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優(yōu)波
【摘 要】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對早期教育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筆者通過集體組織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后深刻了解到其對幼兒園工作者的重大指導作用,并結合自己身上的一些實際工作經驗,提出改善教師行為的幾點建議,以供廣大幼兒教育同仁探討。
【關鍵詞】幼兒教師;幼兒園教學;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學是教師對幼兒學習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與指導,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和技能訓練。幼兒園教學內容具有整合性、生活性和直接經驗性的特點。幼兒園教學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建構認識的過程,幼兒園教學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和多元性評價,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
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學習概述
在還未集體組織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這本小冊子之前,對幼兒小朋友在各階段的具體發(fā)展目標也還是不夠清晰、不很了解的,認知方面最多的是藍皮本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里面的幼兒的發(fā)展目標。相比較而言,《綱要》上的目標是經過概括性提煉和歸納性總結的,教師只需要去領會,去感悟就是了,在實踐方面畢竟還需要幼兒教師自己去解讀《綱要》體現的基本精神和深刻內涵。
現階段我們通過原原本本地學習并梳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之后,感到《指南》相比較《綱要》而言,其中的目標、理論、要求以及見解對我們幼兒教師自身的實際工作切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這不僅是由于《指南》中所提出的幼兒發(fā)展目標十分明確,更為重要的是在幼兒教育與教學的生動實踐中易于靈活把握和深入操作,使幼兒教師心中產生了許多共識,覺得有章法、有門道、更有底數。經過認真細致地精讀了一番《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之后,啟發(fā)良多,并能從中隱約感到了一份需要對孩子付出的沉甸甸的教育教學重任。
除了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些剛性方面要求之外,《指南》中所提出的幼兒發(fā)展目標的內容十分廣泛,可謂涵蓋幼兒教育各個方面。我們在實際的日常工作中可能沒有考慮到幼兒各方面發(fā)展要求,對幼兒的關注度還不夠全面細致。比如:我們對幼兒缺乏全面、個性化的了解、認識、熟悉,確確實實在有時候,并沒有發(fā)覺與關注孩子能力水平上的亮點、特長。
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學習反思
通過組織這次集體學習,我們普遍地感覺到作為一名基礎教育,特別是從事學前教學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負責,不僅要深入貫徹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而且還要把《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自覺地、主動地作為我們實際教育的工作指南,方向更加明了,目標更加清晰了。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對照《指南》相關要求,具體梳理了幾點,以供各位同事們一起學習探討。
1.教學中應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從事學前教學的教師一定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冰妖關注每一個幼兒個體的發(fā)展狀況,力求立足孩子的當前,為孩子今后的發(fā)展目標制定個體計劃,同時要努力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與支持。舉例來說,要為幼兒制定一份每月的成長檔案,要細致地觀察孩子,記錄孩子的個性特點、優(yōu)點和不足,真正去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且通過多種途徑與幼兒家長進行及時聯系、溝通,對家長朋友提出教育的相應指導意見。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把班級中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孩子,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傾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汗水。另外,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因而教師在照顧到絕大多數孩子發(fā)展的同時,還要對班級中一些發(fā)展較慢較弱的幼兒進行一下個別輔導,逐步提高幼兒的能力與自信心,支持、引導、推進每個幼兒從現有水平向更高、更好的目標位移升級。
2.教學中應注重幼兒參與互動
我們覺得在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有的老師因為過度擔心幼兒不會做、不愿畫、不敢剪等,表現為因為擔心,不信任就不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操作,甚至產生對幼兒產生了包辦包攬的面子思想。舉例來說,在自理能力方面的包辦,對于小班的幼兒小朋友,不去讓幼兒自己畫物體的輪廓、不去讓幼兒自己使用剪刀,怕幼兒畫不好、畫不像、剪不會、剪不像。這種教育方法實質性上是剝奪了對幼兒自身練習操作本領的機會,最后的結果是:老師累得不行,幼兒卻什么也沒學到、能力也沒得到鍛煉,仿佛成了教師的一個聽眾、觀眾。通過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不難發(fā)現只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久而久之,幼兒的能力發(fā)展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抑制、影響。我們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練習。即便是需要操練很多次,才能掌握好,鞏固好,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幼兒參與的同時,還需要有耐心和堅信孩子能做到的信心。
3.教學中應注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從民族復興大業(yè)的角度看,幼兒教育教學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我們的教師不能讓幼兒只偏向于某一領域的學習而輕視其它領域的教學培養(yǎng)。在幼兒園階段,教育教學的熏陶是全面的,立體式的,是全科的,它包括語言、社會、科學、健康、藝術各領域的教學以及各種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等。面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她要求我們教師認真領會并且把握好各領域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熟悉與通曉各領域學前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以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更好的引導作用。
三、結語
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幼兒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良好情緒情感及社會化的過程。幼兒園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效果,通過認真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針對幼兒教育各方面的特點,不斷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從根本上推動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淑花.幼兒園教學方法的探討[M].神州,2013(15):67.
[2]教育部.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意見(國發(fā)[2010]40號)——《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0年.
[3]李輝.幼兒園教師文化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3.
[4]陳萍.幼兒園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初探[J].新課程(小學),2013(05):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