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小學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處處體現(xiàn)出美。
關鍵詞:審美能力;閱讀教學;重要性;培養(yǎng)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為人師表,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也要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重要舉措。
一、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新課改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的審美構建由心理、認識和知識結構三個方面組成,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重視自身對學生的教育,在課堂上忙于向學生灌輸知識,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學”的行為,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偏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教師心力交瘁,學生也學得非常辛苦,導致教師和學生都處于尷尬境地。事實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如何欣賞一篇文章,自主自覺地挖掘和感受文章中的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小學階段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
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型,在這個階段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新事物的認知度。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處處都體現(xiàn)著美,漢字的抑揚頓挫、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等都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正面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在閱讀課程中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采用情景教學法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要有一定的外在基礎,學生在受到外在事物的刺激后,才能產(chǎn)生出美的感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構建一個刺激學生審美的環(huán)境,更好地實現(xiàn)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音樂、影視和圖片等手段,構建一個審美意境,讓學生能夠在這個意境中發(fā)現(xiàn)和感知美。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內容上,而是應該加強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時獲取對美的認知。
比如,在《火燒云》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火燒云的圖片,學生通過圖片欣賞,形成了對火燒云的初步認知,認知了火燒云外在的美麗。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火燒云的內在特點,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同時,教師再播放一些圖片,讓學生在火燒云的美好情景中學習。最后,給學生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情景中,自覺感受火燒云的美麗,激發(fā)學生認知和感受美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進而產(chǎn)生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
2.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在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認知,會受到教師的影響,但是最終還是來源于學生自身的感悟。教師在閱讀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實現(xiàn)對學生的引導。
比如,在《桂林山水》這一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給學生播放桂林山水視頻的基礎上,設置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產(chǎn)生出美的意識。比如“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等。在提出這些問題以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請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在綜合了學生各方面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和正確的認知。
3.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小學語文閱讀課程教學應該服務于高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想象力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一切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美的源泉。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豐富的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素材,在一些閱讀課文中,作者基于表達情感的需要,也為了確保文章的結構合理,常會采用懸念式的結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預留空間,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一旦學生和閱讀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聯(lián)系,就等于給學生開啟了審美想象的渠道,實現(xiàn)了學生想象思維的轉換和補充。學生跟隨著文章中的語言描繪,在腦海中形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畫面式展示,在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完善文章的細節(ji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內容的弦外之音,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4.使用優(yōu)美的教學語言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內容多來自于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學作品,語言優(yōu)美,內容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掘美的語言,引導學生對優(yōu)美的語言和段落進行重點閱讀,并幫助學生分析語句中美的成分。讓學生在賞析語言美的過程中,產(chǎn)生美的感覺,提高審美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意自身課堂語言的使用,確保言辭準確,同時兼具情感美、形象美和聲音美。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教育性,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中蘊含了大量描寫自然景色的語言,語句優(yōu)美,描寫準確,向學生展示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卷。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對風景的描述是全文的精華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這部分文章語言的分析。比如在文章中有一段描寫漓江的水的語言,重點描述的是漓江的水清澈、碧綠、無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就要突出漓江水的這幾個特點,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
5.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文教材,而是要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一些選讀和必讀書目,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接觸更多美的事物,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不斷延展學生的閱讀內容。比如,在上《草船借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更多與三國演義相關的文章,還可以開展《三國演義》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增長了見聞,也為其后續(xù)的學習活動奠定了基礎。在不斷拓寬學生閱讀面的同時,學生的精神空間也得到較好的拓展,語言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語言理解能力也得到鍛煉,進而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拓寬學生知識面、采用情景教學法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成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11).
[2]殷毓玲.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之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2).
作者簡介:孟利芬,女,漢族,(1977—),小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講師。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