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圣,張 永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7例
張金圣1,張 永2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
目的:觀察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37例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療程12周。結果:臨床治愈17例,顯效13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89%。結論: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
膽汁反流性胃炎;丹梔逍遙散加減;療效觀察
丹梔逍遙散出自于《內科摘要》,是疏肝清肝健脾的代表方,筆者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7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37例均為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門診患者。男17例,女20例;年齡25~62歲,平均38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年。癥狀為胸骨后灼熱疼痛,胃脘痛,泛酸燒心,惡心、嘔吐,煩躁易怒,口苦,大便干燥。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1]。持續(xù)性上腹痛,多與飲食無關,不為抑酸劑緩解,腹脹,惡心或反苦水,口干口苦等。胃鏡檢查示胃液呈黃色、深黃色或黃綠色,或胃竇黏膜表面附有膽汁斑,胃黏膜充血、水腫、變脆或糜爛,幽門口有膽汁反流。有慢性胃炎病史。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2]。①主癥:胃脘脹滿或脹痛,牽及兩肋,吞酸,噯氣,呃逆,舌紅苔黃膩,脈弦;②次癥:情志抑郁,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雜。主癥3項或主證2項加次癥2項,即可確診。
以清肝瀉火,疏肝健脾,理氣止痛,和胃降逆為法。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9g,梔子9g,柴胡15g,當歸15g,茯苓9g,白芍12g,炒白術15g,煨姜6g,薄荷9g,枳殼9g,川牛膝9g,佛手9g,玄參6g,甘草6g。胃脘嘈雜明顯加黃連6g,吳茱萸3g;胃脘脹滿明顯加陳皮9g,蘇葉6g;泛酸明顯加煅瓦楞子6g,烏賊骨6g;神疲乏力加黃芪25g,黨參15g;小便黃加用大腹皮6g,檳榔6g;便秘加玄明粉6g(沖服)。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12周,12周后觀察療效。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治愈:主癥和次癥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正常,膽汁反流消失。顯效:主癥和次癥明顯改善,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明顯減輕,膽汁反流明顯減少。有效:主癥和次癥好轉,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及膽汁反流有所減輕。無效:癥狀和胃鏡復查無變化。
臨床治愈17例,顯效13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89%。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yī)“嘈雜”、“痞滿”、“胃痛”范疇,主要為感受外邪,情志失調,飲食不潔,體虛勞倦所致。以肝郁化火犯胃證型為主。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日久化火,熏蒸膽腑,肝火挾膽汁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則煩躁易怒、惡心、口苦、胸骨后灼熱;肝火下犯大腸,熏灼腸道,津傷液虧,則大便秘結。肝膽疏泄失常,則中焦脾胃之氣運轉不利,氣機郁滯不通,則腹脹、疼痛;治療當清肝瀉火,疏肝健脾,理氣止痛,和胃降逆。丹梔逍遙散加減方中丹皮、梔子清肝瀉火,柴胡疏肝理氣,白芍、當歸養(yǎng)血柔肝養(yǎng)陰,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枳殼、川牛膝調中焦氣機,薄荷、煨姜辛散達郁,甘草柔肝緩急止痛,佛手、玄參能行氣潤腸通便。諸藥配伍,使肝火清、脾氣健、氣滯行、胃氣降而諸癥除。
[1] 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435-436.
[2] 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71.
2014-05-28
R256.337.33
B
1004-2814(2014)10-09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