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涵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密取封緘物行為的定性研究
——以李俊東案和李江案為線索的分析
劉博涵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封緘物是加以特殊包裝或裝入容器,被上鎖或者封固的,具有防盜作用的財物整體。 “占有”是區(qū)分侵占罪與盜竊罪的形式標準, 《刑法》應有限承認觀念占有,從而確認委托人對受托人控制下的封緘物之內(nèi)容物的占有。 “管理”是區(qū)分侵占罪與盜竊罪的實質(zhì)標準,侵害有管理權(quán)限的財物成立侵占罪,反之則成立盜竊罪。管理權(quán)限的有無以是否承擔占有財物毀損風險的標準進行判斷。
封緘物;侵占罪;盜竊罪;保管;占有;管理
受托人秘密取得封緘物內(nèi)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應定侵占罪還是盜竊罪?諸多學者都緊緊圍繞著“占有”這一要素試圖提出一個區(qū)分標準,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面對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案件,理論上的區(qū)分標準常常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甚至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本文以李俊東案和李江案①為線索,嘗試對密取封緘物行為定性問題展開論述,以期對司法實踐中處理這類案件有所裨益。
被告人李俊東受聘于上海云瑞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擔任車牌號為滬AP2843的集裝箱貨車司機。2007年7月14日,在運輸途中李俊東伙同“小徐”等人密取集裝箱內(nèi)的A有光4.2雪尼爾紗線137件(重2 740千克),價值人民幣92 296.9元;2007年7月20日,李俊東又通過改制集裝箱封志的方法密取集裝箱內(nèi)的316不銹鋼帶(0.2×305mm)10卷(重4 365千克),價值人民幣292 147.45元。檢察院認為李俊東行為構(gòu)成職務侵占罪并提起公訴。
法院認為,涉案貨物由托運人裝箱并予以封緘,集裝箱封志更是一次性加密設施。托運人對集裝箱加鎖封固以后,對箱內(nèi)貨物依然存在占有支配權(quán)。承運人對集裝箱負有安全運輸?shù)呢熑?,但無權(quán)開啟集裝箱,對箱內(nèi)貨物并不能直接經(jīng)手、管理。因此,被告人李俊東作為集裝箱貨車司機,利用其容易接近作案對象的工作便利,伙同他人秘密竊取集裝箱內(nèi)貨物的行為應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被告人李俊東認為一審法院定罪有誤,向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此案經(jīng)過二審,最終以盜竊罪定讞。
與李俊東案相似的還有李江案。被告人李江受聘于上海滬深航空貨運服務有限公司,擔任貨車駕駛員。2008年1月12日,在運輸途中李江伙同朱庚戌、熊祥文等人密取貨車封存箱內(nèi)的梅花鼠年紀念金幣30枚,價值人民幣16萬余元。事后在滬深航空公司的調(diào)查追問下,被告人交還了密取的30枚紀念金幣。檢察院認為李江的行為構(gòu)成盜竊罪并提起公訴。
法院認為,托運人辦理托運時,就已整體地將保管、運輸該批貨物的義務轉(zhuǎn)移給滬深航空公司,托運人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客觀上已無力控制、支配該批貨物。被告人李江不僅負有安全及時地將貨物運至目的地的職責,還負責清點貨物、按單交接及辦理空運托運手續(xù),對涉案貨物負有直接、具體的運輸、保管職責。李江正是利用這種自身職務上的便利,伙同他人將本單位承運的貨物非法占有。被告人李江身為公司工作人員,伙同他人利用其控制、保管、運輸途中的貨物的職務便利,將本單位承運的貨物非法占為己有,其行為符合職務侵占罪的犯罪構(gòu)成,且數(shù)額巨大,應以職務侵占罪予以懲處。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什么樣的包裝物屬于封緘物?即封緘物的概念與屬性。二是同為承運司機密取承運貨物,為什么有盜竊罪與職務侵占罪的分歧?三是僅憑“占有”一個要素是否能為密取封緘物行為提供一個恰當?shù)亩ㄐ詷藴剩?/p>
在對密取封緘物行為進行分析之前需要對封緘物的《刑法》屬性進行厘清。那么,什么是《刑法》上的封緘物呢?對此,我國學者的理解并不一致,這也是造成對密取封緘物行為定性出現(xiàn)重大分歧的原因之一。有的學者認為,封緘物是指加封上鎖的容器內(nèi)的財物;[1]有的學者認為,所謂包裝物是指裝入容器之中并加鎖封閉以防失落的財物;[2]也有學者認為,封緘物是指加封條或上鎖之物,如將財物放進箱子里上鎖后,箱子里的財物就屬于封緘物;[3]還有學者認為,封緘物是指裝入容器或加以特別包裝的財物,并加鎖封固。[4]對比分析這幾種觀點,筆者認為在封緘物的《刑法》屬性問題上有兩個問題需要追問:一是《刑法》上的封緘物所指的對象是封緘物整體還是僅指內(nèi)容物?二是達到怎樣的封存效果可以被評價為《刑法》上的封緘物?
