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巴文瑪尼堆銘文是中國西南多民族雜居區(qū)多種宗教文化交融和語言接觸的產(chǎn)物,集中體現(xiàn)了佛教、本教、東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歷史。本銘文文字較多、結(jié)構(gòu)完整、內(nèi)容豐富,保留了一些人類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時補充了納西東巴文獻的材質(zhì)類型,也是區(qū)域多學(xué)科研究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關(guān)鍵詞]民族關(guān)系;東巴文;瑪尼堆;石刻文獻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4)05-0034-06
納西東巴文瑪尼堆銘文發(fā)現(xiàn)于藏文六字大明咒瑪尼堆中,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文字量多、內(nèi)容完整、涉及多民族語言文字和多種宗教文化的東巴文石刻文獻。作為宗教互動和語言接觸而產(chǎn)生的特殊的民族文獻,不僅是重要的地方歷史資料,也是文字學(xué)、文獻學(xué)、民俗學(xué)、宗教學(xué)等多學(xué)科研究的重要資料。特別對納西族與藏族的關(guān)系研究,尤其是本教、佛教和東巴教的關(guān)系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就其發(fā)現(xiàn)過程、銘文內(nèi)容、特點、價值等初步討論如下。
一、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
2000年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所田松、云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李曉岑、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楊志堅、和繼全,以及寧蒗縣永寧鄉(xiāng)溫泉村摩梭達巴楊托丁組成的“納西族傳統(tǒng)技術(shù)和生存方式調(diào)查組”在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考察時,在依吉鄉(xiāng)甲區(qū)村村口發(fā)現(xiàn)了一座刻有納西東巴文和藏文兩種文字的嘛呢堆。藏文刻石以六字大明咒為主,納西東巴文刻石共有三塊。
介于瑪尼刻石是藏傳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藏文、納西東巴文兩種文字刻在一起的瑪尼刻石實屬罕見。我們停留下來做了初步勘探,后在甲區(qū)村做了關(guān)于東巴文瑪尼石刻的背景調(diào)查。
甲區(qū)村位于木里河?xùn)|南岸,依吉鄉(xiāng)政府西南面約15公里,納西語稱為i55phr21,或t55 phr21,是納西族東巴經(jīng)記載的遷徙路中的一站,當(dāng)時有45戶人家,約300多口人。居民使用納西語,自稱是納西族汝卡人,主要信仰東巴教,民族識別時卻認定為蒙古族。當(dāng)時村中有兩個大東巴,是兩弟兄,哥哥叫噶土若,時67歲,弟弟叫恩珠,時55歲,兩人都有成套的東巴經(jīng)典和法器,有年輕東巴學(xué)徒在跟他們學(xué)習(xí),平時村中的儀式主要由他們兩主持。據(jù)噶土若東巴介紹,過去這里屬于木里喇嘛寺的管轄范圍,東巴都會刻寫藏文六字真言,瑪尼堆上的銘文無論藏文、東巴文都應(yīng)該出自當(dāng)?shù)貣|巴的手。
二、字釋、翻譯
回來后筆者依據(jù)照片摹寫了東巴文銘文,并進行了初步標(biāo)音、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就一些地域性東巴字和方音問題請教了在麗江打工的東巴石春。石春家在無量河邊的三江口村,與甲區(qū)村較近,他熟悉這一區(qū)域的歷史文化。在此向石春東巴表示謝忱。
為了比較客觀揭示東巴文銘文的一些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我們對其中一塊做字釋如下。
m33天。
bv33鍋。假借為下。
xo21肋骨,假借為和氏族。
ne33莧米,假借為結(jié)構(gòu)助詞。
ndzv21坐。
五字連讀,意為:天下由和氏族居住。
