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立
(湖北科技學院 音樂學院, 湖北 咸寧 437100)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項目:湖北科技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聲樂訓練中聲音器官的協(xié)調控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10020
高位置發(fā)聲是聲樂表演和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能。在歌唱發(fā)聲中,聲音的高位置是一切聲樂技能整體協(xié)調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它是檢驗聲樂發(fā)聲技能成熟與否的標志。唐初詩人虞世南也說過“居高聲自遠”。聲音的高位置是每一個從事聲樂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所謂高位置,是指歌唱中發(fā)聲中所用到的共鳴腔在人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相對較高。具體而言,主要是“指鼻竇,即眉心周圍的共鳴音響,也就是咽腔共鳴在鼻腔中繼續(xù)共鳴后向面部的反射。”(王翼亭,2002)古往今來,許多中外優(yōu)秀歌唱家歌唱的時候,多有諸如“高位置”、“頭腔共鳴”、“面罩共鳴”等等論述。
早在十九世紀,意大利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弗朗西斯·蘭培爾蒂(1999)指出“聲音應該從頭部發(fā)出,對于歌者而言,在他的嗓音的每一段上,頭腔都執(zhí)行共鳴器的作用?!比鸬渑咭舾璩夷釥柹f:“我千方百計的使聲音進入面罩,當我感到聲音在頭部鳴響時,我就知道一切正?!?。(漢奈斯,1999:195)意大利聲樂大師巴爾拉有一次對學生說:“胸腔音會使聲音蒼老,而頭腔音會延到晚年?!彼類鄣母裱灾皇?“誰會用頭腔共鳴,誰就能唱一輩子。”這些論述中所說的“面罩共鳴”和“頭腔共鳴”其實就是鼻腔頂端眉心處為中心的共鳴,也就是所謂的高位置聲音。
高位置的聲音猶如煤礦工人頭上的燈罩,位置高,照射遠。所有學過聲樂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沒學之前覺得自己的聲音很是洪亮,學著學著,覺得自己的聲音好像沒那么大聲了。特別是站在舞臺上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音。這就是學習聲樂的一個極其正常的過程。究其原因,其本質在于前者聲音位置低,自喉部發(fā)出的聲音大都窩在喉腔及口咽腔,離自己耳鼓近,自己當然就覺得響亮。而后者因為聲音位置高(在眉心處)離自己的耳朵遠,聲音由高位置傳向遠處了,所以自己聽到的聲音就沒那么洪亮了。
高位置的聲音具有明亮,集中,富有金屬色彩,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等特性。高位置聲音魅力如此之大以至成為無數(shù)歌者夢寐以求的目標,那么高位置的聲音是怎樣形成的呢?從前賢們著作論述中,結合筆者十多年從事聲樂教學的實踐,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便可以獲得高位置的聲音。
各種樂器都有各自不同發(fā)音體和共鳴腔體,發(fā)音體發(fā)出的聲音叫做“基音”?!盎簟比绻麤]有共鳴腔體產(chǎn)生共振的話,聲音是非常微弱的。著名的華裔聲樂教授趙梅伯(1997:34)認為“我們應明白發(fā)聲不能只靠聲帶,我們身體的許多空隙都是共鳴室,它們都有擴大,通暢,美化與改變聲音的作用?!敝晕覀兛匆姷臉菲鞫加幸欢ǖ那惑w如小提琴,二胡等。作為發(fā)聲的人體本身,相對于聲音而言其實也是一件樂器。發(fā)聲體“聲帶”發(fā)出聲音以后,如果我們不自行建構一個帶有共鳴的“樂器”來美化它的話,聲音要么蒼白無力,要么尖銳燥耳。生活中有些人一出聲你就恨不得退避三舍,而有些人卻娓娓動聽。動聽的人就是不自覺的把自身的共鳴腔運用到恰到好處。人的共鳴腔體主要包括頭腔共鳴,口腔共鳴,喉咽腔共鳴,胸腔共鳴。當我們歌唱發(fā)聲時,這些腔體都要求一定程度的打開。感覺是當吸進一口氣后,身體從頭頂?shù)窖闺S之貫通。這個過程相當于把歌唱的樂器準備好了。并不是高位置的聲音只有頭腔共鳴就夠了,沒有其他共鳴腔體的運作,單一的頭腔共鳴是無法實現(xiàn)高位置聲音的。
這里筆者認為比較難以掌握的是喉咽腔共鳴,它承上是口腔頭腔共鳴,啟下是胸腔共鳴。這個位置的共鳴在教學中可以說是難點所在了。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很容易關閉喉嚨,壓下咽腔,導致聲音被截留在咽喉處,造成喉肌緊張,發(fā)出的聲音近乎喊叫,毫無美感。要疏通好喉咽腔,以小舌頭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開咽腔,在小舌頭處留一個雞蛋大小的位置。當口鼻吸氣時上牙床以上的口蓋部分要有擎住額頭眉心處的感覺,小舌頭跟著提起,連接咽腔的鼻腔充分的展開,在這個向上啃的動作的同時,下巴自然的退后落下,喉頭也就隨之下到一個低位置。感覺是上口蓋是擎著的,鼻腔是聞著的,小舌頭是翹著的,下巴和喉頭是落下的,喉嚨是張馳適度通開的。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整個人體從腰間到眉心的共鳴腔就暢通了。水到渠成,聲音通往高位置的渠道就準備好了。
