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杰
摘要:《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古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教學內容,“桃花源”是我國古代人們所構造的重要的“烏有之鄉(xiāng)”的意象。本文主要從陶淵明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生平經(jīng)歷和文筆細讀這三個方面去相互映照,重新解讀《桃花源記》背后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初中語文;《桃花源記》;烏托邦;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3-0011
漢代司馬相如的著作《子虛賦》中提到:“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fā)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庇纱说贸觥白犹摗焙汀盀跤小边@兩詞,并值非真實的,捕風捉影的事情。中國的“子虛烏有”與西方的烏托邦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英語“Utopia”(烏托邦)一詞來源于希臘語“oγ”(無)和“Τóπο ”(場所)這兩個詞,沒有場所,也即“不在場”(non-presence)和“不站在對面,它既不存在于時間內的某一瞬,也不存在于空間里的某一點”,相對于現(xiàn)存一切,它是一個“非在”(nowhere)?!盀跬邪睢币煌臍v史由來與歷史含義,可以說眾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國家”、 “它既指個人自身的和諧,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滿足,現(xiàn)實生活世界愉快的勞動,充裕的閑暇,沒有不平等,沒有專斷的權威……等等,而烏托邦思想家則是面對一片荒野卻看到了樂園的人”。
縱觀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人類對“烏托邦”的追求與設計源遠流長,西方的有的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是西方經(jīng)典形態(tài)的理想主義的誕生地,從奧古斯丁的“十帝之城”、康德的德?!碌摹爸辽啤保奖A_·蒂利?!俺缴系鄣纳系邸?,從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中國“天下大同”的儒家烏托邦,“世外桃源”的道家烏托邦……一部“烏托邦”史,可謂蔚為壯觀。
在歲月的長河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總能不時聽到烏托邦思想家們執(zhí)著而頑強,飽含熾熱理想主義情懷的激越之聲,這確然是人類發(fā)展史上客觀存在的、獨特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桃花源記》顯然是理解古代人們?yōu)跬邪钏枷氲闹匾腥肟冢虼松钊胩接憽短一ㄔ从洝返乃枷雰群?、作家的理想與悲涼的結局,對于正確地指導教學,實行多元解讀方式,啟迪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等目的,都是百利而無一弊的。
一、陶淵明構建“烏有之鄉(xiāng)”的社會歷史根源
朱熹曰:“淵明所說者莊、老,然辭卻簡古。堯夫辭極卑,道理卻密?!碧諟Y明之所以接受老莊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當時,這個部分的研究,已經(jīng)有很多語文教學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這是一個門閥制度盛行、浮靡文風泛濫、價值觀念混亂的時期,東晉門閥士族與皇權之間,是一種既結合協(xié)同、相互依存又傾壓爭奪、排斥分離的關系,而各類士族之間也是既聯(lián)合又角逐。這使得當時統(tǒng)治集團內部關系特別混亂與復雜,東晉時期的階級矛盾是比較尖銳的,當然,這是由于東晉統(tǒng)治者對民眾實施沉重的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所致,民眾的負擔特別沉重,怨聲載道。而陶淵明的家鄉(xiāng)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帶,戰(zhàn)亂更加頻繁,民不聊生,人民逃亡的情形很嚴重,這些歷史背景,都形成了與“桃花源”中怡然自樂的和諧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因此,陶淵明所構建的烏有之鄉(xiāng)是有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的。此外,從思想接受方面來說,陶淵明深受道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等思想的影響,并有追慕阮籍無君無臣、無富無貴的社會理想,同時,陶淵明也接受過鮑敬言的無君論思想,素懷高潔,久慕淳風,眷愛丘山,厭惡官場的思想熏陶,因此,這些道家思想意識積聚起來,便成為陶淵明筆下所構建的“烏有之鄉(xiāng)”的思想根源。
二、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及仕途生涯
陶淵明早年喪父,家道中落,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卻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陶淵明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閱讀了《老子》、《莊子》及儒家的《詩》、《書》、《禮》、《易》等著作,另外還閱讀了神話、小說等“異書”。這些不同流派的經(jīng)典著作給予了陶淵明以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培養(yǎng)起他積極人世、建功立業(yè)的情懷,道家思想則使他心系自然,抱素守真。陶淵明的故鄉(xiāng)在潯陽柴桑的栗里村,位于廬山之北,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二十里的賽湖、八里湖一帶。廬山、彭蠡湖(即今鄱陽湖)的山光水色熏陶出陶淵明的山水審美意識,激發(fā)出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并在更深層次上凈化著他的心靈,造成了詩人對自然的強烈歸依感,由此影響到他日后的人生選擇。
而陶淵明的出仕時間是(公元393—405年),這一時期是陶淵明經(jīng)歷最為復雜、思想最為矛盾的時期。在經(jīng)過了長期的仕隱交戰(zhàn)的心理沖突與煎熬之后,也是陶淵明構建烏有之鄉(xiāng)的另外一個心理奠基因素。陶淵明在堅決歸隱之前有過五次出仕,據(jù)《宋書·隱逸傳》記載,二十九歲時,陶淵明因“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梢娞諟Y明做官只是為了糊口,并非自己的志向。在認識到官場的污濁后,而立之年的陶淵明便深以自己的選擇為恥。于是,陶淵明勸告自己順從天陛,終老田園,這是陶淵明第一次出仕。晉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陶淵明十六歲時第二次出仕。此次在江陵做荊、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佐。但陶淵明始終不能忘懷故園與親情,歸隱之志時時涌上心頭。辛丑歲(公元401年)七月,桓玄手握重兵,窺伺朝廷。陶淵明對此心懷厭惡,又遭母喪,便辭職回家了。此后幾次的出世都是為了生計,迫不得已。既非發(fā)自本心,必然痛苦難熬,因此,一個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由此成為詩人對抗現(xiàn)實黑暗的精神領地和必然的歸宿。
三、桃花源中的“子虛烏有”思想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作為開篇,設置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情景。在烏有之鄉(xiāng)里,陶淵明塑造了一個“理想國”,即社會平等自由(無階級之分),人們豐衣足食,老有所依,居有定所。這與后來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托馬斯·莫爾在他著名的著作《烏托邦》里面所構建的世界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這篇散文的引人之處還在于,作者巧妙借用了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交代了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下轉第26頁)(上接第11頁)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計劃前往尋覓而無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此外,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它的未來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當然,陶淵明很聰明的將答案留給了后世千代的讀者。其實,根據(jù)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的前進要依靠交往而得以推動,而世外桃源這種與外界幾乎隔絕的社會形態(tài),其實終究要走向破滅,就如清末的閉關鎖國政策,這種封閉的模式始終會走到一個盡頭。這也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子虛烏有的思想的最好印證,也是他悲劇意識的流露之處,這樣一個完全隔絕于世的社會,只能存在于理想的美好想象之中,而它是無根的,是虛無縹緲的,是總歸走向破滅之路的。詩人思想的深刻性與藝術手法的高明縱使《桃花源記》可以流傳千古。
四、結束語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歷來是人們夢想的理想王國,它是如此神奇美麗而又飄忽迷離,深深感染讀者情緒,強烈震撼讀者心靈,他以飽蘸現(xiàn)實色素的筆墨描繪出桃源去處之神秘,桃源景色之神異,桃源環(huán)境之神奇,桃源民風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復得之神怪,給人留下深刻而鮮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
參考文獻:
[1] 殷 旵.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要普及讀本(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2] 陳振鵬.古文鑒賞辭典——臧維熙賞:桃花源記[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3] 呂慧鵑,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1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曹明綱.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詩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張杰中學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