xo21肋骨,假借為和氏族。
pu55拿,假借為群。
ɡu21背。
ndz33官員。ɡu21ndz33假借為名號。
mi55女。
五字連讀,意為:擁有和氏族名號的女子。
xo21肋骨,假借為和氏族。
mi55火,假借為女。
ɑ33阿。
i21一種野菜名。
lɑ21手。
mu33簸箕。ɑ33i21lɑ21mu33人名。
六字連讀,意為:和女阿由拉姆。
no33畜神,假借為你。
ku姜,假借為結(jié)構(gòu)詞ɡe33的。
ɑ21開口說話。
u55神名。
xi33人。ɑ21u55xi33自家人。
五字連讀,意為:你的家人。
no33畜神,假借為你。
zo33兒子。
no33畜神,假借為你
mi55女子。
四字連讀,意為:你的兒子女兒。
lv33龍。
bv33鍋。lv33bv33孫子。
lv33龍。
me33女。lv33me33孫女。
n33心,假借為結(jié)構(gòu)助詞。
五字連讀,意為:孫子孫女。
mɑ21酥油。
n33心。
do33見。
mbv33書。mɑ21n33do33mbv33瑪尼堆。
no33畜神,假借為你。
ku33姜。假借為ɡu21后面。
tci33羊毛剪,假借為放。
七字連讀,意為:在你身后建瑪尼堆。
tho33phr33白松。
tɑ33箱子。
du33延長。tɑ33du33經(jīng)幡。
三字連讀,意為:白松樹經(jīng)幡。
xy33柏樹。
x21金,假借為綠。
mɑ21mi33油燈。
m33否定詞不。
mi33火。mɑ21mi33油燈。
五字連讀,意為:柏香油燈。
mɑ33酥油。
n33心。
to33木板。
mbv33披氈。mɑ21n33do33mbv33瑪尼堆。
四字連讀,意為:瑪尼堆。
t y33刺戳,假借為親戚。
nd33卷曲,假借為族人。
tho33字源不詳。
三字連讀,意為:親族齊心協(xié)力。
n21家畜。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ɑ21玉,假借為吉祥。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四字連讀,意為:吉祥如意的恩情。
h33牙,假借為富貴。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nd33繁榮。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四字連讀,意為:富貴繁榮的恩情。
21字源不詳,這里指生育。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33路,假借為撫養(yǎng)。
mv21簸箕,假借為恩澤。
四字連讀,意為:養(yǎng)育的恩情。
no33畜神,假借為你。
ku21姜,假借為ɡu21后面。
kue55一種刨削斧柄的工具,假借為報答、祭獻。
三字連讀,意為:報答你。
nv33心。
me33雌性。nv33me33念頭。
33好,妙。
ne33莧米,假借為連詞與。
kɑ33好,善。
me33雌性,假借為的。
ɡ33上。
v33骰子,假借為想。
八字連讀,意為:心里要想著妙和善的念頭。
khua21壞。
n33心,假借為連詞。
ndzɑ33瘦,假借為邪惡的。
me33雌性,假借為助詞。
mi33火,假借為下方。
le33翻書,假借為助詞。
phi33肩胛骨,假借為丟棄。
七字連讀,意為:丟棄壞和惡的念頭。
to33木板,假借為額頭。
mɑ33酥油。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三字連讀,意為:額頭點酥油之恩情。①
m33天。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dy21地。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四字連讀,意為:開天辟地的恩情。②
no33畜神,假借為你。
kue55一種刨削斧柄的工具,假借為報答、祭獻。
兩字讀no33 ɡu21kue55,意為:報答你。
m33天。
uɑ33高。
k33星。
phr33白色。
lr55雌性生殖器,假借為明亮。
du21延伸,假借為ndu21墜落。
thɑ21塔,假借為不要。
xo55肋骨,假借為祝愿詞。
八字連讀,意為:愿天空明亮的星星不要墜落。
ndr33竹簾,假借為田。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lv33石頭,假借為地。
phr33白色,假借為恩情。
四字連讀,意為:開墾田地的恩情。
no33畜神,假借為你。讀no33 ɡu21kue55,意為:報答你。
r33七。
tshr21十。
t33土。
v21柳葉,假借為耕作。
zo33男。
五字連讀,意為:七十耕田者。
21字源不詳,這里指出生。