司法實踐中對封緘物的認定比較泛化,甚至認為帶包裝的財物都是封緘物。筆者認為,應該采取相對嚴格的標準來界定封緘物。就對象而言,可以使用封緘物和內(nèi)容物這一對概念:封緘物指的是被封緘的財物整體,包括外殼、包裝和內(nèi)容物,強調(diào)未被拆封的完整狀態(tài);內(nèi)容物則指被封緘起來了的財物。就封存效果而言,可以使用封緘物和一般包裝物這一對概念:一般包裝物指的是易于打開的封包起來了的財物整體,如用紙袋包起來的一疊鈔票、用紙箱子裝起來的一件啤酒等;封緘物是指不易打開的封緘起來了的財物整體,如密碼箱鎖起來的珠寶、加鎖的行李箱等。一般而言,一般包裝物可以等同于普通財物,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財物進行包裝主要是為了防止內(nèi)容物散落,這里的包裝在《刑法》評價上可以視為不存在,占有一般包裝物即視為占有了外殼和內(nèi)容物。但是這里有一個例外,就是快遞包裹。雖然從物理性質(zhì)上來講快遞包裹一般使用不透明的塑料袋或者紙箱包裝,屬于易于打開的包裝物,但是委托人之所以使用不透明的塑料袋,就是不希望快遞員知道包裝里面的財物究竟是什么,更不允許快遞員打開包裹。在實踐中我們也知道,簽收快遞時主要檢查快遞的外包裝有無破損,只要外包裝沒有破損,快遞公司即免除對內(nèi)容物的一切責任(易碎物品分是否申明和保價區(qū)別對待)??爝f包裹的包裝除了有防止內(nèi)容物散落的功能外,在業(yè)務規(guī)則和人們的觀念上還具有防盜的功能。因此,信件和快遞包裹不屬于筆者這里所分類的一般包裝物。與一般包裝物相對應的是封緘物,對財物進行封緘的目的不在于或者說不僅僅在于攜帶方便、防止散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防盜。因此,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于一般包裝物采取紙箱、紙袋包裝、膠帶封裝的包裝形式,封緘物往往采取使用一次性的封緘紙,在騎縫處印章或者封固、加鎖的形式,使之要么難以打開,要么打開的痕跡容易識別,以此來宣示受托人不能打開包裝外殼。綜上所述,封緘物是指加以特殊包裝或裝入容器,被上鎖或者密封的,具有防盜作用的財物整體。
在李俊東案中,被告人運輸?shù)氖且粋€集裝箱。集裝箱是具有相當剛度、強度和規(guī)格的專業(yè)貨運使用容器,在委托人自行裝箱封箱后,委托人還對其進行加鎖封固。承運人的義務是按時將整個集裝箱安全地送達指定地點,對集裝箱進行整箱交接。更重要的是,集裝箱還采取了一種一次性加密設施——封志,其目的就在于保障委托人封裝的貨物(商業(yè)封志)或海關監(jiān)管下的貨物(海關封志)安全,避免運輸途中被盜或被掉包。我國《海關法》第37條規(guī)定:“海關加施的封志,任何人不得擅自開啟或者損毀?!鄙虡I(yè)封志在一定條件下也被海關部門所承認?!逗jP總署公告2002年第7號》規(guī)定:“對內(nèi)支線船舶中轉(zhuǎn)和鐵路承運的轉(zhuǎn)關、過境集裝箱貨物,在其商業(yè)封志完好條件下,海關可不必施加封志?!币虼?,李俊東案中的集裝箱屬于具有防盜作用,承運人無權(quán)開啟的封緘物。在李江案中,被告人運輸?shù)氖且粋€封存箱,托運人對涉案金幣所采取的包裝措施僅是將金幣裝入紙箱后以膠帶封口。這樣的包裝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宣示了托運人不愿他人打開封存箱的意思,但是主要作用還在于防止貨物散落,并不能達到封閉防盜的作用,因此不屬于封緘物,而屬于筆者前述分類的一般包裝物。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涉案財物究竟是一般包裝物還是封緘物一定要根據(jù)涉案財物的體積、重量、內(nèi)容物的特性并結(jié)合社會一般觀念進行綜合判斷。實踐中油罐車司機在運輸途中竊取油罐中汽油的案件時有發(fā)生,這里的油罐是封緘物還是包裝物呢?一定要結(jié)合具體案件予以認定。有的托運人不僅對油罐車進行了封緘,還使用了電子簽封技術,再配以GPS定位、錄像監(jiān)控、押運員跟車等措施。對于這種情況下的油罐就應當認定為封緘物。有的托運人只是采取了一般性的監(jiān)管措施,使用一般的紙或鉛進行封緘,也不派員押運,托運人對承運人實際控制油罐內(nèi)的汽油不是完全排斥,這種情況下的油罐就有被認定為一般包裝物的可能性。
