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群
摘 要: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農(nóng)村小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小、閱讀能力差等都是不爭的事實。要想完成新課標規(guī)定的閱讀量,對農(nóng)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大嚴峻的挑戰(zhàn)。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閱讀的趣味性入手闡述利用多種途徑來增加農(nóng)村小學生課外閱讀量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量;興趣;氛圍;形式;能力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蔽覈娙岁翱思乙苍f:“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由此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辈φn外閱讀量作了明確規(guī)定: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墒?,筆者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與課標要求相距甚遠,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由于諸多因素,他們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亟須我們老師的培養(yǎng)和指導。如何培養(yǎng)農(nóng)村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加他們的課外閱讀量呢?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巧列書單,點燃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創(chuàng)造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雷夫老師所說,“我讀書是因為我喜歡這么做”。所以,我們首先要找準小學生閱讀的興趣點,讓小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入手。其實小學生判斷好書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自己對這本書有沒有趣,它能不能深深地吸引自己往下讀。只有感到這本書有趣了,小學生才會繼續(xù)讀,甚至反復讀。筆者所在學校的圖書資源尚算豐富,且每周每個班級也有固定的借閱時間。但是,通常學生借書完全是自主選擇的,老師對學生如何借閱缺少指導。一次,筆者發(fā)現(xiàn)班上一位學生在看一本《古希臘神話》,經(jīng)過交流發(fā)現(xiàn)他看這本書時不僅看得吃力而且看過之后還不知道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這件事引發(fā)了筆者給學生開列一份符合他們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的書單的想法。于是,筆者首先找學生聊天,了解他們閱讀的興趣點,把握他們喜歡的書的類型。然后到到圖書館去翻閱各類書籍,結合閱讀訓練的要求確定圖書館里有哪些書是既有趣又適合班上學生閱讀的,開列書單。因為書單上列出的書是事前根據(jù)調(diào)查確定的,基本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且在圖書館里又能借閱到,學生的借書積極性很高,由此帶動了班級的閱讀氣氛。當然,這份書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適時調(diào)整。筆者在調(diào)整書單時,會對書單上已有的書進行問卷調(diào)查,讓學生幫忙鑒定一下這些書是否有趣,給書評個星級,五顆星為最高,星級高的書一般會繼續(xù)列入書單,星級低的書則會退出書單。對于要增加的一些新書則是先找?guī)孜粚W生當“試讀員”,他們滿意后才作為“新書推薦”列入書單。筆者覺得,如果能長期堅持這么做的話,學生的閱讀興趣必然會持續(xù)高漲。
二、師生共讀,營造閱讀氛圍
新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注意刪減一些機械的、無意義的抄寫作業(yè),而增加了一項軟性作業(yè)——閱讀。如減少了好詞好句好段的摘抄,因為這項作業(yè)很多學生都是從專門的好詞好句好段書中摘抄出來的,不是自己看書所得,意義不大。考慮到我們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中午都是很早到校,所以,筆者規(guī)定:全班學生每天中午看書半小時。為了營造閱讀氛圍,筆者帶頭執(zhí)行,每天中午準時到班上和學生一起閱讀,不論自己多忙,只要看書的時間一到,每個人都必須放下手頭的工作,拿起書來閱讀。經(jīng)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午間閱讀的習慣。筆者在自己閱讀的同時,還將自己覺得有趣的書推薦給學生。電視劇有劇透,我們老師也可以給學生來一點書透,以此來勾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可能會想,原來老師也讀過這本書,我也要去讀讀,看看這書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同時老師生動精彩的推薦話語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師生共同閱讀完之后一起交流讀書心得,也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且將閱讀效果的檢查融入讀書交流之中,既可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偏頗之處,又可以舟過無痕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點撥,可謂一舉多得。這種做法如果能在全校推廣,一定有助于學校閱讀氛圍的形成。
三、巧用資源,拓寬閱讀形式
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0萬字以上,如果僅靠學生自己的力量這目標很難達成,且讓農(nóng)村家長給自己的孩子買書或是訂閱報刊更是困難重重。為拓寬學生的閱讀面,筆者充分利用學校網(wǎng)絡資源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到電腦室上網(wǎng)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進行輔助閱讀或是拓展閱讀。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第八組課文時讓學生上網(wǎng)搜索德國、泰國等異域風情的資料,化被動為主動,學生興趣盎然。同時還可以利用班級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電子書籍或是投影紙質(zhì)書籍,擴大閱讀受眾群。為了豐富閱讀形式,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還引入了新的閱讀形式——有聲閱讀。那些譜了曲的古詩、優(yōu)美的課文朗誦或是童話、名著的有聲讀物等都是有聲閱讀的重要來源,在午休時間播放給學生聽,既緩解了學生用眼的疲勞,又能激發(fā)學生新的閱讀興趣。另外,筆者要求自己班上的學生每天必須要帶一本工具書——字典或詞典。這些工具書除了在遇到不認識的字詞的時候使用外,筆者還賦予學生另一項任務。沒事的時候多翻翻字典,看看詞條,理解下詞條的意思,通過這種途徑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其實有些詞條還是很有意思的,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這既是在培養(yǎng)他們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同時也是增加閱讀量的一種手段。
四、授之以漁,提高閱讀能力
新課標指出:“應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好精讀、略讀和瀏覽?!睘榱擞柧殞W生掌握精讀、略讀、瀏覽這三種閱讀技能,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著向?qū)W生出示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語句優(yōu)美的、思想內(nèi)容豐富的、含義深刻的文章,筆者建議學生調(diào)用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進行精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詞析句。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者鼓勵學生在有所感想之處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僅僅是一個“好”“精彩”,強調(diào)感想的重點是“有感而發(fā)”。在品詞析句之后還會鼓勵學生多誦讀,以豐富語言積累,加強語感。對瀏覽的訓練主要是通過讀新聞類、背景介紹類的材料進行,因為這類材料表達清晰有條理,易于把握重點。如,筆者精心挑選新聞材料,讓學生從新聞標題入手,大致了解新聞的主要方面,之后再快速地掃視新聞的正文部分,把握主要內(nèi)容,通過口述主要信息的方式來檢查提取關鍵信息的效果。對一些情節(jié)簡單、語言淺顯的故事、童話等,筆者則是建議學生采用略讀的方法。因為此類閱讀材料學生閱讀輕松,閱讀目的多是獲得閱讀的快感。如果以上的閱讀訓練方法能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自然會慢慢地提高。
總之,教師要想提高農(nóng)村孩子的課外閱讀量,首先得從“趣”字入手,然后多方面出擊,變“要我讀”為“我要讀”。當閱讀成為他們的一種內(nèi)在需求時,完成新課標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也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朱家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案例式解讀·小學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M].卞娜娜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洋里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