ndr33池塘,假借為錯。
thɑ21塔,假借為不要。
xo55肋骨,假借為祝愿詞。
四字連讀,意為:原不要生錯地方。
gv33九。
tsh十。
bu33羊。
三字連讀ɡv33tsh21bu33lv55zo33,意為:九十牧羊者。
v21柳葉,假借為,仇敵。
thɑ21塔,假借為不要。
xo55肋骨,假借為祝愿詞。
三字連讀v21dy21x33thɑ21xo55,意為:原不要流落到仇敵的地方。
i33魚。
ue33村莊。i3ue33假借為地獄。
dy21地。
m33不。
21糾纏,停留。
se21已經(jīng)。
o55神名。
xe21神名。
兩字讀o55ne21xe21n33le33ɡu33ly21,意為:得到神靈的保佑。
全文內(nèi)容可譯為:
天底下由和氏族居住,擁有和氏族名號的女子,和女阿由拉姆,你的家人,兒子女兒,孫子孫女,為你建了瑪尼堆。用白松經(jīng)幡、柏香和油燈、瑪尼堆,連同族人一起,報答你(賜予我們的)吉祥、富貴和養(yǎng)育的恩情。(你)要懷著善、美之心,要把不好的念頭丟棄下方。報答你額頭點酥油的恩情,開天辟地的恩情。愿高天明星不要墜落。報答你開墾田地的恩情,七十個耕作者,愿勿生錯地,九十牧羊者,愿勿落敵手。(亡魂)沒有糾纏在地獄,得到了神靈的護佑。
三、銘文價值討論
(一)資料價值
納西族與藏族關(guān)系研究是近年來西南民族研究的熱點之一,不同學(xué)者從考古、漢藏文獻、田野調(diào)查等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從東巴文獻的角度做的研究相對要少一些,原因之一是對東巴文獻解讀的困難,導(dǎo)致直接反映兩族關(guān)系的東巴文獻刊布較少。本文獻是兩個民族文化互動和語言接觸的產(chǎn)物,可以作為兩族關(guān)系研究的資料。
東巴文瑪尼堆銘文所在區(qū)域有比較長遠的藏族、納西族互動歷史。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僅十來年就派出30大萬軍征討云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權(quán)被明軍一舉擊破,遠在滇西北的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率眾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同時,明王朝為北防西藏勢力向南擴大,南防大理段氏殘余勢力復(fù)辟,大力扶持麗江木氏土司木氏。明天順六年(1462)起,木氏土司在明王朝“輯寧邊境”的皇帝聲威庇護下,向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區(qū)發(fā)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時任云南麗江知府的納西族土司木懿奉明王朝之命,率軍沿金沙江支流的沖天河(在木里稱為水洛河)而上,占據(jù)了木里、稻城、理塘。如清王慶遠《維西見聞錄》記載:“萬歷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寢強,日率麼些兵攻之,……遂取各要害地,屠其民而徙麼些戎焉;自奔子(來)以北皆降,于是維西及中甸并現(xiàn)在四川之巴塘里塘,木氏皆有之,收其賦稅,而以內(nèi)附上聞”。東巴文瑪尼堆銘文所在地為木里縣依吉鄉(xiāng)、俄亞鄉(xiāng)恰好就在明代屬于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的這片屬地上??滴跏?,以中甸甲夏寺為首的噶瑪噶舉寺院、苯教寺院,以及民間的倉巴和敦巴,各地木瓜等,在木氏土司支持下,抵制由蒙古和碩特部支持的格魯派的滲入。蒙古和碩特部挫敗木氏后,把中甸劃為格魯派香火地。而俄亞、依吉等地劃歸木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個區(qū)域都屬于格魯派木里大寺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管轄范圍,受藏傳佛教文化影響深遠。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片區(qū)域同時又是歷史上東巴教的興盛之地,目前更是納西地區(qū)東巴文化保存最好的區(qū)域之一。納西東巴文瑪尼堆正是兩種民族、兩種宗教文化并存且相互融合的見證。