《刑法》上占有的概念借鑒于《民法》,又區(qū)別于《民法》。《民法》與《刑法》中的占有在制度設計目的、構(gòu)成要件、間接占有和共同占有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區(qū)別,[5]最重要的區(qū)別還體現(xiàn)在對觀念占有的不同處理態(tài)度上。一般而言,我國《民法》理論上的占有是指占有人對物事實上的控制和支配。[6]但是,“為了滿足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現(xiàn)代民法占有觀念已通過人為的加工與擬制得到了擴大與限制,占有概念也隨之觀念化,并納入了法律上的因素,松弛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關聯(lián)”。[7]占有概念的擴張主要體現(xiàn)在對間接占有(如出質(zhì)人通過質(zhì)權(quán)人的直接占有而間接占有出質(zhì)財產(chǎn),也成立《民法》上的占有)和占有繼承(如被繼承人因意外死亡,繼承人在不知道被繼承人死亡的情況下,仍可因占有繼承而被認為占有被繼承人的財物)的承認?!缎谭ā飞险加械呐袛嘀饕蕾囆袨槿说目陀^表現(xiàn),結(jié)合所處環(huán)境、特定場景和行為人對物品的支配關系等客觀因素綜合判斷。一般來說,《刑法》只承認直接占有,不承認間接占有。這種區(qū)別與《民法》、《刑法》的法律屬性緊密相關,《民法》屬于授權(quán)法,私權(quán)的保護是第一位的,《刑法》屬于控權(quán)法,秩序的維護是第一位的。
再來看封緘物的占有問題,無論是日本學界還是我國學界對這一問題都投入了較多的關注。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1.委托人占有說。團藤重光教授認為,被加了封印或上鎖的封緘物雖然已經(jīng)交由受托者保管、搬運,但是受托者并不能擅自拆封、開鎖,更不能處分內(nèi)容物,其實質(zhì)上對財物并無支配權(quán),只不過是委托者支配財物的手段。不管封緘物整體還是其內(nèi)容物都屬于委托人占有,侵害封緘物整體或者侵害其內(nèi)容物的行為都構(gòu)成盜竊罪。[8]2.受托者占有說。牧野英一教授認為,委托者將封緘物交給了受托者保管搬運,封緘物整體就已經(jīng)與委托者分離,而轉(zhuǎn)由受托者占有。不管封緘物整體還是其內(nèi)容物都屬于受托人占有,受托人擅自將上述物品據(jù)為己有的行為構(gòu)成侵占罪。[9]我國的周光權(quán)教授[10]和劉明祥教授[11]主張此說。3.區(qū)別說。大谷實教授認為,封緘物整體已交由受托者,受托者現(xiàn)實地保管、支配封緘物,封緘物整體當然由受托者占有。但是由于封緘物是被加了封印或被上鎖,受托者無權(quán)打開,更不能處分內(nèi)容物,這就意味著委托者保留了對內(nèi)容物的占有,受托人將封緘物整體據(jù)為己有構(gòu)成侵占罪,將內(nèi)容物據(jù)為己有則構(gòu)成盜竊罪。[12]我國的張明楷教授主張區(qū)別說。[13]4.修正區(qū)別說。西原春夫教授認為,封緘物整體是由受托者占有,內(nèi)容物則由委托者和受托者共同占有。受托者拆封密取內(nèi)容物無疑侵害了委托者的占有,構(gòu)成盜竊罪。受托者侵吞封緘物整體的,對于包裝外殼屬于侵占,對于內(nèi)容物則成立盜竊,兩者是觀念的競合,以處罰更重的盜竊罪定罪處罰。[14]我國的黎宏教授主張此說。[15]5.新修正區(qū)別說。此說和修正區(qū)別說的區(qū)別在于認為受托者侵吞封緘物整體時,對于包裝外殼屬于侵占,對于內(nèi)容物屬于盜竊,兩者是法條競合,按法條競合處理原則應當以侵占罪定罪處罰。[16]
筆者認為,在認定封緘物的占有歸屬時,關鍵在于《刑法》是否承認觀念占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認觀念占有。如前所述,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占有注重客觀事實,即必須是行為人客觀上支配著財物。但是,《刑法》并不是完全絕對地排斥《民法》上的觀念占有,某些情況下的觀念占有也能被認定為《刑法》上的占有。筆者基本同意“區(qū)別說”的觀點,但不主張一刀切地做出非此即彼的定性結(jié)論。應當從實際案情出發(fā),從財物性質(zhì)、時間空間關系和社會一般觀念等方面綜合判斷封緘物的占有。首先,就財物性質(zhì)而言,與一般包裝物相比,封緘物采取使用封緘紙或封固上鎖等措施從觀念和事實上禁止受托人打開。其次,在時間、空間上,封緘物雖然與委托人相分離,但它是由委托人在完成裝箱、裝袋后采取特殊方式予以封緘的,采用的密封條或封志都可以認為使得委托人對內(nèi)容物的占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續(xù)。再次,在社會一般觀念上,例如某人將貴重珠寶放入在銀行租用的保險柜并使用密碼上鎖,在租用人的觀念上銀行保險柜中的珠寶仍然屬于自己占有。同理,委托人使用密封條和封志排除了受托人對封緘物之內(nèi)容物的實際控制與處置,在觀念上仍然認為內(nèi)容物由自己占有。綜上所述,委托人對封緘物中內(nèi)容物的觀念占有屬于《刑法》上的占有,在實踐中對封緘物占有歸屬的認定要仔細分析委托人和受托人對封緘物控制、支配的地位強弱和作用大小,結(jié)合社會一般觀念進行判斷。
