      ,750–771.Fang, J., & Li, X. J. (2009). Discrepancy and rethink of models for homophone representa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 909–916.[方杰, 李小建. (2009). 言語產(chǎn)生的同音詞表征: 模型爭論與再思.

      心理科學進展, 17

      , 909–916.]Gahl, S. (2008). Time and thyme are not homophones: The effect of lemma frequency on word durations in spontaneous speech.

      Language, 84

      , 474–496.Hino,Y., Kusunose, Y., Lupker, S. J., & Jared, D. (2013). The processing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for homophones in lexical decision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9

      , 529–551.Jay, T. B. (2003).

      Words and word recognition

      ,

      Chapter 4,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pp.98–141). New York:Prentice Hall.Jescheniak, J. D., & Levelt, W. J. M. (1994). Word frequency effects in speech production: Retrieval of syntactic information and of phonological for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

      , 824–843.Jescheniak, J. D., Meyer, A. S., & Levelt, W. J. M. (2003).Specific–word frequency is not all that counts in speech production: Comments on Caramazza, Costa, et al. (2001)and new experimental dat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9

      ,432–438.Levelt, W. J. M., Roelofs, A., & Meyer, A. (1999). A theory of lexical access in speech produ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2

      , 1–75.Li, X. J., Fang, J., & Lou, J. (2011). Interaction effect of homophone family size and specific-word frequency on the auditory lexical ac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 43–47.[李小健, 方杰, 樓婧. (2011). 漢語同音字具體頻率和同音字數(shù)在聽覺詞匯通達中的相互作用.

      心理科學, 34

      ,43–47.]Li, X. J., Wang, W. N., & Li, X. Q. (2011). Auditory word frequency effect within homophone families and the activation of homophone representation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3

      , 749–762.[李小健, 王文娜, 李曉倩. (2011). 同音字族內(nèi)的聽覺通道詞頻效應與同音字表征的激活.

      心理學報, 43

      , 749–762.]Li, P., & Yip, M. C. (1998). Context effects and the processing of spoken homophone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0

      , 223–243.Liu, Y., Liang, N. Y., Wang, D. J., Zhang, S. Y., Yang, T. Y.,Jie, C. Y., & Sun, W. (Eds). (1990).

      Dictionary of usage frequency of model Chinese words

      . Beijing, China:Astronautics Publishing House.[劉源, 梁南元, 王德進, 張社英, 楊鐵鷹, 揭春雨, 孫偉.(主編). (1990).

      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

      . 北京: 宇航出版社.]Luce, P. A., & McLennan, C. T. (2003).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The challenge of variation.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2

      , 203–240.Marslen-Wilson, W. D. (1987). Functional parallelism in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Cognition, 25

      , 71–102.McClelland, J., & Elman, J. (1986). The TRACE model of speech percep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8

      , 1–86.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1981).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1.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75–407.Miozzo, M., & Caramazza, A. (2005).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Evidence from distractor–frequency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 31

      , 1360–1371.Miozzo, M., Jacobs, M. L., & Singer, N. J. W. (2004).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Evidence from anomi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1

      , 840–866.Nickels, L. (2008).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word retrieval disorders in aphasia: Theory and therapy.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 14–17.Peng, D. L. (Eds). (2006).

      Chinese cognition: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Beijing,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彭聃齡 (主編). (2006).

      漢語認知研究: 從認知科學到認知神經(jīng)科學

      .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Peng, D. L., Ding, G. S., Perry, C., Xu, D., Jin, Z., Luo, Q., …Deng, Y. (2004). FMRI evidence for the automatic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of briefly presented word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

      , 156–164.Pexman, P. M., Luper, S. J., & Jared, D. (2001). Homophone effects in lexical deci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7

      ,139–156.Pexman, P. M., Lupker, S. J., & Reggin, L. D. (2002).Phonological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feedback act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8

      , 572–584.Prabhakaran, R., Blumstein, S. E., Myers, E. B., Hutchison, E.,& Britton, B. (2006). An event–related fMRI investigation of phonological–lexical competiton.

      Neuropsychologia, 44

      ,2209–2221Rayner, K., & Frazier, L. (1989). Selection mechanisms in reading lexically ambiguous words.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5

      ,779–790.Rumelhart, D. E., & McClelland, J. L. (1982).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2. The contextual enhancement effect and some tests and extensions of the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89

      , 60–94.Shu, H., Tang, Y. H., & Zhang, Y. X. (2000). A study on the resolution of lexical ambiguity of two syllable homophones in Chines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2

      , 247–252.[舒華, 唐映紅, 張亞旭. (2000). 漢語雙音節(jié)同音詞詞匯歧義消解過程的研究.

      心理學報, 32

      , 247–252.]Sun, M. S., Wang, H. J., Li, X. J., Fu, L., Huang, C. N., Chen,S. C.,... Zhang, W. G. (2001). Word list of modern Chinese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Yi, M. Z., & Nan, Z. X.(Eds).

