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
法國雙孢蘑菇菌種及其栽培技術(shù)傳入中國之時間考
蘆 笛
倫敦大學學院
在前輩學者詳述西方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近代傳入中國過程的基礎(chǔ)上,利用晚清資料將我國對雙孢蘑菇菌種的引入和栽培時間向前推進至1908年7月9日。同時,回顧和分析1908年以前相關(guān)的新聞報道,并略為補充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早期傳播史。
雙孢蘑菇;農(nóng)工商報;法國;食用菌;栽培
西方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我國,這是中外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賈身茂先生對此做過頗為細致的研究,并進而考察了西方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本土化過程,指出“我國是從1925年(民國十四年)開始栽培雙孢蘑菇的,胡昌熾的記述屬首次”[1~4]。事實上,我國開始引種和栽培雙孢蘑菇的時間還可以再提前十余年。本文結(jié)合筆者新發(fā)現(xiàn)的一些資料,予以分析論述。
《農(nóng)工商報》第39期(1908年7月9日)和41期(1908年7月28日)連載了《種法國菌》一文,其中第39期所載文字如下[5]。
法國菌種與英國菌種均馳名地球,不相上下,實業(yè)叢書內(nèi)已發(fā)明之。茲有佛山某君新購得法國菌種一箱回粵,箱內(nèi)容載菌種,約為四磅半,價銀五元二毫云。察其菌,形極之肥、厚、大,非中國菌所能比。併箱內(nèi)夾附法國菌植法一書,頗能提綱挈領(lǐng)。此書系法國文字,茲本報托謝平安先生譯出,以供眾覽。
種植之菌與地上自生之菌,味質(zhì)本同一樣,所植之菌,既同于自生菌,是以人利用而常植之,使之結(jié)實以供人用。使菌生長結(jié)實之法:須取菌蓋下之白色細絲網(wǎng),以為種子,故人稱曰“菌種”;須先曬至極干,及欲使之發(fā)生也,則撒植于濕熱之處。通常之發(fā)生,至善至速者,則在馬糞之上,故人多用馬糞焉。其種初發(fā)生時,見白色浮起,后暫長大如遮,頂白色,底滿細絲網(wǎng),色初白、黃,后暫成錫色。菌遮之柄腳,肉多而色白;看遮底細絲網(wǎng)之色,則能分別食菌與毒菌。在巴黎以及各屬所種之菌,種類甚多。其種類之分,俱在外皮體質(zhì)輕重而異,大略可分為二樣,即純白色者,黃白色者并灰色者。
純白色者,平時為至上至佳之菌,但多因曬洗或裝載不善而壞其色。黃白色者,發(fā)生甚速,其菌為至大至重,比之他色者更堅固;灰色者,其味至濃,多因植在地太久,或吹風之故而變成此色也。
菌種雖甚佳,然因植法之不善,可變壞其種類,并可致成為無用之菌,是故種菌者常植至二、三年后,即該換其種,或購之,或取之在舊糞堆上所生者,或在地上自生者,以為菌種。然自取之種,有不盡善,常要試選至五、六次之多,方能取之成種。至若敝公司現(xiàn)發(fā)售之種,植之可使發(fā)生至美至佳之菌焉。
植菌無論何地,不拘何季,皆能使之發(fā)生,須依照下文所言簡切明白之法而植之。欲得好結(jié)果之菌,第一,須要有至好之菌種,且未經(jīng)潮發(fā)者;第二,要種于合式之肥土上;第三,要溫度和平,不可忽冷忽熱。欲求溫度和平,莫如在巖穴、地窖。惟各處地方寒暑不同,亦有不用巖穴、地窖者。大約種菌四圍之空氣,以攝氏百度表十二度至十五度為至佳;至高不可過至二十二(即華氏七十一)、二十五度(即華氏七十七)之上,至低不可至十度(即華氏四十之下)。除選得合式之種子及地方,外更須要擇配發(fā)生之肥料,以馬糞為好;但飼料頗好供養(yǎng)得足,力壯勞苦之獸糞,不太清稀者,皆可為肥料??傊?,凡熱質(zhì)之糞,無太多草、不太硬實、不太氣臭者,皆合用。然不可相其初出欄之新鮮糞。新鮮糞因其臭熱質(zhì)太大,故當以四、五成凈土,宜以平和其臭熱之性質(zhì),致溫熱發(fā)生之性質(zhì),常存不變?yōu)槎龋纯勺鞫逊?。其堆當作在凈土之上,梳去草芥,使上面鋪勻平坦后,即撒植菌種。
而該報第41期則依照“整凈糞”、“做糞堆”、“探糞熱”、“還原法”、“插種法”、“發(fā)生期”、“摘菌法”、“菌蟲病”和“菌之用”等方面分別予以了扼要的介紹[6],因涉及我國早期對法國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的介譯,故全錄如下,以供方家參考。
