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構建“本土化”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第五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4-04-16 13:34:05
      江漢論壇 2014年11期
      關鍵詞:文化史本土化研究

      雷 平

      2013年8月24—26日,“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第五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北襄陽召開。本次研討會以“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首都師范大學協(xié)辦。會議共收到76篇論文,來自中、日、意等國的近百位學者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共同探討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多個方面,對20多年來新興的社會文化史進行總結、反省與展望。會議論文涵蓋了社會文化史理論與方法、新概念與學科建設以及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多個專門研究領域,中外學者就社會文化史的本土化理論建設、學科定位以及新的學術增長點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交鋒。

      一、建構社會文化史本土化理論及尋求學科定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界興起了對社會文化史的理論探討和現(xiàn)實性研究,形成一股史學新思潮。但在社會文化史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至今仍存在重大分岐,本次會議對社會文化史的本土化理論建設和學科定位進行了新的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志琴研究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社會文化史的理論建設與實踐研究,是國內社會文化史研究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她在《從本土資源建樹社會文化史理論》中指出,西方新社會史、大文化史等理論和方法的引進,對正在發(fā)展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但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形成的學術話語,未必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社會文化史既以生活為本,理應責無旁貸地從社會生活建構中國文化觀念的系統(tǒng),建立自己的學科理論,而這一研究成果必將推動社會文化史走向人文社科前沿。中國社會文化史學者應該注重從日常生活中提升中國理念,從“禮俗”觀、“道器”觀等形成于中國社會土壤的概念入手構筑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史理論體系。

      學界關于社會文化史的學科定位問題一直未能達成共識。湖北大學郭瑩教授在《社會文化史的學科定位》中提出可以從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破解這一理論瓶頸,即從歷史的途徑、經驗的途徑和分析的途徑進行理論分析。所謂“歷史的途徑”,即從史學發(fā)展的角度看,社會文化史倡導“自下而上看歷史”,是對主張“眼光向下”的“新史學”的修正與發(fā)展,同時也建立在對“泛科學主義”的反思基礎上;所謂“經驗的途徑”,是從社會文化史本土化的角度審視,國內的社會文化史學者一直致力于溝通社會史研究與文化史研究,并在實踐性探索研究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績,這也提出了“中國需要怎樣的社會文化史”這一現(xiàn)實問題;所謂“分析的途徑”,是指將社會文化史納入到與相鄰學術領域,如社會史、文化史、歷史人類學、后現(xiàn)代史學的比較中審視,以此來尋找社會文化史自身的學科定位。郭瑩教授認為社會文化史的學科定位是:20世紀西方“新史學”——社會史發(fā)展的新階段;是以大眾文化為內涵的新文化史;是與歷史人類學緊密結合的后現(xiàn)代史學。她還指出,中國的社會文化史應該走自己的路,這實際上也呼應了劉志琴所提出的“撰寫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文化史”的主張。

      新概念的提出是社會文化史發(fā)展的重要表征,也是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首都師范大學梁景和教授的《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概念》提出,“生活質量”研究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視閾和新亮點,并闡釋了生活質量研究的理論意義、學術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探討了生活質量研究的方法和現(xiàn)實可行性。梁景和教授認為,研究生活質量是當今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視閾。因為探索生活質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概念或界定,對于了解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對生活質量理解和判斷的合理性、差異性與謬誤性,以及提出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

