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瓊瓊
【摘 要】采用巧妙的暗示藝術,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調整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情感體驗,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航。
【關鍵詞】小學語文;評價;暗示藝術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這變動的方式很多,教學評價語言就是其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評價語,能幫助學生調節(jié)、控制后續(xù)學習行為,引領學生進入發(fā)人深省的思考境地。而語文教學評價的暗示藝術,是啟發(fā)性教學語言的一種重要形式。
一、評價語暗示藝術的主要形式
1.“引啟”深思的暗示
啟發(fā)性評語是指教師采用能夠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促進學生主動思維的評語。這一類評語優(yōu)點在于,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學生可以再一次進入思考和聯(lián)想領域,從而使得他們能深入理解問題,燃起思維的火花,引領他們向著更深一層的思考。如:在《媽媽的帳單》一課中,教師問學生:“媽媽看到小彼得給她開的帳單,是否會不高興呢?”學生都以為會。這時,教師加強了口吻,用疑問的語氣再次問學生:“真是這樣的嗎?”學生就明白老師話中有意,又重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起來。所以,在課堂一些關鍵的時候,教師要善于運用一些啟發(fā)性的、暗示性評語,就會使學生得到意外的收獲。
2.“針”鋒相對的暗示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問學生:“荒蕪的土地為什么向我們人類求救?”學生說:“這是因為人類砍光了樹木,土地全裸露了,使它非常痛苦,所以它要向他們人類哀號。”對該生的回答老師評價并引導:“你想的是對的,但是我們就是人類呀,所以是向我們哀號?!边@樣的引導,學生的發(fā)言就能有這樣一種態(tài)度了——我們有責任。接著她要求學生給傷心的土地寫幾句安慰的話。學生寫完后,老師有意識地再請該學生讀他寫的話。他是這樣寫的:“土地啊,你別傷心了,我們會治好你的,我們會讓你重見綠蔭的。”
這位老師通過有針對性的評價,暗示藝術的心理機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人稱的轉換,也很好地落實了環(huán)保教育。所以,教師評價用語應有針對性、導向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激”起“勵”量的暗示
人內在的力量,未經導引、訓練、反省,終歸只是一股微弱的力量,未能真正發(fā)威。激勵可以持續(xù)激發(fā)人的心理動機。激勵性評價就是借以激勵為手段,推動學生的學生行為,激活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語文激勵性評價暗示藝術,是指教師采用對學生尊重、信任、寬容、表揚等激勵性和期待性語言進行暗示教學的方法。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對于站起來回答問題特別好的學生,我從來不吝嗇對他們的贊揚。
總而言之,有魅力的教學評價語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有待于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豐富充實自己的評價語言,努力提高語文口語修養(yǎng),進而產生精彩的語文課堂。
二、評價語暗示藝術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1.語言表達,清晰準確
無論課堂教學過程如何的精彩、華麗,教師不標準的普通話或一口方言,那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因為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語言知識,使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的教育方式。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加注重上課的教學語言。首先,它應當是標準的,課堂上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實施教學,是所有老師一項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基本能力。沒有方音方言、病句錯字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能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還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規(guī)范使用。其次,它應當是清晰的。在講授新知時,教師課堂語言的清晰體現在層次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地將學生引向知識的殿堂;在分析問題時,教師課堂語言體現在理性上,緊扣主干、突出要點、層層推進,將問題剖析過程如抽絲剝繭、水落石出般呈現在學生面前,避免啰嗦冗繁是語言清晰的核心所在。
2.實事求是,平衡的杠桿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進行評價,因為這不僅是為了樹立教師本人的威性,更是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將相和》一課當中有學生喜歡上“趙王”,這是很少見的,教師抓住這個契機,實事求是地夸獎他:“你也是人才,因為你讀懂了趙王會用人才。”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使我想到另一位教師執(zhí)教《荷花》時,請一名女學生朗讀課文,這位學生讀得很有感染力,教師豎起大拇指說:“你的朗讀水平簡直超過了倪萍。”當時所有學生都用驚訝的目光望著老師,部分學生交頭接耳并發(fā)出“贊嘆聲”。我認為,這樣的評價就有些不符實際了,如果教師能夠換一種評價語言,如:“讀得真棒,繼續(xù)努力,我相信你長大以后一定會成為第二個‘倪萍的?!边@種合情合理地評價可能會更有魅力和價值,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fā)展,對學生也是一種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3.創(chuàng)設民主,享受平等
教師應該努力營造出“教師—學生”及“學生—學生”間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關鍵,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收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湘蓉,薛根生,左新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語文出版社出版,2002
[2]傅祿建.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