“氣催聲發(fā),無氣不成聲”,再有暢通的發(fā)聲腔體,如果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猶如干涸的水渠不能潤澤大地一樣。氣息的運用方式有三種: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我個人比較贊同腹式呼吸法,因為腹式呼吸法也包含了胸腔肌肉群的運作。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郭祥義(2001)認為“在小腹丹田部位形成支持點來控制氣息和聲音的方法,是各類人聲藝術、包括聲樂(美聲、民族、通俗)、戲曲、說唱、話劇等藝術形式共同的經(jīng)驗和要求,所以是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同時也證明極易獲得丹田支持點的腹式呼吸法是比較合理的方法?!边@也就是我國傳統(tǒng)歌唱中的“丹田之氣”的呼吸方法。每個音獲得了丹田的支持的話,也就獲得良好的氣息支持。
“丹田之氣”,究竟怎么用是難點。老一輩藝術家說過,唱一輩子戲用一輩子氣。通過觀摩一些聲樂老師的講座和閱讀有關氣息運用的論文,給人的感覺很抽象,很少有人說透這個問題。一談到氣息支持,大家就認為是小腹向上收緊,頂住,提氣。結果就是胸腔憋氣,臉紅脖粗,聲音嘈雜,音樂形象粗糙。要么就是聲音虛無縹緲,歌者讓人感覺身心松懈,導致歌者無法展示自己的激情豐滿音樂形象,唱的人使不上勁,聽的人昏昏欲睡。實際上歌唱的氣息支持就是向下,推壓,外擴和流動。要想聲音向上跑的更遠更高,就越要持續(xù)不斷的實施這個過程。一句結束又循環(huán)往復這個過程。這樣得到的氣息支持就會源源不斷經(jīng)久不絕,歌者也會痛快淋漓。只要這個過程運用得好,聲音就會不浮不躁。音樂形象呼之欲出。這才叫做真正運用上了丹田之氣。良好的氣息支持是獲得高位置聲音的最本質的條件。
“所謂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說明咬字在歌唱中的魅力所在。咬字指的是聲母的發(fā)聲過程,它是一種阻氣過程,聲母要咬得猛放得快。吐字是韻母的發(fā)聲過程,是一個延長音樂時值的過程,歌聲圓潤響亮就靠韻母起作用。歌聲在音色上保持一致,所有的母音要一致大小,做到“開口母音閉口唱,閉口母音開口唱”就是咽腔在調節(jié)。良好的咽腔狀態(tài)是調節(jié)母音大小一致使聲音均勻統(tǒng)一的法寶,同時也是聲音進入高位置重要入口。
我們常聽見有些人歌唱時所有的字全部集中在上唇的部位咬,聲音就在這個位置聚焦雖然瑯瑯上口,接近生活語言,但聲音形象就好比是一個矮個子的人,總覺得這個人還可以長高點。我們在咬字時,可以把鼻腔到眉心的位置比著一座塔,聲音在塔底下跟塔頂上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好比一面紅旗高高飄揚在塔的至高點比飄在山底下醒目。歌唱時我們可以把意念集中到最高點,在咬字時,感覺眉心處有一個蘋果,上口蓋帶著頂起的軟口蓋啃向眉心處,一般剛開始不適應,經(jīng)過長時間這樣的慣性動作后就非常自然了,這樣咬字歌唱,高位置焦點非常明晰,始終頂著一個“點”在唱,就像海豚頂球表演一樣,球始終被頂在頭上。因而具備暢通的共鳴腔體和良好的氣息支持后,良好的咬字狀態(tài)也是把聲音導向高位置的一個重要方面。
具備良好的氣息支持,咬字功能和暢通的共鳴腔體后,如果沒有相應的發(fā)聲狀態(tài),高位置聲音同樣難以形成。美國聲樂教育家理查德?奧爾德森(2006:45)講到:聲帶不是靠敲擊或彈撥發(fā)出音響,而是通過各種喉肌把它們拉扯和變形來發(fā)音。聲帶拉的越薄越長,發(fā)出的聲音就越高。聲帶越厚越短,發(fā)出的聲音就越低。當我們歌唱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jīng)不自覺的在調整著聲帶的長短厚薄,因而發(fā)出高中低不同音高的聲音。一個關閉狀態(tài)欠佳的聲帶,不能變厚變薄,導致氣聲失調,發(fā)出的聲音必然是漏氣的、空虛的、沒有傳播力的。因此良好的發(fā)聲狀態(tài)是獲得高位置聲音的首要基本條件。
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很多歌者把鼻音當著高位置聲音是非常錯誤的,鼻音是上不了頭腔的,鼻音在前鼻腔形成,前鼻腔接通不了頭腔,所以鼻音只是堵在前鼻腔里的一團窩著的聲音,聽著毫無美感可言。
高位置的聲音魅力無限,要獲得高位置聲音必須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而每一個方面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磨練過程,只有進行反復訓練和強化高位置聲音就會離你越來越近了。聲樂藝術的殿堂也就慢慢向你敞開了。
參考文獻:
[1]弗蘭切斯科·蘭培爾蒂.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9.
[2]郭祥義. 常見的歌唱發(fā)聲障礙及糾正方法[J]. 表演藝術,2001,(3).
[3]杰羅姆·漢奈斯著,黃伯春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4]理查德·奧爾德森著,李維渤譯.嗓音訓練手冊[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5]搜狐博文.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巴爾拉的聲樂教學方法[EB/OL]. http://www.q.sohu.com/topic/2957721/, 2008.
[6]王翼亭.關于歌唱發(fā)聲高位置技術的建構[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2,(1).
[7]趙梅伯.唱歌的藝術[ 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