在李俊東案中,運輸中的集裝箱整體由被告人占有,但集裝箱是使用封志封固的,箱內(nèi)的紗線和不銹鋼帶在觀念上應認為是托運人延續(xù)占有。因此,被告人李俊東通過改制集裝箱封志的方法密取集裝箱內(nèi)財物的行為屬于盜竊,而不是侵占。在李江案中,運輸中的封存箱整體毫無疑問是由被告人占有的,而所謂的封存箱只是用普通膠帶封口。如果在運輸途中因為車輛顛簸箱內(nèi)的貨物散落,被告人應該將貨物重新裝入箱子并再次用膠帶封口或使用繩索加固。因此,應當認為被告人事實上控制、支配著箱內(nèi)的財物,被告人密取箱內(nèi)財物的行為應定性為侵占。
日本《刑法》第252條第1款規(guī)定:“侵占自己占有的他人的財物的,處五年以下懲役?!蔽覈_灣地區(qū)《刑法》第335條規(guī)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一千元以下罰金。前項之未遂犯罰之?!币虼?,關于盜竊罪與侵占罪的區(qū)別,日本《刑法》學者緊緊圍繞“占有”,我國臺灣學者緊緊圍繞“持有”這一要素進行分析。我國大陸《刑法》學者深受日本《刑法》學說的影響,也一直圍繞“占有”進行分析闡述。事實上,中國語境下的侵占罪還含有另一個隱性的實質(zhì)標準。
我國《刑法》第270條第1款規(guī)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由此可以看到,我國《刑法》對侵占罪的罪狀描述使用的是“保管”一詞,與日本《刑法》的“占有”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刑法》的“持有”并不完全一致。那么,該如何理解我國侵占罪中的“保管”呢?筆者認為,“保管”含有“保存”和“管理”兩層意思。“保存”財物,即客觀占有、持有財物,現(xiàn)實地控制、支配占有的財物,注重從客觀的外在表現(xiàn)判斷財物的實際控制狀態(tài)?!肮芾怼必斘?,指的是照料、看護財物,更注重從觀念上判斷占有人是否有管理、處置財物的權(quán)限。從規(guī)范的目的角度看,也能得出相同的結(jié)論。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侵占罪與盜竊罪法定刑懸殊,②而且侵占罪采取自訴的訴訟程序。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委托人將財物交予他人保管,要么是基于相當?shù)男刨囮P系,要么是基于保管合同。受托人“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拒不退還”一般難以得逞,即使得逞也能輕易地鎖定侵害人,確定侵害關系,委托人財產(chǎn)受到侵害的社會風險較低。但是如果受托人表面上完整無缺地歸還了委托物,而實際上卻采取委托人難以發(fā)現(xiàn)的方式侵害了委托物(如通過改制封志的方式密取封緘物),這比公開侵占財物整體具有更大的隱蔽性,更容易逃避法律制裁,委托人遭受財產(chǎn)損失的社會風險明顯升高。如若再以侵占罪的自訴程序和較輕的法定刑處理這樣的案件,難以遏制此類侵財案件的發(fā)生。因此,無論從文義解釋還是從規(guī)范目的的角度看,我國《刑法》的侵占罪是將代為“保存(占有)和管理”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行為。以往的研究在區(qū)別盜竊罪與侵占罪僅僅討論“占有”(保存)一個要素是片面的,“管理”財物這一標準在解釋學上能夠進一步明確盜竊罪與侵占罪的界限。就封緘物而言,因為受托人事實上并沒有管理內(nèi)容物的權(quán)限,即受托人沒有完全“保存(占有)和管理”封緘物,所以侵害內(nèi)容物的行為不符合侵占罪的構(gòu)成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受托人合法占有他人的財物以后,對占有的財物是否具有管理權(quán)限是一個認定起來比較困難的問題,一般可以根據(jù)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合同約定和社會一般觀念進行認定。但社會一般觀念具有模糊性,合同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那么如何確立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來判斷受托人對占有物是否具有管理權(quán)限呢?