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英
杜威說過:“教學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jīng)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體驗要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然而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出現(xiàn)課堂是教師的課堂,不是兒童的課堂。反思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感參與程度是他們能否沉浸課堂的關鍵。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兒童從形中、聲中、情中去感知文本,用教師的情弦去撥動兒童的心弦,使他們用“心”去學習,促使他們的語言、情感、思維、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從而走進體驗感悟的新課堂。
一、語言描繪,激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
語言是教師向?qū)W生傳遞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師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簡練而又活潑、傳神,要善于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枯燥的內(nèi)容生動化。教師提問的思路要開闊,要善于通過巧妙的點撥把學生帶入情境,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如教《月亮灣》時,可借助姿態(tài)、表情和手勢等手段配合語言教學,先讓學生感知月亮灣的魅力,然后展開具有啟發(fā)性的談話:在一個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們一起到風景如畫的月亮灣去春游,你想到哪里去玩耍?你想在哪里休息?想在哪里拍照留念?你還想做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似乎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月亮灣,他們興致勃勃,議論紛紛:有的說要到輕輕的河水中捉魚,有的說要在桃樹下拍照,有的說要坐在石橋上吹吹田野間清爽的風,還有的說要到農(nóng)家小院去做客……那清清的小河、古樸的石橋、燦若云霞的桃花、連綿起伏的茶樹,仿佛一下子浮現(xiàn)在眼前。學生乘著想象之舟來到月亮灣盡情玩耍,此時的月亮灣深入了學生的心田。
二、圖畫再現(xiàn),促進理解感悟
圖畫是展開形象的有效手段,課文用語言描寫的情境通過圖畫再現(xiàn)出來,這就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變得看得見也摸得著。因此,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實際上就使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符合低年級學生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點。
課堂中,教師用畫面來創(chuàng)設情境,通常會用掛圖、剪貼畫、簡易粉筆畫、涂色、添畫等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
如教《月亮灣》時,可用涂色、添畫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課堂教學即將結(jié)束時,發(fā)給學生一張畫紙,上面畫出一部分課文中所描寫的景物,要求學生通過回憶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添畫出文中一個個重點景物:小橋、流水、游魚、桃林等,再涂上相應的色彩,最后形成一幅形象的畫面——一個美麗迷人的月亮灣。
借助圖畫讓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這是學生閱讀后最原始的想法。這里的“涂色、添畫”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讓學生參與體驗,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與他人分享。一是課堂氛圍民主,讓他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二是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積累和表達同時進行,認識到自身學習的價值,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促進理解感悟。
三、音樂渲染,豐富情感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語言文字相結(jié)合,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會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只要選取的音樂與文本語言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整個基調(diào)以及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二者協(xié)調(diào)映襯,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如教《美麗的丹頂鶴》時,可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它的基調(diào)非常寧靜、悠遠,與丹頂鶴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教師特意告訴學生,這是一曲描寫丹頂鶴的曲子,要求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想象,乘著音樂的翅膀,飛到丹頂鶴的故鄉(xiāng)去看一看。悠揚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蕩,一曲聽完,學生意猶未盡,似乎剛從夢中醒來,紛紛說起他們的所見所愛、所感所想。有的說看見丹頂鶴立在水中欣賞自己的倒影,有的說看見它們在草叢中追逐嬉戲,還有的說在和它們分別時不禁流下了眼淚。話語間,使人感到孩子們是那么喜歡丹頂鶴,一個個都成為了丹頂鶴的好朋友。
四、自主表演,張揚自我個性
表演進入情境是通過課堂上角色的扮演來進行的。小學語文文本中的童話、寓言、故事等都是讓學生表演的好材料。根據(jù)兒童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他們對故事中的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雞、小馬等角色都很感興趣,會紛紛爭相扮演。
如教學課文《春筍》時,教師可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和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征,先讓學生把玩實物,觀賞筍芽,再帶領學生筍園賞春,通過動畫模擬春筍由破土出芽到長成翠竹的全過程,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生動、形象、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都來當一回春筍,4人小組進行表演,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先蹲著做“沖破泥土”“掀翻石塊”的動作,接著“冒出地面(桌面)”“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從坐著到站立,再到雙腳踮起,有的甚至站上了桌椅。教師抓住契機,指名學生上臺表演,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實踐中相互幫助,互相完善,取得進步。然后啟發(fā)學生換位想象:“可愛的春筍娃娃們,你們是怎樣勇敢地破土而出的?又是如何快樂地成長的?”鼓勵學生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說。孩子們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他們的思維在亢奮中孕育出智慧的火花,爭先恐后地把自己對課文的內(nèi)心體驗盡情傾吐了出來。有的說:“一塊大石頭壓在我的頭上,我用力的頂啊,頂啊,終于掀翻了石塊,冒出了地面。春姑娘還夸我是個勇敢的孩子呢!”有的說:“我跟小伙伴們比賽,看誰長得最快,誰長得最高,我就一個勁地往上長。哈哈,我現(xiàn)在是長得最高的!”有的說:“我要跟桃花、梨花比。我一邊用力往上長,一邊脫去淺褐色的外衣,換上翠綠色的衣裙,瞧,我終于長成漂亮的竹子啦!”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語文教學生動、形象、有趣的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會、理解和掌握,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情感、思維、想象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引領學生走入體驗感悟的新課堂。
(江蘇省昆山市晨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