      從社會文化史概念提出到研究實踐的展開,迄今已有20多年的發(fā)展史,反省和回顧這一學術發(fā)展歷程,把握學科發(fā)展脈絡,診斷癥結與瓶頸,對于社會文化史學科的深入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李長莉研究員和左玉河研究員分別對20多年來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展望。李長莉的《中國社會文化史:25年回顧與展望》將社會文化史分為三個階段,即“興起奠基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在這一時期正式出現(xiàn)了“社會文化史”的概念,并形成了基本理論與方法,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學科色彩的基礎性研究論著;“發(fā)展興起期” (21世紀最初十年),這一時期自覺運用社會文化史交叉視角進行研究的專題論著增多,并出現(xiàn)了學科特色的熱點領域和新概念群,同時積極開展同西方社會文化史的交流;“深化擴散期” (2009年以來),主要表現(xiàn)是熱點研究領域成果出現(xiàn)系列化、規(guī)?;c國際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具有學科特點的熱點研究論題推動一些新研究路向的發(fā)展,學科影響呈彌散性擴展。同時,李長莉也指出社會文化史面臨一些問題與瓶頸,如“非學科”的爭議、“碎片化”、“描述性”與“無意義”的質疑。但她認為不必偏執(zhí)于學科名目之有無,更應該注重視角與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要警惕“碎片化”。左玉河的《突出成績與發(fā)展瓶頸:20年來的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則認為20年來的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一方面是成績突出,如在市民社會與公共空間、文化心態(tài)史、民眾社會觀念史以及新詞語研究方面出現(xiàn)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著瓶頸,主要是資料分散、學科理論與方法不夠成熟以及缺乏深入專精的高水平著作。他呼吁應該盡快摸索出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獨特的理論與方法,也期待盡早出現(xiàn)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典范之作。

      社會文化史的理論建設是關系學科發(fā)展的重大問題,理論的不成熟造成眾說紛紜和理解上的歧異。如,山西大學張俊峰副教授《社會史與新文化史關系芻議》認為大陸學者在稱謂上有“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新史學”的區(qū)別,這導致了新文化史的兩種不同路向:一是以中國社科院劉志琴、李長莉等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史研究,一是以中國人民大學楊念群、黃興濤等為代表的“新史學”、“新社會史”研究。復旦大學劉平教授則對此觀點予以反駁,認為這一劃分法是對發(fā)端于西方的“新文化史”概念的誤讀。這一學術交鋒實際上是由于認識角度與學術背景差異造成的。究竟是“社會文化史”,還是“新文化史”?其相互關系如何?“名”與“實”如何契合?這些問題都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思考和回應,也表明了探索社會文化史理論建設和學科定位問題的必要性。

      二、解析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觀念變遷、城鄉(xiāng)變遷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是本次會議的重要主題。所謂近代轉型,是從農業(yè)的、鄉(xiāng)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tǒng)型社會向工業(yè)的、城鎮(zhèn)的、開放的現(xiàn)代型社會轉型。這一轉型促使思想界、社會大眾的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變遷。本次研討會有多篇論文從不同角度解析了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觀念變遷、城鄉(xiāng)變遷。

      關于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的起始時間,海內外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開始于晚清時期,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晚明社會發(fā)生的轉變已經開啟了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的進程。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歷史學教授史華羅提交的論文《文人新解——晚期中華帝國的社會變化》顯然主張第二種觀點。他重點探討文人士大夫對明末清初社會變革的反應和態(tài)度。文章指出,城市化、白銀流入、商品交流以及人員流動的加速,向新儒家的規(guī)則和正統(tǒng)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哲學 (陽明學派)、文學 (公安派和自傳體著作的繁榮)、世界觀和人生觀 (“情教”即對情的崇拜,新自我觀)以及政治學 (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諸領域都出現(xiàn)了新的動向。史華羅教授重點分析了兩組例證,其一是馮夢龍 (1574—1646)編輯的通俗民歌戲曲集如《山歌》中所采用的“新情感語言”,歌曲主要涉及百姓生活,如女性 (娼妓居多)、船夫、農民、獵人、漁民和劃手等,其語言往往是庸俗的,充滿粗俗用語或隱諱的雙重含義,并包含較多性欲以及色情的影射,其精神是遠離正統(tǒng)的道德。它不僅表達了一種新的愛情話語和概念,也表明“日常生活可能遠離正統(tǒng)”。其二是明清文學作品中對“愚蠢”和“瘋狂”行為的褒揚 (如《紅樓夢》對寶玉的描寫),體現(xiàn)一種總體趨勢即從使用固定的貶義表達到以新自我評價為標志的新感性:瘋狂與愚蠢成為一種審美區(qū)別的符號,顯示出士林對正統(tǒng)道德體系的不滿,以及他們試圖超越既定的慣例和新儒家的正統(tǒng)觀念去尋找新的個性元素,通過將瘋狂愚蠢與智慧相提并論,去尋找新價值、新美學。

