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翌
[摘要]當代對外漢語教學是分課型的。但一面是口語課中有大量的語法講解,一面是精讀聽力等課程中眾多的口語練習。令人不禁質疑漢語口語存在的必要性。另外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產生的抱團現(xiàn)象,及其不利于他們的口語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對外漢語口語課的課堂實踐這一模塊,進行大變革,即將廣大的中國大學生引進留學生的口語課堂,以解決以上問題。
[關鍵詞]對外漢語口語 課堂變革 中國大學生 引入
漢語口語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論是課程、教材建設,還是方法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由于HSK中目前還不包含漢語口語這一部分,因此應試方法的缺失,導致漢語口語在留學生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但對于考試而言,卻并非是必需的這一尷尬境地。同時,這也致使眾多的漢語口語課程在教材、教學模式上的單一化。換言之,此門課程容易在課程框架在形成定式,課程風格也易現(xiàn)出鮮明的傾向性。
本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按言語技能劃分課型,具體的做法是只分為“聽說”和“讀寫”兩種課型[1]。初級階段的口語表達訓練,主要體現(xiàn)在聽說課上的“句型操練―替換練習―簡單交際性練習”這一訓練過程中。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國才開始嘗試將口語課,作為一門單項技能訓練課來進行教學。并明確提出了口語課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的,以功能、意念項目為綱編排教學內容[2]。從這點來看,對外漢語教學的口語課程,似乎應圍繞著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漢語,進行口頭交際的技能這一目標來組織教學,進行訓練。使學生在初級階段就能根據(jù)交際場合、對象和目的,正確或基本正確地來進行交際活動。
但是,口語課因為在HSK測試中的缺席,這使它的實用地位,一直有被其它的對外漢語課程所取代的傾向。如傳統(tǒng)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不分課型的,一本教材在一個課上解決全部問題。國內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對外漢語教學基本如此。國外各國的基礎漢語教學一般也不分課型,如美國從三、四十年代直到今天大學的一、二年級均采用這種方法[3]。即使到了現(xiàn)在,在漢語精讀、閱讀、聽力等課程的課堂上,也少不了漢語口語的訓練。如此一來,漢語口語單獨被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就被削弱了。
另外,傳統(tǒng)的漢語口語課是不應該講語法的。因為中文的語法,如主語謂語等,其實是來自西方語言里面的概念。中文講究會意,大概這樣的主語謂語要求性不是很強,但仍可以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時候,同樣的意思,中文可以表達的更加簡潔。不過如果完全按照西方語言來構建中文的句子,會非常臃腫??墒?,目前口語課的課堂教學通常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生詞教學,課文及重點句型、語法教學和練習教學。這樣又產生同一問題,口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能獨立于其它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嗎?如果不能它又有任何意義?
本來,采用分課型教學的前提,是人們從思想上改變了對第二語言教學性質的認識;把教學重心從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轉移到對言語能力和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增強了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差異性的認識;有意識地從總體格局上淡化知識性、強化技能訓練??墒钦缟衔乃觯瑢ν鉂h語教學中口語課程出現(xiàn)了語法學習,其它課程如精讀、閱讀、聽力等,課堂中出現(xiàn)了口語訓練。這就完全沒有起到分課型教學的意義,不能達到“按技能設課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是‘用不同的方法訓練不同的語言技能?!盵4]這一目的。
與此同時,除了某些特殊的語言大學。一個綜合性大學對留學生來說,有著天然的語言環(huán)境。而留學生也往往由學校給安排partner(語言伙伴),幫助其在課下練習漢語。但實際經驗告訴我們,留學生一般喜歡抱團,并在彼此之間使用母語交流。而指定給的漢語伙伴,經常對留學生應付了事,產生留學生課下學習積極性低下的效果,也不利于留學生廣泛接觸、深入中國學生的生活,更無法促使留學生在課下使用練習漢語。
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可以統(tǒng)一在對外漢語口語課堂的實踐變革中。為了使留學生盡快地掌握漢語口語這一工具,培養(yǎng)他們在交談中能以貼近中國人的話語及語速,隨想隨說,語音、語調正確自如,詞匯、語法的使用合理恰當,符合漢語的口語表達習慣,真正使?jié)h語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口頭交流思想的工具。首先,就要削去口語課本中的語法部分,將其并入其它對外漢語課程的教學之中。
其次,筆者認為口語之實重在“說”,而說的重點又是在于“練習”。這個練習必然不能僅是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而是要讓留學生們在課下也能“說”起來。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改變partner制度。讓大量的中國學生走入留學生的課堂。具體操作實驗如下:先讓各個班主任在班級中發(fā)起動員,如“誰想練習英語口語?誰想和留學生近距離接觸?”等;第二步在志愿者中挑選普通話標準的(最好還具有文藝特長,愿意讓留學生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學生;第三步鑒于留學生一般是小班上課,將中國學生編為兩人一組,選擇中國學生沒有課的時間,將他們穿插到留學生的課堂上;第四步在課堂學習間隙,鼓勵中國大學生與留學生課下交友,互相幫助學習(中國學生幫助留學生練習漢語,反之留學生可幫助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使留學生在語言學習之外更可深入中國文化、民俗以及普通大學生心理。讓中國大學生把留學生們從他們自己的小圈子里帶出來,一起游樂一起出門辦事。提高其學習興趣及漢語口語使用率。
最后,就留學生的漢語口語課堂安排而言。在第一節(jié)課與中國學生認識之后。可以讓他們自學生詞。然后在課堂上就固定句型與中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練習,還可以根據(jù)情景模式,讓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們一起模擬交流。另外每節(jié)課應該安排不同的中國學生,一方面減輕中國學生個人負擔,給更多的人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留學生的交友面,讓他們有機會與時間和更多的中國學生認識并深入交往。
總之,當代對外漢語教學是分課型的。但是由于口語不用參加HSK應試,就導致了其名不副實的尷尬地位。一面是口語課中有大量的語法講解,一面是精讀聽力等課程中眾多的口語練習。令人不禁質疑漢語口語存在的必要性。另外留學生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產生的抱團現(xiàn)象,及其不利于他們的口語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對外漢語口語課的課堂實踐這一模塊,進行大變革,以解決以上問題。即將廣大的中國大學生引進留學生的口語課堂(乃至課外)。一方面滿足中國學生課下認識留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并學習英語的需要,一方面使留學生在語言學習之外更可深入中國文化、民俗以及普通大學生心理。讓中國學生把他們從自己的小圈子里帶出來,提高其學習興趣及漢語口語使用率。
[參考文獻]
[1][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3]戴桂芙編(1996):《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P.148,北京大學出版社。
[4]楊惠元(1996):《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P.5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 陜西楊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