      Compulational lingustics

      (pp. 451–460). Shanghai,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孫茂松, 王洪君, 李行健, 富麗, 黃昌寧, 陳松岑,… 張衛(wèi)國. (2001). 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分詞詞表. 見 易綿竹,南振興 (編).

      計算語言學

      (pp. 451–460).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Swinney, D. A. (1979). Lexical acces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Re) 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effect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8

      , 645–659.Wang, W. N. (2006).

      Perceiving homophone syllables of spoken Chinese

      .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王文娜. (2006).

      同音字音節(jié)的聽覺詞匯通達研究

      . 碩士學位論文, 華南師范大學.]Wang, W., Li, X., Ning, N., & Zhang, J. X. (2012). The nature of the homophone density effect: An ERP study with Chinese spoken monosyllable homophones.

      Neuroscience Letters, 516

      , 67–71.Wong, A. W.–K., & Chen, H.–C. (2008). Processing segmental and prosodic information in cantonese word produ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 34

      , 1172–1190.Wu, N. N., & Shu, H. (2001). Meaning activation of Chinese syntactic category ambiguous words in isolat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3

      , 305–311.[武寧寧, 舒華. (2001). 無語境條件下漢語詞類歧義詞的意義激活.

      心理學報, 33

      , 305–311.]Xu, T. Q. (1997). Introduction. In

      Language

      (pp. 1–18).Changchun, China: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徐通鏘. (1997). 緒論. 見

      語言論

      (pp. 1–18).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Yan, G. L., Sun, S. S., Cui, L., & Bai, X. J. (2013).Homophone density effect in naming task and sentence reading.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

      , 776–780.[閆國利, 孫莎莎, 崔磊, 白學軍. (2013). 漢字命名與句子閱讀中的同音字密度效應.

      心理科學, 36

      , 776–780]Zhong, X. B., & Lü, S. N., (2003). Sentence prominence’s function of disambiguity for Chinese homophon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5

      , 333–339.[仲曉波, 呂士楠. (2003). 句子重音對漢語同音異義詞的解歧作用.

      心理學報, 35

      , 333–339.]Zhou, H. Y., & Shu, H. (2008). The homophone family size effect and semantic transparency effect in Chinese P–O mapping.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

      , 852–855.[周海燕, 舒華. (2008). 漢語音–形通達過程的同音字家族數(shù)效應和語義透明度效應.

      心理科學, 31

      , 852–855.]Zhou, X., & Marslen-Wilson, W. (l994). Word, morphemes and syllables in the Chinese mental lexicon.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9

      , 393–422.Zhou, Z. J., Chen, Y. M., & Yang, L. X. (2002).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 208–211.[周治金, 陳永明, 楊麗霞. (2002). 詞匯歧義消解的研究概況.

      心理科學, 25

      , 208–211.]Ziegler, J. C., Ferrand, L., & Montant, M. (2004). Visual phonology: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consistency on different auditory word recognition tasks.

      Memory &Cognition, 32

      , 732–741.Ziegler, J. C., Muneaux, M., & Grainger, J. (2003).Neighborhood effects in auditory word recognition:Pho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orthographic facilit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8

      , 779–793.Ziegler, J. C., Petrova, A., & Ferrand, L. (2008). Feedback consistency effects in visual and auditory word recognition:Where do we stand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34

      , 643–661.Ziegler, J. C., Tan, L. H., Petty, C., & Montant, M. (2000).Phonology Matters: The phonological frequency effect in written Chines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 234–238.

      猜你喜歡
      同音詞同音字同音
      同音字與多音字練習
      面向語音合成的藏語同音字研究*
      西藏科技(2022年3期)2022-04-22 09:17:20
      康有為藏西夏字書《同音》殘葉版本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4:28
      同音字 我會分
      《同音》二字格探析
      西夏學(2019年1期)2019-02-10 06:22:06
      妙筆小畫家
      讓同音字辨析不再困難
      新課程(2018年7期)2018-02-24 11:55:52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關(guān)于同形同音詞的研究綜述
      山西青年(2017年15期)2017-01-30 15:56:04
      淺析維漢同音詞的對比
      人間(2016年29期)2016-11-10 12:38:13
      泗水县| 四平市| 哈巴河县| 曲阜市| 武威市| 广河县| 华蓥市| 新乡县| 岗巴县| 黎川县| 江川县| 大港区| 祁东县| 建阳市| 浪卡子县| 宜兴市| 万盛区| 微博| 临潭县| 民县| 万盛区| 阳西县| 蒲城县| 通榆县| 建宁县| 周口市| 佛冈县| 麻城市| 定边县| 玛多县| 汶上县| 娄烦县| 汽车| 勃利县| 定州市| 时尚| 宁夏| 遵义县| 凤台县| 黔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