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濟寧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 山東 曲阜 273155)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調(diào)查
——濟寧學院個案研究
劉 晶
(濟寧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 山東 曲阜 273155)
對濟寧學院317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進行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表明:研究對象的跨文化敏感度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差異認同感最強,其次為交際參與度、交際專注度、交際愉悅感,交際信心最弱.皮爾遜相關分析表明:5個層面的多個變量成正相關關系.偏相關分析表明: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之間的相關性較強.
跨文化敏感度;非英語專業(yè);皮爾遜相關分析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頒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為《課程要求》),作為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jù),進一步界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zhì):“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其中,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三個層面:認知層面—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情感層面—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和行為層面—跨文化效能(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情感層面—跨文化敏感為切入點,對濟寧學院317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進行測評,旨在了解掌握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真實水平,分析影響其跨文化敏感度的原因,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Bronfenbrener, Harding和 Gallwey,認為敏感(sensitivity),是指一個人分辨他人行為、認知或感情方面之差別的能力.[6]Hart & Burks(1972)進一步把敏感視為是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心態(tài).[2]Triandis(1977),認為跨文化敏感度代表跨文化溝通的情感面向,它代表一個人在某種特殊的情境或與不同文化人們互動時,個人情緒或情感的變化[1].Chen& Starosta(1997)認為以上學者對跨文化敏感度的描述幾乎都超過了該概念固有意義而侵入了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效能的范疇.他們將跨文化敏感度定義為:“一個人對了解與感激文化的差異,與促進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的正面情感的能力”[2].跨文化敏感度包括六個要素:自尊(self-esteem)、自我檢視(self-monitoring)、開放的心靈(open-mindedness)、移情(empathy)、互動投入(interaction involvement)以及暫緩判斷(suspending judgement).為了進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評估研究,經(jīng)過多年的修正和測試,Chen & Starosta 以上述跨文化敏感度的六個要素為基礎,提煉出24個效度和信度都可以接受的項目,作為跨文化敏感度的量表.
國外關于跨文化敏感度的代表性實證研究中,Olson和Kroeger以52名新澤西城市大學的教員為受試,發(fā)現(xiàn)跨文化敏感程度與第二外語的水平和留學經(jīng)歷呈顯著正相關[3]. Straffon測試了一所國
際學校高中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與學生在校的時間長短正面相關[4].國內(nèi)關于跨文化敏感度實證研究中,主要代表性的學者包括:彭世勇(2006,2007)[5][6]、周杏英(2007)[7]、胡艷(2011)[8]等.以上學者對國籍、職業(yè)、文化學習對跨文化敏感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在校大學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進行了實證研究等.本文嘗試用Chen和Starosta開發(fā)的跨文化敏感量表,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9.0,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對濟寧學院317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進行個案分析,旨在了解掌握本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的真實水平,分析影響其跨文化交際水平的原因,探討其對大學英語教師帶來的啟示,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濟寧學院大學英語教學工作.
(一)研究問題
1.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的總體水平如何?
2 .該群體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如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hen和Starosta開發(fā)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其信度和效度都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水平.該量表總共24個項目,包含了5個因素:交際參與度(interaction engagement)對應:1、11、13、21、22、23、24項;差異認同感(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對應:2、7、8、16、18、20項;交際信心(interaction confidence)對應:3、4、5、6、10項;交際愉悅感(interaction enjoyment)對應:9、12、15項;交際專注度(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對應:14、17、19項.該量表采用李克特的5點量表法:5=強烈同意;4=同意;3=不確定;2=不同意;1=強烈不同意.其中2、4、7、9、12、15、18、20項,需要反向計分.
選取濟寧學院2013級(3+2)專升本的非英語專業(yè)的350名學生,時間是2014年1月份.選取這一群體,因為此時,他們剛剛完成了大學英語最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該群體進行跨文化敏感度調(diào)查更具有代表性.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翻譯成中文,以問卷形式發(fā)給學生,收回有效問卷317份.
(三)研究結果
通過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9.0,對收回的317份問卷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
1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差異認同感最強,其次為交際參與度、交際專注度、交際愉悅感,交際信心最弱.如表1所示.
該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3分居中,而5個因素的平均值都處于3-4分之間,所以研究對象的總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上,但是沒有達到優(yōu)秀的水平(4分以上).測評結果表明,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從5個因素對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來看,只有個別學生的跨文化敏感達到了較理想的水平.但是,學生之間的差距很大,特別是在交際愉悅感方面,標準差S=.69991,表明研究對象交際愉悅感得分的離散程度大,學生交際愉悅感相差甚遠,這說明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濟寧學院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開設了關于中西方文化對比等選修課,教師也在讀寫課上進行文化輸入教學,因而學生的文化差異認同感都較強.濟寧學院有很多外籍老師,加之網(wǎng)絡的便利,學生可以有很多機會和外國人進行交流.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欠佳,加之他們是非英語專業(yè),以后就業(yè)使用英語的機會較少,所以,他們的交際參與度不高.另外,濟寧學院大學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實際教學中,過于強調(diào)語言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跨文化教學所占比例很小,只有一、兩門選修課.由于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教材,教師的教材選擇也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導致了一些學生雖然有較高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但由于文化知識欠缺,沒有信心和外國人交流.從交際信心的均值只有3.0902,可以看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的交際參與度,專注度和愉悅感.