      北京師范大學朱漢國教授《離婚訴訟法與民國婚姻觀念的演進》通過解讀民國年間的離婚訴訟案,指出自主婚姻已從觀念、文本走進了人們的日常婚姻生活。各地離婚訴訟案的紛起,反映了民眾婚姻自由觀念的濫觴。其間,女性訴訟案頻出、離婚訴訟、反虐待訴訟深刻反映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觀念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但訴訟案件的判決結果則無奈地告訴人們:新的婚姻觀念與現(xiàn)實生活仍有落差。河北大學肖紅松教授和陳娜娜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交際舞的散播與社會風尚嬗變》通過解讀“交際舞”這一來自西方的外來事物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北平遭遇的阻力以及引發(fā)的社會輿論和風尚轉變,探討了“西方文化習俗”遭遇“中國地方社會”時引發(fā)的觀念沖突與變遷。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嬗變,學者們也給予較多的關注。南京郵電大學李沛霖和暨南大學李淑蘋分別以南京和廣州為對象考察了民國時期政府當局在城市管理與制度建設方面的作為。李沛霖的《1927—1937年“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辨析》對當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進行了辨析,指出當局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法規(guī)建設、登記檢驗、價目制定、運營車輛等系統(tǒng)化管理,實現(xiàn)了公共交通管理的“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由此形成了較為先進的交通管理模式。李淑蘋的《民國時期城市住宅改良的嘗試——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模范住宅區(qū)為例》考察了廣州市政府的模范住宅區(qū)計劃,認為這一舉措改善了廣州城市居住條件,改變了廣州城市布局與市容市貌。日本早稻田大學熊遠報教授的《八大胡同與北京城的空間結構——以清代民國時期的北京妓院為中心》探究了清代民國時期八大胡同與北京城的空間結構。湖北大學盧文蕓副教授的《太虛的佛教革新與武漢社會》從城市史與文化史結合的角度探討了太虛的佛教改革與武漢社會的關系及其在武漢獲得支持的社會文化原因。

      南開大學王先明教授的《革命與建設的變奏——鄉(xiāng)建思想的歷史轉折與時代訴求》探討了鄉(xiāng)村建設的歷史轉折與時代訴求,指出鄉(xiāng)村建設思想的主導方向在于整體的社會建設,是建立在對近代尤其是民國以來現(xiàn)代建設路徑選擇教訓總結基礎上的。湖北大學雷平副教授的《焦慮與彷徨:鄉(xiāng)村士子朱峙三在晚清民初的求職心路》以《朱峙三日記》為線索,考察了鄉(xiāng)村士子朱峙三在晚清民初的求職心路,關注的是近代轉型中鄉(xiāng)村下層士子的社會角色調整與身份適應問題。郭瑩、周積明教授所撰《鄂東南農村宗族復興與鄉(xiāng)土秩序調研報告》,采用田野考察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當代鄂東南農村宗族復興與鄉(xiāng)土秩序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這一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示范意義也非常顯著。

      城鄉(xiāng)社會關系是城市與鄉(xiāng)村研究的重要方面。天津社科院任吉東在《近代城市與“環(huán)城圈”村鎮(zhèn)——以天津為例》中分析了近代城市與“環(huán)城圈”村鎮(zhèn)的關系,通過考察天津城市發(fā)展對周邊村鎮(zhèn)的農業(yè)商品化以及村鎮(zhèn)工商副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揭示了大城市與周邊地區(qū)之間特有的互動以及某種程度上的“虹吸效應”,并與江南城鄉(xiāng)關系做了初步對比。

      三、重視事件“路徑”與制度過程研究

      事件史是傳統(tǒng)史學研究中比較成熟、積累豐富的領域,近年來在社會文化史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影響下,事件史研究把事件作為透視社會結構的研究路徑和視角,有研究者稱之為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轉向。①這一轉向使事件史研究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

      湖北大學周積明教授在《光緒三十四年漢口攤販騷亂事件述評》中探討了光緒三十四年 (1908)的漢口攤販騷亂事件,在對事件原委進行詳細考辨的基礎上,尤其關注社會輿論對于該事件的評述。文章指出:報刊關于這一事件的報道,既有其客觀真實的一面,也必然會有“虛構的真實”。只有深入到“虛構的真實”層次,關于事件的解讀才可能真正的進入社會文化史的層面。作者對史料本身的敘述立場有自覺警醒,認為“無法聽到下層攤民的聲音”是一大缺憾,這其實也是所有下層民眾研究中面臨的共同問題。