筆者認為,我國侵占罪保護的對象是受托人代為“保存(占有)和管理”的他人財物,其中“管理”是照料、看護的意思,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處置權(quán)限。③這就意味著受托人對占有財物的毀損滅失承擔責任,即受托占有的財物在占有期間的毀損風險由受托人承擔。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是否承擔占有財物毀損風險作為判斷受托人對占有財物是否具有管理權(quán)限的實質(zhì)標準。如果在占有期間受托人占有的財物發(fā)生毀損,受托人有賠償責任,就說明受托人對之有管理權(quán)限,反之則說明受托人對占有物沒有管理權(quán)限。具體到封緘物,我國《海上國際集裝箱運輸管理規(guī)定》第27條第2項規(guī)定:“由托運人負責裝箱的貨物,從裝箱托運后至交付收貨人之前的期間內(nèi),如箱體和封志完好,貨物損壞或者短缺,由托運人負責;如箱體損壞或者封志破壞,箱內(nèi)貨物損壞或者短缺,由承運人負責。”日常生活中快遞行業(yè)的業(yè)務規(guī)則亦是如此,如果快遞包裹沒有破損,收件人簽收后內(nèi)容物的損壞或者短缺與快遞公司無關。因此,從判斷管理權(quán)限實質(zhì)標準的角度看,毫無疑問受托人對封緘物中的內(nèi)容物是沒有管理權(quán)限的。
在李俊東案中,被告人對運輸中的集裝箱整體的占有(保存)是毫無疑問的。但是,被告人對內(nèi)容物是否有管理權(quán)限呢?根據(jù)集裝箱運輸?shù)膽T例,集裝箱由托運人一次性加封以后,承運人無權(quán)開啟。承運人的義務是將集裝箱整體按時、安全地送到指定地點,對集裝箱進行整箱交接,在封志完好和箱體無損的情況下,即便箱內(nèi)的貨物出現(xiàn)損壞或數(shù)量短缺的情況,承運人也不承擔賠償責任。據(jù)此,我們可以判斷被告人不承擔運輸中內(nèi)容物毀損的風險,進而確定被告人對內(nèi)容物沒有管理權(quán)限,被告人李俊東密取集裝箱內(nèi)貨物的行為構(gòu)成盜竊罪。在李江案中,該案二審的檢察院認為,“從滬深航空公司承運貨物的收費和賠償標準看,在貨物缺損時也不會向托運人進行全額賠償”,據(jù)此認為被告人無權(quán)管理箱內(nèi)金幣,密取金幣應定盜竊罪。筆者認為該案檢察院的觀點不妥。雖然依據(jù)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的運輸合同,貨物缺失托運人無法獲得全額賠償,但是滬深航空公司仍然需要對托運人在一定范圍內(nèi)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滬深航空公司實際上承擔了運輸貨物毀損滅失的部分風險,進而可以判斷被告人對內(nèi)容物有管理的權(quán)限,被告人密取箱內(nèi)金幣屬于侵占行為。又因為被告人實施侵占行為利用了其職務的便利,所以應當以職務侵占罪定罪處罰。
綜上所述,應根據(jù)包裝物的實際情況,在具體案件中考察包裝物的體積、重量、內(nèi)容物的特征和委托人采取的其他配套措施并結(jié)合社會一般觀念來判斷涉案財物是一般包裝物還是 《刑法》上所指的封緘物。“占有”是區(qū)分侵占罪和盜竊罪的形式標準,因為封緘物的委托人主觀上排斥受托人開啟封緘物,客觀上也采取了相應的必要措施,所以應當認為封緘物整體由受托人占有,而內(nèi)容物由委托人占有。“管理”是區(qū)分侵占罪和盜竊罪的實質(zhì)標準,侵害有管理權(quán)限的財物構(gòu)成侵占罪,侵害無管理權(quán)限的財物構(gòu)成盜竊罪。受托人管理權(quán)限有無的判斷以是否承擔占有財物毀損風險這一標準來判斷,承擔風險則有管理權(quán)限,反之則無。只要包裝完好、封志無損則受托人對封緘物之內(nèi)容物的缺損完全免責,所以受托人對內(nèi)容物無管理權(quán)限,受托人侵害內(nèi)容物成立盜竊罪。
注釋:
①李俊東案案號:一審:(2008)鹽刑初字第87號;二審:(2008)嘉刑終字第68號。李江案案號:一審(2008)長刑初字第337號;二審:(2008)滬一中刑終字第682號。
②盜竊罪的基本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chǎn);侵占罪的基本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2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③尤其是對于貨幣等種類物,只要受托人在保管期限到期時能夠歸還等額同種貨幣即可,并不需要委托人交給受托人的那些貨幣實物,這就意味著受托人在保管期間對這些貨幣是有一定程度的使用、處置權(quán)限的。
[1]林山田.刑法特論[M].臺北:三民書局,1978.
[2]黃祥青.論刑法上財物控制關系的認定[J].人民司法,2006,(12).
