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生
摘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質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特別是在農村中學,學生和教師都處于較為消極的狀態(tài)。在新課改的號召下,我們必須變消極的態(tài)度為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語文的教與學。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農村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現(xiàn)狀及應采取的教學措施,希望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126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質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學好語文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農村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整體較低,常常讓“教者費力,學者吃力”,雙方都吃力不討好,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
一、學生自身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
首先,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是導致語文能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好,可是有相當多的部分學生缺少學習的動力,不愿多動腦、動手、動口,沒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哪怕教師不斷鼓勵甚至督促也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會出現(xiàn)學生“一曝十寒”或者“偷工減料”、裝模作樣、自欺欺人的情況,沒有真正的上進心、進取心。其次,學生學習方法不當是語文能力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有部分學生學習語文只盲目地學“課本”,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課外閱讀極少甚至沒有,積累太少,知識面狹窄,不能見多識廣,使課內外知識不能很好結合,語文與生活脫節(jié),這種方法學習語文,面對新的形勢,已到了“捉襟見肘”的程度。再次,部分學生存在性格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占有相當比例的留守學生,他們內向、膽小、任性、厭學,不愿參與各種活動,不愿與人交流,課堂上更談不上師生互動,溝通困難,這樣的學生語文能力自然就極不如人意了。
二、環(huán)境影響,使學生失去許多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機會
第一,農村中學多在邊遠的地區(qū),地理條件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學設施差,使學生想看的看不到,想聽的聽不到,見少識少,沒有條件和機會積累更多的知識。第二,經(jīng)濟意識的增強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家長的知識無用論想法仍然存在,他們思想落后,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無法有效配合學校的教育,加上讀書就業(yè)途徑難,他們認為讀書只是混文憑,不如早出校門掙錢。第三,農村中學生活條件艱苦,引進人才困難,師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教師教學馬虎了事,責任心不強,沒能正確引導學生,沒能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機會。
盡管如此,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沒有任何理由不勉勵學生學好自己的母語。只要找準病因,對癥下藥,相信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一定會提高。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呢?筆者膚淺的認識是要做好以下兩大方面:
1. 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魏書生說:“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師提高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通過多種渠道使學生對語文學習一旦產生興趣,就像沖破重重阻力進入空間軌道的飛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慣性自行動轉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呢?其一,提高教師自身語文教學水平和技巧,不斷豐富和完善各方面知識,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所以,一個教學效果優(yōu)良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博大的、深刻的、靈活的、親切的,就像一片立體的幽深秀麗的風景,鮮活,富有情趣,富有啟迪。具有淵博的知識,這樣的教師才能給渴望知識的莘莘學子一捧甘泉,或是一條河流,甚至是河流的源頭。語文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引入知識活水,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對學生產生極強的引力,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樂于學習語文。其二,經(jīng)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課本劇的表演、朗誦比賽、背詩歌比賽、成語接龍、對聯(lián)收集、謎語猜測、板報比賽等,指導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養(yǎng)成勤動腦、動手、動口的好習慣,在競賽中領略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其三,教師要有靈活的教育機智,“教無定法,但必須有法”,教學方法要靈活,課堂氣氛要活躍,語言要幽默風趣,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善于引導,循序漸進,多表揚、多鼓勵,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的每一個優(yōu)點喝彩,為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叫好,為學生的每一個成功搖旗吶喊,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其四,充分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讓學生欣賞名家名篇、名段,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疑難,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領會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引起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的欲望。
2. 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秀給人看,不如把金針度與人”。這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情,掌握方法相當重要。學語文更要講究學習方法,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與理科相比,語文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學語文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沒有時間的限制,地域的約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處處有語文。教好語文就得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學生樂于去學習,樂于去發(fā)現(xiàn)問題,樂在其中,學得也輕松。“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成好習慣”,因此,教師要不斷鼓勵并適當要求學生養(yǎng)成長期利用工具書自學的習慣,長期堅持課外閱讀的習慣,長期堅持誦讀文章的習慣,長期堅持收集資料的習慣,長期堅持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要闡明每一個問題都要領,言傳身教,兢兢業(yè)業(yè),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細微之處著手。對學習有進步的學生,要學會多欣賞,讓他們更有信心,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不氣餒。只要學生能堅持做到多聽、多看、多說、多讀、多寫,具有主動探究,團結協(xié)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當然,語文學習的方法不止這些,教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農村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水平一定會有很大改觀。
面對時代的嚴峻挑戰(zhàn),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廣闊的農村中學,會有更多有為的教師用自己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農村學生禁錮的熱情,激活他們沉睡的潛能,開啟他們幽閉的心智,放飛他們囚禁的情愫,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是色彩繽紛的花園,讓人流連忘返。
(作者單位:廣西柳江縣洛滿中學 54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