整凈糞:若有想照“巴黎”(巴黎者,法國京城也)植菌人,專用凈糞,不用泥土。勻攪糞內(nèi),此凈糞須要小心整備。整備之法:先將欄中之糞移放在潔凈地方,后將糞作一四方堆,高約一邁當(每邁當約合中國尺三尺),作時當除去各雜質(zhì),并如有太干燥者,當使之濕潤。次將糞堆旁地掃除潔凈,取糞篩打幼細,留在地上,使除去太熱之性質(zhì),至上面之糞發(fā)白霜色為度;大概發(fā)白霜色在于篩打后六日或十日不等。迨至發(fā)透,再將糞照前一樣作堆,但要取內(nèi)糞在外,外糞在內(nèi)。以調(diào)勻其性質(zhì),若篩打后數(shù)日尚未見發(fā),要再篩打;有時須篩打至二、三次方發(fā)者。若其糞系滑澤棕色而不致霉爛,又無草雜等物質(zhì),且其氣味近似于菌味而不似新鮮糞之氣息,則可用為植菌之糞矣,故篩打數(shù)日之后須留意測驗之。倘取此法,須糞充足方可。若糞少不及丁方一邁當,則甚難整備得好。因難常存其發(fā)生之性質(zhì)故也。至少須有丁方一邁當之糞堆方可整備,以為植菌之用。及至其糞整備妥當,要速移放在植菌之處。
做糞堆:既經(jīng)純凈之糞,即可以做糞堆之用。糞堆者,即所以插種之地盤也。其作堆欵式,可以任人所便。但照善方植菌者,所作之堆樣,高用法尺五寸或六寸(法國一寸約當中國三寸)其底闊同一樣,若地方窄小,空氣不足或天時太熱,須要減細其堆,因恐逼于熱氣,其糞再發(fā)故也。倘地方寬闊,可用長板架釘于墻上,或如騾負物式,兩邊釘板架,其高闊則按上所言之度。將糞斜實其上,又可用木盤抑或木桶鋸開(西洋載酒之木桶極之堅致,此取其價廉而利用之,不必拘泥),將糞滿實其中,或單取一塊木板,置糞其上,亦得。前法用器裝載者,系為欲移其堆于別處屋室,或山巖內(nèi)用;如不須移動,就在嚴穴窟窿皆可實其內(nèi)。
探糞熱:俟置妥后,不可即播種,須探其糞,尚有發(fā)否。探法以手摸其堆內(nèi),或用寒暑表插在堆內(nèi),以不能上至攝氏表二十度為率。倘糞堆之熱太大,當取棍通透之,以便出其熱氣。俟熱氣在攝氏二十或二十五度之時,即可供插植菌種之用。按插于肥堆內(nèi)之寒暑表須用特別之制,每枝約在三元左右;尋常之制不合用也。
還原法:未種糞堆之前五日或十日,須使其磚種還其原性。其法即將磚塊藏在熱濕之處,或在糞堆窟窿藏之,或掩放在糞堆上,使日蒸之,抑或在別樣之溫熱堆中掩藏之。更或天時晴暖,可埋在園土內(nèi),約法尺寸半或二寸深。此法亦甚好,惟比他法須要埋藏稍久些耳。欲試其磚塊經(jīng)已還其原性,第一,將磚塊擘開少許,以鼻聞其內(nèi),味似菌味否;第二,見其色澤肥潤,似有幼細芽樣否。若二者俱全,即為還原,可以做插種之工夫矣。
插種法:插種之法,將既經(jīng)還原之磚塊分作細塊,每塊之長為法尺一分或分半,厚法尺二厘或三厘(法國一分約當中國三分,一厘約當中國三厘);分定之后,排行插在糞堆之上,約離法尺三寸或四寸許;倘糞堆高有法尺五寸,可分作兩行而植之;兩邊凸中間凹,以一手插種一手撥中間之糞而蓋之;其種當插入四分或五分深,插妥后再用糞輕篩其上;倘天時溫熱,不必再蓋之以草,倘溫熱不足,須加鋪以草而增其熱氣。
發(fā)生期:按前法插妥后八日或十日,其菌即起首發(fā)生,而有松起之象。到此時,須留心察看,若見堆面上無松起處,當以菌種補植之。迨十五日或三個禮拜后,即見有菌芽發(fā)生于堆面上,其時須除去所有阻礙菌之草芥,后用幼細多硝潤澤之沙塵土,用木劃輕輕撒于堆上,至一寸或半寸厚。以劃背輕平上面,若蓋草之糞堆,俟加幼土后當覆蓋之。若見太干須要小心淋灑,不可傷及其芽。平時至好常灑濕堆旁之土,使堆不灑而自常潤澤。
摘菌法:按照天氣,俟加幼土后,三禮拜或四禮拜不等,當有菌,但要小心摘取。用利刀割之,留其腳,又將土掩蓋之。其菌可陸續(xù)發(fā)生,至二、三個月之久。雖多少不等,但有二、三次其芽在土內(nèi),不能續(xù)接其時,當又輕加幼肥料,以助其發(fā)生。至二、三次使其生久耐,可用淡尿水灑之。其水之溫暖,可至二十或三十度為妥,然須要小心灑之,不可傷及其苗芽。一年內(nèi)可在行列中加糞至三、四次,則可陸續(xù)有菌。即用種別物之肥,幼土加之于旁,或在行列中亦可,但須按天之寒暑合否而行??傊醢l(fā)時須留心護其芽苗,所有阻生之草芥當輕除之,并摘取后,當用原土或原草輕覆蓋之。
菌蟲?。悍哺鳂又参锞阌胁∠x害,惟菌亦然。害菌之蟲,多由一樣黑蠅,放其細卵,且多在菌腳四旁。待人摘取后用土掩藏,其卵即生多蟲而傷害其菌。治法:用九成清水、一成濃煙骨水灑之。害菌之病甚多,然至常者則人稱軟病。其病因細蛆咬空菌內(nèi),迨其熟時即發(fā)柔軟。凡見此菌,當即拔除遠棄之。治法:用石灰水,抑別樣殺蛆之水灑之;又或用硫磺法,每一迷當?shù)貎?nèi)(即中國九個方磚之地)用六錢五分或七錢八分燒熏之。此病之原多因整備糞不得法之故也。
菌之用:菌為至善至佳之滋養(yǎng)品。單用菌或同別品共煮之,其味至佳,但菌色黑或不潔白者,當割棄,不可仝煮而食之。