表1 跨文化敏感度總體水平
2.對研究對象的問卷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跨文化敏感度中5個因素之間沒有出現(xiàn)負相關,很多因素之間都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注:0.4≤| r | ≤|0.7屬于中度相關,| r |<0.4,屬于弱相關)如表2所示.
在 .01 水平(雙側)上,除了差異認同感與交際信心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兩者相關系數(shù)為:.032,其他各變量之間都呈顯著相關.如:交際參與度與差異認同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423**,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的相關系數(shù)為:.533**,差異認同感與交際愉悅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432**,這三組變量的相關性屬于中度相關;而其他變量之間,如:交際參與度和交際信心的相關系數(shù)為:.375**,差異認同感與交際專注度的相關系數(shù)為:.281**等,屬于弱相關;差異認同感與交際信心不存在顯著相關.有的學生雖然文化差異認同感很強,但是,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不高,或缺乏文化知識等其他因素也會造成學生的交際信心較弱,因此兩者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表2表明:交際信心受交際參與度、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的影響比較顯著.因此,可以通過積極創(chuàng)造跨文化交流的語境,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跨文化交流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注度,讓他們快樂地進行交流,從而增強他們的交際信心.在 .01 水平(雙側)上,差異認同感對交際參與度、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之間呈顯著相關.可見,差異認同感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學生的交際參與度、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來增強其對文化差異的認同感.
表2 跨文化敏感度5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3 .對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在控制其他三個變量時,兩者仍然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如表3所示.
縱觀5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除了差異認同感與交際信心的相關系數(shù)為:.032,兩者不存在顯著相關性以外,其他變量在 .01 水平(雙側)上都呈現(xiàn)出顯著相關性.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的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shù)r=.533**. 為了確定這兩個因素之間是否真正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作者對兩個因素進行了偏相關分析,即控制其他三個因素變量,分析這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表3 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偏相關分析
通過表3,可以看出,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的相關系數(shù)r=.405,這說明,這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比較強的.交際參與度越高,交際專注度也越高,反之亦然.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來說,當他們參與跨文化交際時,他們的專注度要比課堂上被動聽課時大大提高.另外,由于他們聽說能力
不如英語專業(yè)學生,為了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聽懂對方的話,并正確地做出反應,他們的專注度也相應提高.同時,學生專注度越高,越投入,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的也越好,使交際雙方更愿意積極的參與跨文化交流.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本研究通過對濟寧學院317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跨文化敏感度分析,發(fā)現(xiàn)該群體跨文化敏感度總體上只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呈現(xiàn)出兩級分化的趨勢.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中,在 .01 水平(雙側)上,只有差異認同感與交際信心未呈現(xiàn)顯著相關,其他變量之間都存在顯著相關,特別是交際參與度與交際專注度呈現(xiàn)出較強的相關性.
跨文化敏感度是衡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表明,濟寧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未能達到《課程要求》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際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從而從總體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為濟寧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一些啟示.第一,在思想上,大學英語教師應高度重視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第二,在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教師應作好文化輸入工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離不開大量的文化輸入,這應包括三種文化: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同時,教師還應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跨文化交流的語境,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跨文化交流的機會.第三,在專業(yè)素養(yǎng)上,大學英語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養(yǎng).既要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素養(yǎng),又要具備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實踐經(jīng)驗,以及良好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語用技能.
[1] Chen Guoming.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13.
[2] Chen G M,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1(1):1-16.
[3] Olson, C L,K R Kroeger. Global competen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1,(5):116-137.
[4] Straffon D A. Assessing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ding an intercultural scho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3, 27(4):487-501.
[5] 彭世勇.國籍與職業(yè)對跨文化敏感度的影響[J].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6(1): 74-80.
[6] 彭世勇.英語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層面間相關系數(shù)對比[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6):83.
[7] 周杏英.文化學習對跨文化敏感的影響[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7):88-91.
[8] 胡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敏感度調(diào)查[J]. 外語界,2011(3):68-73.
(責任編輯 徐繼寧)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Jining Univerisity
LIU 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Department, Ji 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317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Ji Ning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bit higher than the intermediate. The mean of 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s relatively high, which is followed in order by those of Interaction Engagement, 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 Interaction Enjoyment,and Interaction Confide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many variabl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artial Correlations shows that Interaction Engagement and 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 have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non-English major;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H310. 9
A
1004—1877(2014)03—105—04
2014-04-10
劉晶(1980—), 女, 山東濟寧人, 濟寧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 碩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美文學及語言學.
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