      首都師范大學秦方的《受傷的身體、復雜的現(xiàn)代性——以1906年呂美蓀電車事故為個案的分析》探討了1906年天津公立女學堂教習呂美蓀電車事故,以這一事件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晚清現(xiàn)代性在中國/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兩大歷史脈絡纏繞盤旋中所展示出來的復雜面相。在這一事件中,現(xiàn)代性首先表現(xiàn)為天津當?shù)厥咳藢σ噪娷嚍橄笳鞯奈鞣街趁裥蜗蟮碾[晦抗拒與挑戰(zhàn);其次,現(xiàn)代性展示出近代女性以女學為契機進行身份建構所遭遇的矛盾和機遇。但是,在當事人后來的回憶錄中,卻既沒有對電車的控訴,也沒有宣揚女性文學,本應該是“最新的人”卻將之歸結為個人的歷劫命運,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性的特征。秦方的研究揭示了晚清中國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性的張力。

      中山大學胡雪蓮的《從反對納妾到反對虐妾——民國廣州王文舒殺妾分尸案的新聞表達》對民國廣州王文舒殺妾分尸案的新聞表達進行了探討,充分揭示了法律既未禁止納妾而又消除妻妾身份差序導致的嚴重后果,通過分析事件報道者矛盾的情感傾向論證了一般民眾在不受政治權威干預的條件下,并無廢除妻妾制、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愿望。這一結論提醒研究者對于話語背后的文化信息應給予充分的重視。華中師范大學付海晏教授的《晚清貽谷墾務案研究》旨在通過梳理晚清貽谷墾務案案件的復雜歷史,探討背后的社會反應,由此重建辛亥革命前后晚清社會的復雜面相。蘇州大學朱從兵教授在《晚清鐵路產權爭議中的社會、企業(yè)與政府——以株昭鐵路的籌建和建設為例》中,探討了作為社會力量的鄉(xiāng)紳、作為企業(yè)代表的盛宣懷與作為政府主管機關的郵傳部三者之間的互動,展示了近代社會力量成長并參與社會事務的一面。北京師范大學李葳《1950年代北京地區(qū)單位的勞動競賽》關注1950年代北京地區(qū)單位開展的勞動競賽,提出了“勞動競賽——典型推廣——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模型,將事件史研究置于廣闊的政治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湖北大學劉彥波副教授的《晚清州縣官對教案的處理及其矛盾心理——以兩湖地區(qū)為例》對晚清湖北州縣處理教案的策略及矛盾心態(tài)進行了類型分析,從具體行為的研究轉向心態(tài)的考察,顯示了事件史研究向事件路徑研究轉向的廣闊空間。

      新的制度史也非常注重制度的形成過程與各方力量的互動。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野使制度史研究“活”起來,極大地開闊了研究視野、拓展了研究內涵。華中師范大學魏文享教授在《國家稅政的民間參與——1936年所得稅開征前后的民意表達》中考察了1936年所得稅開征前后的民意表達。在政府頒發(fā)所得稅暫行條例草案及修正條例之后,商人、自由職業(yè)者等在職業(yè)團體的統(tǒng)籌下,對所得稅的條款進行研習,同時還通過報刊輿論、上書請愿、團體呼吁等方式表達意愿,希望對修訂稅法施加影響。各職業(yè)團體的稅政表達體現(xiàn)了民間稅收意識的增強,但并未被納入決策程序之中。政府與民間就所得稅展開的種種交涉與互動,展示了制度的社會機制與決策過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張利民研究員的《近代中國城市稅收的初立:兼論國家權力的下移》試圖通過城市稅收的初立探討近代國家權力下移這一重要主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唐仕春在《司法獨立與設官分職:北洋時期基層司法與行政的分離》中探討了北洋時期基層司法與行政的分離問題,從社會史的角度探討了法律文化、司法制度在北洋時期的變遷。日本大學小浜正子教授一直關注中國的計劃生育制度。在本次會議提交的論文《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的普及——圍繞生殖的技術與權力》中,小浜正子教授以遼寧大連地區(qū)的Q村為例,通過對Q村婦女采訪的分析,探討1970年代中國農村是如何普及計劃生育的。她認為,農村婦女和其家庭既是政策實施的對象,也是生育行為的主體,她們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選擇生還是不生,應該予以關注,出生率的減少也可以說是農村婦女主體性決斷的結果。

