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香香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歷史巨著,還是一部文學名著。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許多學生看《史記》時,只注意到它的史學內(nèi)容而忽視了它的文學價值,這是很可惜的。因此我以《鴻門宴》一文為例,簡要分析一下《史記》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的細膩之處,以使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閱讀中能有所啟示。
《史記》之所以采用紀傳體,主要原因就在于這種文體能刻畫鮮明的形象,而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另外,中國文學特別是古代文學很少采用心理描寫,而往往通過肖像、語言、動作描寫來襯托人物的心理活動。如果不細心分析,很難看出一個人內(nèi)心的想法。
《鴻門宴》生動地記敘了劉邦和項羽這兩個集團為了爭奪未來天下的領導權,在宴會上的勾心斗角、劍拔弩張、驚心動魄的斗爭經(jīng)過,場面緊張,人物內(nèi)心的斗爭更加激烈,如果不仔細加以分析是很難看出來的。
《鴻門宴》上的強弱形勢是一邊倒的,項羽是絕對的主宰,劉邦是被宰割者,毫無還手的實力,劉邦的命運決定在項羽手中。那么項羽想不想殺劉邦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時天下群雄逐鹿,最有實力的就是劉邦和項羽,而兩個人都想當皇帝,他們的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因此當項羽聽曹無傷說劉邦想當皇帝,當時就勃然大怒,當即下了命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是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但項羽是個很自高自大的人,他并不覺得劉邦有多大本事能和他爭奪天下,因此并沒有把劉邦看得很重,認為對付劉邦是輕而易舉的。從上面這句話就可以看得出來,“旦日饗士卒”——明天就打,不用作什么準備。這是他在鴻門宴上不肯動手的主要原因——既然能在戰(zhàn)場上堂堂正正地輕而易舉地殺掉劉邦,干嗎要在宴會上下手呢?這豈不惹人恥笑?我今后還怎么統(tǒng)領天下?因此當項伯向他保證劉邦不會做皇帝,仍然效忠于他,并親自前來澄清誤會時,這很合乎項羽的心思,因此項羽答應了。
但劉邦的手段騙得了項伯和項羽,卻騙不了足智多謀的范增。當項羽擺鴻門宴之前,范增必定勸說過項羽趁機殺了劉邦,項羽應該是被范增說動了心,否則范增后來就不必使眼色、舉玉玦了。(眼色的含義和玉玦的含義只有項羽最清楚)因此劉邦前來赴宴之時項羽是充滿殺機的。但劉邦的表演的確高明,他表現(xiàn)得極為謙卑,對項羽百般奉承,使項羽很快喪失了警惕,以至于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出賣了自己的高級間諜曹無傷。如果項羽沒有主動出賣曹無傷,而使曹無傷在今后的楚漢之爭時能源源不斷地提供情報,那么楚漢之爭的結果完全可能改寫。項羽之所以出賣曹無傷,主要還是因為他自高自大不肯承認自己會上小人的當。
鴻門宴上的座次排列也很有深義: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古人在室內(nèi)很講究座次,奧在四隅中最尊,所以在室內(nèi)以坐西向東的位置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東向西的位置最卑?!抖Y記·曲禮上》:“席南鄉(xiāng)(向)北鄉(xiāng),以西方為上;東鄉(xiāng)西鄉(xiāng)。以南方為上?!表椨鹱宰鴸|向,是其自尊自大的表現(xiàn);范增雖是謀士,卻號稱亞父,因此南向,司馬遷偏偏在這里加上對“亞父”一詞的注解,也有說明他何以南向坐的意思;劉邦北向,說明項羽根本沒把他當成客人平等地對待,其地位還不如項羽手下的謀士;張良的地位更低,當然只能西向,而且要加一“侍”字。值得注意的是兩個人的位置:一個是范增,一個是項伯。范增號稱亞父,論理應居首位,但軍中以項羽為尊,雖不能在項羽之上,但也不該在項伯之下。這個座次不僅表現(xiàn)了項羽不重謀略,而且隱約表露出他的意圖:不打算殺劉邦。因為項伯主張善待劉邦,范增主張殺劉邦,項羽和項伯坐在一起自然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宴會開始后“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項王默然不應”。項羽此時的心情就值得推敲:他若想殺劉邦,就可以馬上動手,但他若下了決心不殺劉邦,那么他也可以暗示范增,用不著范增一而再、再而三使眼色、舉玉玦,而暴露了他們的密謀。
正因為項羽的舉棋不定,范增才敢于自作主張使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計策,意圖造成既成的事實。但項羽的表現(xiàn)仍然是舉棋不定:他若不想殺劉邦,只需找個借口讓項莊歇一歇,就可以了。他若想殺劉邦,只需找個借口讓項伯歇一歇,那么項莊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殺掉劉邦,而且不需要他項羽來承擔責任。但他沒有阻止項伯袒護劉邦的舉動。對于項羽的思想,劉邦和張良都洞若觀火,因此他們都竭力爭取項羽的信任,在危機關頭派出了樊噲,樊噲果然不辱使命,以冒死闖帳、大斗喝酒、生吃豬腿的英雄氣概打動了項羽。項羽不僅沒有治樊噲的罪,反而賜灑、賜豬腿,一再稱他是“壯士”。樊噲再次為劉邦辯解,這已是第三次了(前兩次是項伯和劉邦),謊言說的次數(shù)多了也可以成為真理,況且樊噲硬中有軟,把項羽捧上了天看成了皇帝,這非常符合項羽的心思。項羽聽了樊噲的話后“未有以應,曰‘坐”。既然沒有反駁(對劉邦的解釋,項羽以曹無傷的話來反駁),那么就應該是承認了,至此項羽已徹底消除了殺劉邦的決心。
對于項羽的心思,劉邦是看得很透徹的,他一旦覺察到項羽已經(jīng)消除了對他的敵意,就立即逃走。這也是劉邦在項莊舞劍那么危險的情況下也不逃走的原因(那時項羽對他還心存殺機)?,F(xiàn)在項羽雖不會殺他,但范增還會動手,而此行目的既已達到,他立即逃走。劉邦逃走后,張良承擔了辭謝的重任,張良的確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只說了一句:“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边@句話把責任全推到項羽身上,言外之意是鴻門宴上的使眼色、舉玉玦、項莊舞劍,我們都知道是什么意思。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劉邦不辭而別的原因。項羽此時也覺得自己冤枉了劉邦,心里有點過意不去,于是接受了劉邦的禮物。這意味著他已原諒了劉邦。但范增卻不好騙,他一怒之下不僅擊碎了劉邦送給他的玉斗,還說了一句很不明智的話:“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話明說項莊,實罵項羽,在項羽這樣自高自大的人聽來是很不順耳的,這也為他們今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筆,并最終被劉邦所利用,成功地離間了兩人的關系。
《鴻門宴》一文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含蓄特點,雖沒有一字寫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但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卻能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我們對此不加以細心揣摩,是很難看出來的,我們在欣賞或教學中應當重視這一點。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