《農(nóng)工商報》是一份廣州地方報紙,創(chuàng)刊于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十一日(1907年6月21日),旬刊,初名《農(nóng)工商旬報》,第24期至54期更名《農(nóng)工商報》,又從第55期起更名《廣東勸業(yè)報》。該報以宣傳實業(yè)和致富之法為主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shù)方面也頗有貢獻[7,8]。根據(jù)上文所載,則知在1908年7月9日之前,廣東佛山就有人在一家法國菌種公司購得菌種一箱,重四磅半(2.04千克),其購買目的無疑是為了栽培。他是否栽培成功尚不得而知,但其開風氣之先,則是毫無疑問的。大概由于旅途遙遠,箱中的菌種已經(jīng)出菇,所以此文的作者能目睹到又肥又厚又大的子實體;除了菌種之外,該公司還附贈了一本介紹該菌種及其栽培技術(shù)的小冊子,由《農(nóng)工商報》托謝平安先生翻譯而成。值得注意的是,譯文中使用了“菌種”、“菌蓋”、“植菌”(即種菌)、“種菌”、“菌遮”(即菌褶)、“食菌”等詞匯,這對于考察我國近代食用菌學,甚至真菌學術(shù)語的演變和規(guī)范過程,無疑是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這種法國菌應當就是雙孢蘑菇,其人工栽培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的法國巴黎一帶,但是較為成熟的技術(shù)則最早見于法國植物學家托納弗(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 1656-1708)撰于1707年3月2日的文章,其中詳細描述了在空地上使用變色后的廄肥鋪設(shè)菌床,再覆土其上,最后用含菌種的馬糞塊接種等步驟[9~11],與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本質(zhì)上并無不同;但是這種食用菌的學名直到1951年才被確定為“”,自此與四孢蘑菇()區(qū)分開來[12]。上文提及栽培蘑菇的地窖,在1906年4月份發(fā)表于《萬國公報》的《種菌之地窖》譯文中也有類似的介紹[13]。
法國巴黎附近有地窖二百五十余處,即古人于此掘採灰石及石膏。今礦產(chǎn)已盡,而遺跡宛然也。近日法人在坑內(nèi)種菌,頗為相宜,業(yè)此者八十家,傭工一千余人,每年售出值美金一兆圓,是亦一種最奇之農(nóng)業(yè)也。
可見法國人以地窖種菌的做法,在當時來看,也是頗為流行的技術(shù)。當然,從經(jīng)濟利益角度說,這還不是國內(nèi)對法國人種菌獲利的最早報道。1900年9月24日發(fā)行的《湖北商務(wù)報》第50冊中就發(fā)表了《法國菌利》一文,注明是譯自《東方商務(wù)報》[14]?!逗鄙虅?wù)報》系旬刊,創(chuàng)刊于1899年4月30日,由張之洞創(chuàng)議、漢口商務(wù)局主辦,內(nèi)容以國內(nèi)外商務(wù)新聞為主[15]。這兩篇譯文的發(fā)表頗有對國人曉之以“利”的意味,無疑在早期推動法國菌種和栽培技術(shù)向我國傳播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距離《種法國菌》發(fā)表約兩年之后,亦即1910年5月9日,《廣東勸業(yè)報》第101期刊發(fā)了《欲買法國菌種者須知》一文[16],屬廣告性質(zhì),但可以認為它是應時而刊,因為少數(shù)先驅(qū)的實踐探索和報刊的前期宣傳必然引起了一部分民眾對種法國菌的興趣,進而由此漸開國人效仿之風氣。
在以后的歲月里,《種法國菌》一文所述栽培技術(shù)并沒有被世人所遺忘。此文的部分內(nèi)容后來又被1918年出版的實業(yè)書籍《生利指南》第四節(jié)之《菌類栽培法》篇所引用。該篇開頭云:“菌為芝之一種。菌類之自生者,常在溫帶中,若加以人事,則不論寒帶、熱帶,皆可種植,且菌經(jīng)人工所種,則無毒而味美。茲述其大概如下”,之后即分“種子”、“菌所”、“肥料”、“菌筐”、“還原法”、“插種法”、“發(fā)生期”、“摘菌法”和“蟲病害”等9小部分加以簡述[17],其中后5個部分完全摘自《種法國菌》。不過,《菌類栽培法》所述菌種不僅有法國產(chǎn),還有英國產(chǎn),其“種子”部分稱:“制造菌種,分為英、法兩派。英國者,名曰‘英國磚’;法國者,名曰‘法國片’”,之后又各附一家法國和英國菌種公司地址。其“菌所”、“肥料”和“菌筐”三部分文字不見于《種法國菌》,或系摘自英國食用菌資料所致(但從方法上來看,與前者的相應論述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由于《生利指南》之《菌類栽培法》篇后面尚有《香菇栽培法》、《松蘑栽培法》、《木耳栽培法》和《銀耳栽培法》4篇食用菌栽培技術(shù)資料,因此《菌類栽培法》所述法國和英國菌種,也應即雙孢蘑菇。