      四、聚焦婚姻、家庭與女性史書寫

      近代中國社會的制度轉型與觀念變遷對國人的婚姻、家庭所造成巨大的沖擊,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家庭結構所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遷,仍然為不少學者關注。河南大學付燕鴻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貧民婚嫁狀況初探》探討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貧民婚嫁狀況,指出隨著近代天津城市社會的變遷,人們的婚嫁行為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婚嫁年齡增大;傳統(tǒng)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一而終”的觀念受到挑戰(zhàn);離婚案不斷上升,在離婚主動權上由傳統(tǒng)的男子“單意離婚”向男女平等的“離婚自由”過渡;“共妻”、“租妻為娼”、“逼妻為娼”等失范性現(xiàn)象嚴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動蕩、女性地位的提升、人們觀念的影響以及法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湖北大學何曉明教授與姚珺的《20世紀20年代上海女性的婚戀觀——以1920—1929年〈申報〉為中心》探討了1920年代上海女性的婚戀觀,指出婦女在擇偶觀念、婚姻形式上均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南開大學李金錚教授《從冀中定縣看近代華北平原鄉(xiāng)村的家庭規(guī)模及其成因》認為:近代仍然有少數(shù)“大家庭”在延續(xù),但是5口左右的小家庭居于絕對的優(yōu)勢。北方農村的家庭人口規(guī)模比南方略大;家庭類型也呈簡化之勢,多是三代以下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并以核心家庭為最多。這一現(xiàn)象是傳統(tǒng)與近代因素合力造成的,近代農村經濟困境和城鎮(zhèn)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吸引農民離村入城,也促使了大家庭的解體與小家庭的增加。

      女性問題也是本次會議中受到關注較多的話題。聊城大學羅衍軍和復旦大學劉平教授的《拯救與抵制——1930年代的杭州廢娼與社會反應》聚焦1930年代的杭州廢娼與社會反應,指出婦女協(xié)會、商人團體、妓院業(yè)主、警察等相關各方,反應不一,社會輿論在相當程度上對娼妓多有歧視,而娼妓自身的意識卻往往隱而不彰。通過這一分析,文章揭示了娼妓治理的困境所在。蘇州大學朱小田教授《論江南鄉(xiāng)村女巫的近代境遇》指出,江南鄉(xiāng)村女巫在近代時常引起知識階層的評騭而多被否定,不斷遭到政權的取締又總是屢禁不止;但與此同時,普通民眾尤其江南村婦狂熱地崇奉女巫,女巫又由此獲得了不同于在權力—知識階層那里的境遇。這種差別源于傳統(tǒng)小世界與文明大世界的邏輯各異,只有厘清兩個世界之間的邏輯差異,近代女巫的凌亂境遇才會顯示出清晰的軌跡,進而女巫—村婦的“怪異性”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上海師范大學邵雍教授與上海大學劉長林教授則探討了女性死亡這一沉重的話題,邵雍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女性自殺問題初探》著重探討民國女性自殺問題,劉長林的《中國近代女子殉夫現(xiàn)象探析》注目于近代女子殉夫現(xiàn)象。

      學者們還討論了女性史書寫的有關問題。首都師范大學余華林在《聲音與文本:民國北平婦女的離婚理由與自我形象的塑造 (1930—1940S)》中分析民國北平婦女的離婚自述,指出這些主動提出離婚要求的婦女在陳述中,一面將自己塑造為在家庭中受到虐待、受供養(yǎng)的弱者形象和恪守傳統(tǒng)道德的守舊者形象,另一面又打著“女權”、“人權”的旗號,以現(xiàn)代法律武器尋求擺脫舊有婚姻,從而實現(xiàn)自我形象的雙重構造。安徽大學王天根教授《社會文化史框架下近世女性研究及其書寫之省思》則對近世女性研究與書寫提出反?。航牢幕D型語境中的女性研究涉及女性才貌及其社會資本的文化分析;還涉及詩文互證、性別話語分析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解讀。女性史學研究的書寫有相當?shù)碾y度,既關聯(lián)著書寫者的思想,也涉及論證的材料,唯有處理好研究者主體性與研究對象客觀性的關系,女性史書寫才能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前進。

