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霞
課型即課的類型簡稱,是對不同的課進行分類研究,按照某種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型。在科學課中經常分為觀察課、實驗課、閱讀課、技術課(制作、種植、飼養(yǎng)等)、討論課等。目前,小學課堂尤其是科學課堂以“實驗探究”為核心的呼聲不絕于耳,課堂放眼皆是。尤其是公開課,無論是教者,還是聽評課的教師,腦海中閃現(xiàn)的多是“實驗探究”是否合理,是否循序漸進,是否有效,已經很少能夠聽到觀察課、閱讀課、討論課等課型的交流研討了。其實,傳統(tǒng)的觀察課、閱讀課、技術課、討論課等課型,仍有其實現(xiàn)運用的價值與意義。
觀察是對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持久的知覺過程。以“觀察為主”來組織教學過程的課型,即屬于觀察課,它是一種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感官對自然現(xiàn)象、物體特征及屬性、動植物生長及其他習性等進行系統(tǒng)地觀察,以獲得知識、經驗,同時培養(yǎng)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教學活動。按照搜集資料、課前準備——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觀察探究、解決問題——自由活動、鞏固應用——自我評價、拓展延伸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以觀察的方法來認識事物,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本文以四年級下冊《油菜花開了》教學為例,旨在從教學的實戰(zhàn)經驗和點滴感悟出發(fā),談談觀察課在科學課上的教學策略運用。
一、搜集資料,課前準備
小學科學課中涉及內容都是學生喜愛的、具體的、直觀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組織學生進行認真觀察是教他們科學知識的一種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教師需要提前組織學生搜集資料,以便為課堂教學提供研究素材,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在《油菜花開了》教學前,教師要預先讓學生采摘油菜花并觀察,收集有關油菜花的圖片、資料等,為課堂上觀察探究提供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和本節(jié)教學密切相關的音像、圖畫、謎語、故事、游戲等情境,從而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春天到了,花兒競相開放,爭奇斗艷。你們喜歡花嗎?你能說出幾種花的名稱呢?在學生發(fā)言后,通過課件播放各種各樣的美麗花兒讓學生欣賞,然后再發(fā)問:“你知道各種花的身體結構和生長過程嗎?”這樣,自然轉移到教學主題。
三、觀察探究,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體現(xiàn)一個“歷”字,即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探究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才能嘗到科學探究的甜頭,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使他們進一步產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又可分為以下幾個小環(huán)節(jié):
(1)制訂方案。制訂活動方案就是為探究活動設計一個操作程序,是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時的依據(jù)?;顒臃桨赴ㄓ^察什么、觀察順序、觀察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其質量對觀察結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制訂活動方案又分兩步。第一步,小組制訂方案。在探究活動中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制訂活動方案,做到人人參與制訂活動方案。重視引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達成共識,從而制訂一個合理的活動方案。
第二步,班級交流方案。小組制訂方案后,還不是十分合理、還不夠完善??梢酝ㄟ^班級交流、不斷修改,制訂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活動方案。班級交流方案時,教師要引導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保證觀察有所收獲,提醒學生打算觀察油菜花的什么部分?怎樣觀察才能更加仔細、更加清楚?觀察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通過各小組的交流,學生更加明確觀察這一課要學習的內容:油菜花由哪幾部分構成、名稱是什么、每部分有什么特點等。特別是在“解剖觀察”四個字邊上,板書寫出三個要點:由外向內、夾住基部、依序排列。教師左手拿油菜花模型,右手拿一個大鑷子,先指出解剖基本程序。正式進行實際操作時,按照由外而內的原則,首先解剖萼片,接著解剖花瓣、雄蕊,然后解剖雌蕊,最后演示夾住基部解剖和依序排列在黑板的大貼袋中。
(2)觀察記錄。交代記錄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慢慢地寫下觀察記錄。第一,要求準確無誤。觀察到什么就記錄什么,是什么就記錄什么,盡量詳細,要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和精確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憑空捏造。第二,要求做到周密、完整,不能有隨意性。第三,必須對每個現(xiàn)象都詳細記錄。第四,按一定的順序記錄。記錄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圖畫等。這一環(huán)節(jié)留足時間,教師注意巡視指導,了解學生的觀察進展情況,提醒學生及時記錄。
(3)交流總結。①交流匯報。一般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匯報。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充分展示學習收獲的過程,教師要把握時間、科學安排,組織學生認真傾聽,鼓勵學生將觀察到的信息講清楚、講透徹。及時捕捉不同學生交流中出現(xiàn)的矛盾,然后讓學生進行辯論,教師要清楚記下他們爭論的焦點,為最后達成共識、形成正確結論做好充分的準備。②歸納總結。在師生共同總結,形成初步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概括,適時準確地出示科學術語、科學概念,指出學生觀察中存在的不足與錯誤,使學生更加明確通過觀察獲得的結論或者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四、自由活動,鞏固應用
觀察是出發(fā)點,應用是落腳點。在一課學習即將結束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探究活動,不僅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課后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思考、探索,從而鞏固認知、發(fā)現(xiàn)問題、探求新知、掌握規(guī)律,完成課堂知識的遷移。自由活動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留到課后進行。在自由活動環(huán)節(jié),要把握一個“放”字,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活動、暢所欲言,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動手剪、動筆寫、盡情畫等活動,展現(xiàn)油菜花的風采,升華所學知識。
五、自我評價,拓展延伸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材具有開放性強的特點。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科學拓展活動,就能充分體現(xiàn)科學課在時間、空間、教學內容上的開放性。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或是本節(jié)課沒有解決完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外繼續(xù)探究,從而擴大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范圍,豐富學生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可以引導學生課后觀察一種或幾種不同的花,分析它們各部分的構造,并試著用所學的方法進行解剖、觀察,并與油菜花進行對比,看看不同花的差異性與共同性。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科學教師,應該清楚小學科學課幾種不同的課型,并深入解讀不同課型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讓每一種課型都能“獨上枝頭”,讓不同的課型在課堂中綻放不同的精彩!
(福建省安溪縣逸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