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恒
理解是怎樣產生的?第一道工序當推感覺、想象:做到進入情境,感同身受;第二道工序是概括和推理: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能夠分析綜合,能夠根據已有的內容進行進行歸納、演繹、類比等推理。還有一道極其重要的工序常常被人忽略不計:或認為無足重輕,或認為簡單幼稚,或認為機械繁復,或對它的存在毫無察覺、渾然不知,但缺少這樣一道工序的打磨,理解很難做到精準、完整。這道工序就是:置換、還原。
置換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代詞與所指代內容的置換,同義詞的置換。
二、同義句的置換,主要有如下幾種情形:
1、反問句、祈使句、感嘆句、雙重否定句等置換為陳述句。
2、正面表達和反面表達互相置換。
3、主動句與被動句互相置換。
4、散句與整句的相互置換。
三、概括與具體、抽象與形象、個別與一般、本質與現(xiàn)象之間的互相置換,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形:
1、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情感等與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肖像等的互相置換。
2、修辭置換:
(1)本體與喻體的相互置換,喻體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與喻體相互置換。
(2)本體與象征體的相互置換,象征體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與象征體相互置換。
(3)襯體置換為主體的情感、思想、形象等。
3、論點與論據的相互置換,觀點與事實的相互置換等。
4、議論抒情句段與記敘描寫句段的相互置換。
四、含蓄表達與直白表達的相互置換,正面表達與側面表達的相互置換。
能夠準確地進行諸如此類的置換,是能夠充分理解的標志之一??疾閷W生的理解程度,可從以上置換的諸多方面設題。
置換之后還必須還原。還原就是把部分詞句、段落置換后的內容放入原文中。
下面以實例說明:
例1、理解帕斯卡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第一段:
我很能想象一個人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頭(因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說,頭比腳更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了。
這一段兩句之間是轉折關系。第一句是為突出第二句的,因此,此段的中心句是第二句。如果概括這一段內容,運用保主舍次法,只需摘取第二句的核心部分進行理解就行了。如何理解呢?用置換法:
代詞“那”置換為所指代內容“一個人沒有思想”,“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了”歸類為“沒有生命的東西或者動物”,“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是一頭畜牲了”置換還原后的意思是:“一個人沒有思想就成了沒有生命的東西或者動物了?!辈捎谜疵姹磉_互換,“沒有生命的東西或動物”置換為“不是人”。再還原,這句的意思就是:“一個人沒有思想,就不成其為人了。”再把這句話置換成正面表達則為:“思想讓人成其為人?!币虼耍@一段概括為:“思想讓人成其為人?!?/p>
由“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了”到“思想讓人成其為人”,這期間經歷了代詞置換、具體與概括的置換、正反面表達置換。
例2、理解朱喜為《觀書有感》中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人源頭活水來。”
第一步,翻譯:要問這池塘里的水為什么這樣清澈,這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不斷為它送來活水。
第二步,把翻譯的句子進行置換:變設問句的一問一答為一個陳述句——“池塘這樣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流來。”
第三步,根據詩題“觀書有感”和寫作背景,進行形象與抽象之間的置換:
原句 池塘 這樣清澈 是因為有 源頭活水 不斷流來置換 人 心智、才能開豁敏銳,心靈澄明新的知識、新的積累、新的思想(讀書)補充、獲取
置換還原可知“池塘這樣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流來”的含義是:
“人心智、才能開豁敏銳,人心靈澄明是因為有新的知識、新的積累不斷獲取、補充?!痹龠M一步用同義句置換,使表達更流暢:
“一個人要做到心智、才能開豁敏銳,心靈澄明,就需要不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新的知識、接受新的思想,不斷有新的積累。”
這就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人源頭活水來”的透徹全面的理解,經歷了幾次語言的置換得來的理解。
例3、理解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原句 無可奈何 花 落去置換 無能為力,惆悵、惋惜時光 流逝事物或人 消失、滅亡(由興到亡)
“無可奈何”以同義詞“無能為力,惆悵、惋惜”置換,“花”可置換為比喻義“時光”、“人”和概括性的意義“事物”等,“落去”置換為“流逝”、“消失、滅亡”等。而“花落去”、“時光流逝”、“事物或人消失、滅亡”又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因此,對這句的理解至少有三種:
(1)時光流逝讓人無能為力,令人惆悵、惋惜。
(2)事物或人由興到亡讓人無能為力,令人惆悵、惋惜。
(3)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讓人無能為力,令人惆悵、惋惜。
至于在詞中是哪種意思,則要聯(lián)系全詞來看:
詞的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可知在懷念和等待“人歸來”。從“小園香徑獨徘徊”也可知“人未歸”,令人孤獨、惆悵?!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要聯(lián)系起來理解?!盎淙ァ焙汀把鄽w來”進行對比,突出了“花落去”,燕歸人未能歸,使惆悵、惋惜之情更突出。從全詞看“無可奈何花落去”是指:“時光流逝,曾經在一起的人未歸,讓人十分無奈、十分惆悵、惋惜?!?/p>
例4、理解韋應物《滁州西澗》中的名句“野渡無人舟自橫”:
原詩 野渡 舟 自橫無人(沒有人需要船)置換 不 在其位,在野沒有人任用自己 我1、閑淡寧靜自由自在2、“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
由知人論世可知:“野渡”暗喻作者的處境“不在其位,在野”,“舟”比喻作者自己,“無人”即“沒有人需要船”,指“沒有人任用自己”,“自橫”既有“閑淡寧靜自由自在”的情愫,又有“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因此,這個句子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通過置換還原之后意思就是:
“我”不在其位,沒有人任用自己,閑淡寧靜自由自在,但也免不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
例5、理解杜牧《泊秦淮》中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不知亡國恨原句 商女 隔江猶 后庭花置 換不知國之將亡,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唱側面表現(xiàn)歸類概括進一步概括聽歌的人晚唐統(tǒng)治者聽 聽亡國之音
對這句的理解首先要進行正面表達和側面表達的置換:正面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側面表現(xiàn)的意思是:“聽歌的人不知亡國恨,隔江猶聽后庭花?!睂⑦@個意思再結合寫作背景進行歸類概括:“聽歌的人”歸類為“晚唐統(tǒng)治者”,“后庭花”歸類為“亡國之音”,還原可得:“晚唐統(tǒng)治者不知亡國恨,還在聽亡國之音?!边M一步概括得出:諷刺晚唐統(tǒng)治者不知國之將亡,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體現(xiàn)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例6、理解宗璞《紫藤蘿瀑布》中的句子:“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p>
這句的理解不僅要用同義詞置換:“不幸”置換為“厄運、挫折、打擊”,“無止境的”置換為“不會枯竭的、不會停止的、長久的、永恒的”;還要運用抽象和形象的置換:“生命的長河”置換為“群體生命”。置換還原后采用因果推理明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每一個人總會遇到厄運、打擊,但是群體生命是不會中斷的,是長久的,所以,在遭遇了挫折、厄運之后,不要悲觀,要振作起來,奮發(fā)有為,為生命的長河增光添彩?!?/p>
以上置換、還原是還原到具體文本中并且依據寫作背景進行的,主要是由具體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的置換,還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過答案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更無標準答案可言,如果不能掌握思維的方法,就根本無法判斷理解正確與否,這給語文教師帶來更多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