      五、關注日常生活的多層面

      民間日常生活的研究,一直受到社會史學界的重視,本次研討會依然是關注點之一。

      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館長周天游教授在《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社會生活》中指出,過去的研究過于注重文本研究,不重視壁畫資料的解讀,在歷代壁畫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史料,比如秦漢之際出現(xiàn)于壁畫中的飛馬形象、魚人形象屬于外來西方文化的體現(xiàn),反映出古人的遷徙遠遠超出現(xiàn)代人的想象。古代壁畫中有不少生活器物的圖案,是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物質生活的反映。他的研究從圖像解讀古代社會生活,啟示研究者在史料的發(fā)掘上應重視各種圖像資料的運用。

      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與娛樂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之一。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盧忠民《身份與花費:從一本 〈薪金賬〉看近代旅京冀州五金商人的日常生活花費》對近代旅京冀州五金商人的交際、穿戴、捎家養(yǎng)家進行了細致探討,豐富了對這一社會群體的歷史認知。復旦大學姜進教授的《為中華塑造愛:女子越劇與 〈紅樓夢〉之再造》指出,女子越劇在《紅樓夢》成為大眾讀物、紅樓故事進入通俗演藝領域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湖北大學鄭維維《“燈前幻影認成真,熱了當場看戲人”——民國時期漢口漢劇觀眾研究》對近代漢口漢劇觀眾的構成、平民化的觀戲消費、觀戲生活樣態(tài)進行了細致描繪,為研究近代漢口城市社會大眾娛樂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南昌大學謝薇的《清末上海日系娛樂業(yè)研究——以報紙中日本娛樂業(yè)廣告為中心》探討了清末上海日系娛樂業(yè)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變化:甲午戰(zhàn)前,由于上海民眾的娛樂交往模式比較單一,日系娛樂業(yè)也主要以戲班、茶館等傳統(tǒng)娛樂項目為主;戰(zhàn)后則呈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出現(xiàn)文明戲、馬戲、電影院、酒吧、歌舞廳等現(xiàn)代娛樂項目。日系娛樂傳入上海后經歷了從不被認同到逐漸成為時尚的過程。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張忠在《戲院還是戲園——民國北京傳統(tǒng)公共娛樂空間的更新》以設問的方式切入民國時期北京公共娛樂空間的更新問題,指出民國時期北京以戲園、戲院為代表的傳統(tǒng)娛樂空間在更新過程中表現(xiàn)出與時代、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不符合的特點。

      革命根據地的社會生活與習俗研究是近年的熱點之一。山西大學韓曉莉的《革命與節(jié)日——抗戰(zhàn)時期山西革命根據地的節(jié)日文化生活》揭示了節(jié)日娛樂與社會動員的關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把增強的《厲行節(jié)約:抗戰(zhàn)時期中共對浪費習俗之改造——以1940年代初期的華北抗日根據地為考察中心》為認識早期中共地方政權對民眾社會生活的參與和引導提供了有益的參照。

      疾病與醫(yī)療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本次研討會中有3篇論文討論這一主題。天津社會科學院丁芮《京師內、外城官醫(yī)院——從醫(yī)療慈善角度的探討》從以往被忽視的官方醫(yī)療慈善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官醫(yī)院設立對民眾產生的影響。河北大學范鐵權教授的《近代醫(yī)療衛(wèi)生社團與中國公共衛(wèi)生觀念變遷》探討了近代醫(yī)療衛(wèi)生社團與中國近代衛(wèi)生觀念變遷。貴州師范大學歐陽恩良教授的《民國時期的貴州民俗醫(yī)療》將民俗研究與醫(yī)療社會史相結合,對近代貴州社會的民俗醫(yī)療觀念、醫(yī)療方式、民俗醫(yī)生、民間藥市進行了探討,認為近代偏遠的鄉(xiāng)村社會依然遠離近代醫(yī)療,民眾治病也依然主要依賴較為熟悉和易得的民俗醫(yī)療。

      六、探討近代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

      社會群體研究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本次研討會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涉及這一主題。