[3]于世忠.侵占罪與盜竊罪的認定[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3).
[4]陳立.財產(chǎn)、經(jīng)濟犯罪專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5]張新亞.試論“占有”之區(qū)別——兼論封緘物的刑法屬性[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9).
[6]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王澤鑒.民法物權(quán)·占有[M].臺北:三民書局,1999.
[8]〔日〕團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M].東京:創(chuàng)文社,1990.
[9]〔日〕牧野英一.刑法各論(下)[M].東京:有斐閣,1951.
[10]周光權(quán).刑法各論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劉明祥.財產(chǎn)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2]〔日〕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M].東京:成文堂,1990.
[1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4]〔日〕西原春夫.犯罪各論[M].東京:筑摩書房,1983.
[15]黎宏.論財產(chǎn)犯中的占有[J].中國法學,2009,(1).
[16]劉明祥.論刑法中的占有[J].法商研究,2000,(3).
(責任編輯:劉 旸)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Taking Away Secretly the Property from a Sealed Object——Analysis by the Clue of the Li Jundong Case and the Li Jiang Case
Liu Bohan
(Law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3)
The sealed object is the property as a whole that is specially packaged or placed in the container,is locked or sealed,is anti-theft.“Possession”is the formal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embezzlement from theft.Criminal Law should limitedly admit conceptual possession so as to confirm that the client posse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sealed object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trustee.“Management”is the essential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embezzlement from theft.The trustee’s act of infringement of the property over which he has management authority constitutes embezzlement,otherwise theft.Whether the trustee has the management authority or not is judged by whether he bears the risk of the damage of the possessed property.
sealed object;embezzlement;theft;safe keep;possession;management
D915
A
1671-0541(2014)05-0096-06
2014-06-27
劉博涵(1989-),男,四川德陽人,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解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