綜上所述,我國開始引進法國雙孢蘑菇菌種并著手栽培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至1908年7月9日,而菌種的購買和栽培者為廣東佛山人;與此同時,法國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傳播,也有賴于廣州報刊《農(nóng)工商報》于此日刊發(fā)的由謝平安先生翻譯的當時法國菌種公司隨菌種附贈的技術(shù)手冊的中譯文。早在1900年9月24日和1906年4月,《湖北商務(wù)報》和《萬國公報》就分別刊發(fā)譯文一篇,介紹法國人栽培食用菌(即雙孢蘑菇)獲得極大經(jīng)濟利益等等,為我國引進法國菌種和栽培技術(shù)起到了鋪路性質(zhì)的輿論導向作用;而1910年5月9日《廣東勸業(yè)報》所刊《欲買法國菌種者須知》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廣州及周邊地區(qū)栽培者已經(jīng)漸多,另一方面也無疑會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到雙孢蘑菇的生產(chǎn)活動中來。
[1] 賈身茂.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一)[J]. 食藥用菌, 2011, 19(5): 51-52.
[2] 賈身茂.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二)[J]. 食藥用菌, 2012, 20(1): 60-63.
[3] 賈身茂.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三)[J]. 食藥用菌, 2012, 20(2): 118-121.
[4] 賈身茂.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shù)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四)[J]. 食藥用菌, 2012, 20(3): 180-183.
[5] 匿名. 種法國菌(未完)[N]. 農(nóng)工商報, 1908-7-9: 20-24.
[6] 匿名. 種法國菌[N]. 農(nóng)工商報, 1908-7-9: 9-13.
[7] 丁守和主編. 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5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724.
[8]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 新聞志[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 22.
[9] 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 Observations sur la naissance et sur la culture des champignons[J]. Mémoires de l’Académie Royaal des Sciences, 1707: 58-66.
[10] R. T. Rolfe and F. W. Rolfe. The Romance of the Fungus World[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74: 200
[11] Jan Dijksterhuis and Robert A. Samson (eds.). Food Mycology: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 Fungi and Food[M].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7: 361.
[12] 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ycol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82-83, 206.
[13] (英)季理斐譯, 范祎述. 種菌之地窖[N]. 萬國公報(第207冊), 1906-4: 76.
[14] 匿名. 法國菌利[N]. 湖北商務(wù)報, 1900-9-24.
[15] 劉望齡. 黑血?金鼓: 辛亥前后湖北報刊史事長編[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 28.
[16] 匿名. 欲買法國菌種者須知[N]. 廣東勸業(yè)報, 1910-5-9.
[17] 中華新教育社編. 生利指南(上冊)[M]. 上海: 中華新教育社, 1918: 52-58.
S646.1
A
2095-0934(2014)02-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