      日本愛知大學武井義和教授所撰《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期在上海朝鮮人團體的考察》探討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期在上海的朝鮮人團體,對他們的組織、活動、職業(yè)分布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王健研究員對近代上海猶太人社會的居住、婚姻與喪亡進行了探討。

      在地方紳士群體的研究上,湖北大學劉元和李曉溪分別以碑刻資料為基礎,對鄉(xiāng)紳群體參與廟產糾紛、宗教事務的行為進行考察,展示了清代士紳參與基層社會事務的積極面;而河北省委黨校劉建軍則分析了直隸新士紳在民初改元后遭遇強勢行政權力時出現(xiàn)的裂變,揭示了紳士群體在社會轉型中的消極面。湖北大學李靈玢《羊樓洞雷氏家族與羊樓洞茶葉社會》從地方社會的文化脈絡中解析了羊樓洞茶商雷氏家族的地位與影響。

      在知識分子的研究方面,浙江大學張立程考察了黃炎培的學人交往網絡,中國社科院李君分析了鄭孝胥在上海的遺老生活及其社會交往,兩人的研究以小見大,旨在通過個體人際關系網絡的考察來更好地認識知識分子在近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河北社會科學院張瑞靜在社會轉型的視野下考察知識分子群體初步形成的歷程。

      在社會組織研究方面,日本愛知大學馬場毅教授的《辛亥革命與東亞同文會》探討了東亞同文會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日本中央大學土田哲夫教授所撰《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民間團體和國際關系──世界和平聯(lián)合中國分會的事例研究》考察了世界和平聯(lián)合中國分會的成立過程及活動情況,以此為例來說明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民間團體與國家的動態(tài)性關系。河北大學楊學新教授與史佳《論保定商會的職能與性質》論述了1907年成立的保定商會的職能與性質,認為保定商會起到了穩(wěn)定金融市場、繁榮地方經濟、維護市場秩序以及資助貧困人群等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清末保定社會的發(fā)展。

      七、結語

      值得提出的是,本屆研討會多有佳作,不少與會學者表示本屆會議的論文整體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但是會議中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一是致力于學科理論探討與體系建設的文章較少,特別是青年一代學者中從事理論研究者鳳毛麟角,這種狀況如不能得到改進,必將制約社會文化史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研究梯隊的形成。二是在對社會文化史的核心概念理解上仍然存在分歧,學者之間在如何定位社會文化史的屬性、如何區(qū)分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學、新史學上意見紛呈,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三是學界近年反復提出的社會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在本次研討會上也引起討論。有學者提出要警惕“碎片化”現(xiàn)象,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則認為,“碎片化”現(xiàn)象并不可怕,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社會史研究走向深化與繁榮的反映。四是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在研究領域與方法上推陳出新,仍然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國家—社會”理論在20年前是非常前沿的解釋模型,但是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如何尋找突破?又該如何構建新的理論模型?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有學者指出,未來的近代社會史研究既要在不違背政治底線的前提下突破僵化的意識形態(tài)框架,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又要打破簡單的“洋為中用”思維,學會在繼承和比較中發(fā)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我們相信,順著這一思路,堅持批判、反省的學風和活躍的思辨,注重不同方法、視野之間的相互交叉與吸收,社會文化史在未來必將能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不斷向前推進。

      (注:本文蒙郭瑩教授悉心指導,謹此致謝!)

      注釋:

      ① 李里峰:《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歷史》,《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歡
      文化史本土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凸顯價值:文化史教學的應然追求
      論電視節(jié)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困惑·解疑·感悟——評《嘀哩嘀哩》兼及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實踐
      合作市| 东城区| 合山市| 白朗县| 靖宇县| 明星| 淄博市| 铜陵市| 阳谷县| 凤台县| 纳雍县| 武冈市| 敖汉旗| 久治县| 阿荣旗| 台江县| 虞城县| 酒泉市| 兰溪市| 龙里县| 洮南市| 日土县| 武邑县| 邢台县| 湖南省| 墨竹工卡县| 泸水县| 延寿县| 聊城市| 鸡东县| 五指山市| 赞皇县| 建阳市| 嘉祥县| 资溪县| 湖南省| 齐河县| 尤溪县| 鄄城县| 潍坊市|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