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鋇
摘要:對于“課程軟件(課件)”的定位理念,關鍵應著眼于“軟件”二字,定位上的偏差將直接導致發(fā)展趨勢的歧路。課件并不是僅針對特定的一個人,亦或是針對特定的一節(jié)課、一次活動而專屬定制的電子產物,應該明確并強調的是課件的“可循環(huán)使用性”,這才是讓課件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課件;可循環(huán)使用;適配性;再生性;工具性
眾所周知,課件的使用為傳統(tǒng)教學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合理使用課件來輔助教學,對于課程新知的吸收與消化有著“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刻板為有趣,化沉悶為愉悅”的妙用。但現(xiàn)實中,也有教師對使用課件輔助教學存在一定誤解,常使課件淪為“一次性耗材”,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課件制作及配合教學流程使用的初衷?!罢n程軟件”的定位,大大延緩了將課件運用理念發(fā)展、完善并更具成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的進程。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由我個人制作的課件已逾上百套,但花費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制作的課件,除了在一次課堂的短短40分鐘呈現(xiàn)外,最后的歸宿僅是在授課材料繳交時出現(xiàn)在教學準備的清單上,甚至在清理硬盤時被輕易地移至回收站。我不止一次地捫心自問,課件的存在價值就這樣微乎其微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于“課程軟件(課件)”的定位理念,關鍵應著眼于“軟件”二字,試問又有哪個軟件是僅針對特定的一個人,亦或是針對特定的一節(jié)課、一次活動而專屬定制的?這樣所形成的電子產物,又如何能真正契合“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的理念?
2012年8月,我承擔并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省級立項課題《構建教育信息化校園的研究》(立項批準號:FJCGJJ12-095),隨著課題研究進程的不斷推進及基于此課題研發(fā)的教育教學軟件的應用,課程軟件的“可循環(huán)使用性”這一概念也逐漸形成于我的腦海,對于這個概念的認知,我將從以下幾點個人淺見中進行闡述。
● 課程軟件的適配性
這里所說的適配性,指的并非是針對某一個授課教師,或是某一堂課而言的“適配”,而是讓一套課件盡量具備同一課時,或是同一課型都能匹配的靈活性和適用度。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課件制作者,都應秉承同一理念,那就是基于“可再次利用”的前提來定制課件,當然這并不是要將課件當作“萬金油”來使用,不過在一些共通、兼用的情況下,讓一套課件的適配性能滿足更多次的課時教學,將實用性、普及性發(fā)揮到極致,這才是合格課件所需體現(xiàn)出的能效。
當前,“常態(tài)教學”的理念已逐漸成為衡量教師授課流程實效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而這一理念的提出,同時也昭示著那些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的,依授課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預置為唯一參照點的“偽課件”勢必將被淡化、舍棄。由于課堂教學流程是一個交互的、不可預期的進程,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可能蘊藏著不確定因素,課件并不是“班級文藝匯演”的指揮棒,讓學生自始至終追隨授課教師的設計意圖,教師需要真正去“運用”課件,讓課件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知識技能的輔助品。擺脫了過多摻雜授課教師主觀意向或個人痕跡的課件,可在不同授課教師的執(zhí)教過程中被反復使用,這正是課件適配性最直觀的表現(xiàn)。
● 課程軟件的再生性
關于課程軟件的再生性,又可分為以下兩個屬類,要達成具有再生特質的課件,關鍵取決于授課教師前瞻性的思路及課件制作者本身的技術能力。
1.課件自身的二次開發(fā)
簡而言之,就是使課件本身具備可進一步優(yōu)化提升的可能,基于整體模塊不變的前提,補充完善相應的數(shù)據(jù)資源,進而形成適應于再度使用的課件。例如,我在《古詩賞析/識記/測試系統(tǒng)》課程軟件的研發(fā)制作中,就針對該系統(tǒng)預留了支持數(shù)據(jù)庫更新的設置,除系統(tǒng)自帶的“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之外,課件使用者還可根據(jù)預留的默認開發(fā)格式,對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庫進行添加、刪除和修改,在系統(tǒng)框架限定的情況下,變動數(shù)據(jù)資源,使課件能夠被同類型的其他課再次運用。
2.課件組件的調用
將一個課件的部分資源當作另一個課件的積件來調用,其實是間接提高課件的可利用價值。例如,我在《口算速算訓練/出題系統(tǒng)》課程軟件的研發(fā)制作中,將該系統(tǒng)分解為“口算速算訓練營”與“口算速算出題機”兩個各具針對性的子程序,并把涵蓋低年段小學生整數(shù)四則運算的加、減、乘、除四個屬類共計十余種訓練項目分別制作成單獨的Flash播放文件,在主程序中以影片剪輯的形式進行嵌套調用,而在制作另一個關于整數(shù)除法的課件中,我也采用了相同的辦法,使這些可獨立使用的課件組件再次服務于教育教學流程,當然這樣的做法同樣適用于課件中的各類素材資源。將這些固化的、適用度較高的資源做成可多次應用的積件,不失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技術處理手段。
充分利用課件的再生性,不僅可以節(jié)省大量重復、機械操作的時間,還能使已制作完成的多套課件通過有機的組合、拼綴,進而產生多樣性的變化來滿足教學過程中的不同需求。
● 課程軟件的工具性
課件作為一種服務于教育教學的軟件,它同樣具備普通軟件的基本特質,也就是應用,或者可將其稱為工具性。就如字典一般,之所以將其定位為工具書,關鍵在于字典的應用程度及覆蓋面足夠廣泛,這也是在課件制作和使用中值得借鑒的一種思路。
如果將課程軟件比喻為一本看完就扔的小說,那就大大削弱了課件所能體現(xiàn)出的效能。例如,我基于清華同方思科的動畫漢字字庫制作的《少兒常用漢字識記系統(tǒng)》課程軟件,能夠按照預設文本框中事先編排好的生字先后順序依次演示描紅動畫,并支持2500百個常用漢字的筆順、筆畫、偏旁部首、組詞、多音字發(fā)聲誦讀等多項功能,在班級簡易多媒體設備的配合使用下,這套課程軟件完全替代了語文教師在課前書寫生字卡片或制作生字動畫的做法,大大減少了生字教學中周而復始、繁瑣機械的前期準備工作,使教師能把充足的精力投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劃上,為有效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成效奠定堅實的基礎。自本套《少兒常用漢字識記系統(tǒng)》課程軟件在校內外推廣使用以來,得到了教師、學生、家長的多方好評與認可,這也正充分體現(xiàn)出了課程軟件工具性的重要程度和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課件的運用應多偏重于“可循環(huán)使用性”,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課件制作者,對于一套課件的形成應著眼于“實效”,盡可能地擴大課件的應用范圍,摒棄先前那種個人色彩強烈的、步驟設置刻板的“偽課件”,讓鮮活的、適用度高的課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為飽滿的教學收益,體驗信息技術應用對各學科教學所帶來的變化與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