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穎
摘 要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對完成高考中占分10%的簡答題解答的能力,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能力點。本文著眼能力提升,著力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了較為有益的闡釋,可以給教學中能力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guān)鍵詞 簡答能力;化學教學;能力配養(yǎng);實例
能力,是作為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條件。能力培養(yǎng)是化學教學中重要工作和環(huán)節(jié),化學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這涉及教學中“授魚”還是“授漁”的問題。本文僅取一個化學簡答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切入闡述。
簡答題,是近年化學高考中不斷出現(xiàn)的一種題型。它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準確性,思維的完整性,推理的嚴密性和表述的條理性。近幾年化學高考題中,簡答題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總分值中已有相當?shù)姆萘?。該類題看起來似乎不難,但要準確回答卻殊為不易,不少學生感到有力無處使,失分較多。
仔細分析,學生在該類試題中常見錯誤,既有對基礎(chǔ)知識不牢固,對有關(guān)概念、基本理論理解不透徹的原因;也有思維混亂,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問題;還有表達不規(guī)范,不能用準確的化學用語回答問題的原因。如何才能準確、完整、簡練、嚴謹?shù)亟獯鸫祟愵}呢?頗費思量。
實踐告訴我們:首先應(yīng)加強基礎(chǔ)知識教學外,其次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抓住答題的關(guān)鍵和要點、使用準確化學用語表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此類題解法的指導。
下面,筆者就以近年高題為例,分析這類題的解答方法和技巧,總結(jié)出一些解答該類試題的規(guī)律。
例1:甲、乙兩瓶氨水的濃度分別為1摩/升和0.1摩/升,則甲、乙兩瓶氨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說明理由。
試題答案為:在同一溫度下,對于同種弱電解質(zhì),濃度越小,電離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濃度是乙瓶氨水濃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電離度比乙瓶氨水的電離度小,所以,甲、乙兩瓶氨水中[OH-]之比應(yīng)小于10。
思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電解質(zhì)濃度對電離度的影響。考生常常把濃度對電離度的影響和對電離平衡常數(shù)的影響相混淆,造成錯解。有些考生雖對“同一弱電解質(zhì),濃度越小,電離度越大”這個大前提清楚,但要應(yīng)用這一大前提分析具體問題時,卻顯得思維混亂、表達的邏輯關(guān)系不清。其實,“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們思維中常見到的形式邏輯推理方法——“三段論”。除此而外,還有因果、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等思維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簡答題中均有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加強學生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的訓練。
例2:當化學反應(yīng)PCl5(氣)?葑PCl3(氣)+Cl2(氣)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向其中加入一種37Cl含量較多的氯氣,平衡發(fā)生移動,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狀態(tài)時是否會增加?請說明理由。
試題答案為:加入37Cl含量較多的氯氣后,平衡向左移動,使PCl5的分解反應(yīng)也在進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會增大。
思路分析:本題是用同位素示蹤法考查學生關(guān)于可逆反應(yīng)中的化學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這一基本概念?!皠討B(tài)平衡”是化學平衡的三個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學教學反復(fù)強調(diào)的重點。題目沒有直接問PCl5,而是問PCl3的變化情況;不是問建立平衡后而是問建立平衡前;不僅要回答是否會增加,而且要求說明理由。這樣,試題就把基礎(chǔ)知識作了兩次轉(zhuǎn)換,答題難度略有加大。因此,在教學中應(yīng)加強學生思維靈活性、變通性的訓練,提升解答的能力。
例3:在25℃時,若10個體積的某強酸溶液與1體積的某強堿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則混和之前該強酸與強堿的pH值之間應(yīng)滿足的關(guān)系是。
試題答案為:pH酸+pH堿=15
思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溶液酸堿性和pH值之間關(guān)系等知識的認識和理解。25℃時,10體積的某強酸溶液與1體積的某強堿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說明反應(yīng)中強酸的H+離子和強堿中OH-離子物質(zhì)的量相等。令強酸中H+離子物質(zhì)的量為0.1摩,1體積為1升,則強酸中[H+]=0.1摩/升,pH酸=1,強堿中[OH-]=1摩/升,強堿中[H+]=10-14摩/升,pH堿=14,因此,pH酸+pH堿=15。
解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要把一般關(guān)系轉(zhuǎn)化成具體數(shù)值,再把由具體數(shù)值推出的特殊關(guān)系推及到一般。答題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兩個推理過程,因而增加了答題難度。類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現(xiàn)在多套高考試題中。
例4:80℃時,純水的pH值小于7,為什么?
試題答案為:水的電離是一個吸熱反應(yīng)。室溫時,純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溫度升高到80℃時,水的電離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思路分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易混淆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生往往錯誤認為在任何溫度下純水的pH值都是7.80℃時,純水的pH值雖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這是不以溫度升降而改變的。因為水的電離是吸熱反應(yīng),隨著溫度升高,水的電離度增大,80℃時,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純水的pH值小于7。答題時,不僅要求學生回答“是什么”的問題,更要著重要求回答“為什么”的問題,不少學生僅僅回答“因為[H+]>10-7”,這只是pH<7的同義反復(fù),由于沒有回答出“為什么”而被扣分。答錯原因不是他們不知道“電離是吸熱反應(yīng)”,而是答題時沒有抓住要點。至于答題中出現(xiàn)的[H+]>[OH-]、[H+][OH-]<10-14等錯誤,則屬于基礎(chǔ)知識的缺陷。
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既要“授以魚”,更要“授以漁”,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用語準確、簡明扼要說明問題的能力,是化學教學中應(yīng)重視和強化的問題。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就一定會收獲學生的能力的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