瑪尼堆是藏傳佛教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表征,其源頭與西藏早期的信仰和本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東巴教與本教又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關(guān)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集藏文六字大明咒和納西東巴文銘文為一體的瑪尼堆正是區(qū)域內(nèi)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見證。從銘文的內(nèi)容來說,比較具體地反映了當(dāng)?shù)氐囊恍┥烙^念和喪葬習(xí)俗,亦可以作為當(dāng)?shù)孛袼讓W(xué)的研究材料。另一方面,東巴文瑪尼堆所在地甲區(qū)村是記載于東巴典籍中的納西族遷徙路上的一站,該村居民為納西族汝卡人,使用納西語,信仰本民族的東巴教。民族識別時卻認定為蒙古族。本材料從語言文字、文獻的角度,就該村居民的族屬問題研究作為參考資料。
(二)文獻學(xué)價值
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主要以紙質(zhì)文獻為主,石刻文獻并不多見。目前記載的石材文獻主要有麗江寶山出土的磚刻地契[1]、麥宗墨跡[3](P45、52)等。方國瑜先生1934年1月在麗江金莊橋頭村一危巖上發(fā)現(xiàn)明萬歷四十七年的漢、藏、哥巴文題刻。方先生抄錄摹寫了漢文和哥巴文,并對哥巴文題詞作了初步的考釋,可惜這處題刻在1951年修公路時被炸掉而不存[3](P47、53)。白地阿明靈洞有一些東巴文題詞,喻遂生先生曾經(jīng)撰文專門做過討論。[4]一些資料記載涼山州博物館藏有東巴文玉石銘刻,涼山州博物館劉弘館長曾將拓片贈予筆者,經(jīng)我們考證實際是藏傳佛教八寶圖,在川西地區(qū)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雖然與東巴文字形很相像,但不能算作是東巴文。聞宥在《聞宥論文集》中刊布過兩張拓片[5],但實物目前已不得見?!侗本﹫D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登有“國立麗江師范學(xué)校校舍奠基紀(jì)念碑”,上可由3行東巴文。[6]最近楊亦花對依吉鄉(xiāng)甲波村的瑪尼刻石做過介紹。[7]比起以前的材料,本文獻材料文字較多、結(jié)構(gòu)完整、內(nèi)容豐富,補充了納西東巴文獻的材質(zhì)類型。
(三)文字學(xué)價值
東巴文瑪尼堆銘文通篇共128字,行文方向為左起橫排,共9行。每行內(nèi)有些地方從上到下分布2至3字。其中兩字的有16處,3字的1處,其余都是單字,整體上成線性排列,有別于一般東巴宗教典籍文字不成現(xiàn)行排列的特征。
在128字中,有合文2字,即tho33phr33白松和mɑ21mi33油燈。羨余2字,即讀mɑ21mi33油燈,二字也讀mɑ21mi33油燈,是合文的羨余。全文記錄了142個音節(jié),語言記錄率為887%。從字詞對應(yīng)關(guān)系來看,既具有早期文字不完全記錄語言的特征,同時也提現(xiàn)出完全記錄語言的傾向。
從六書的角度來說,會意字有啊、見、卷曲、掛或糾纏、延伸、繁榮等字,其余基本上為象形字。全文沒有形聲字和借形字,也沒有出現(xiàn)哥巴文。假借子比例較高,全文共有90個假借字,假借字占文字總數(shù)的70%。其中聲母、韻母全相同的假借字不計重復(fù)共86 個。聲母不同,韻母相同的假借字有、2個,其中字是重復(fù)出現(xiàn)3次,假借字的近音度較高。
本銘文中還有很多字形屬于地域性的字,如、、、、、、等字在麗江、香格里拉等大多數(shù)納西族地區(qū)并沒有出現(xiàn)。
總體說來,本銘文除了字詞關(guān)系和文字排列方面,無論字形特征、用字制度等方面都保留了早期東巴文的特征,同時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明顯。本文獻可作為參考資料之一,可與其它時期和地域的東巴文獻做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以探究東巴文字的發(fā)展、變化等問題。
注釋:
①指小時候父母給孩子洗澡后在額頭搽酥油。
②指建房、開墾土地等建設(shè)家園諸事。
參考文獻:
[1]李錫麗江寶山象形文字磚初考[J]麗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0(2).
[2]喻遂生麗江東巴文殘磚契重考[C]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4,10
[3]方國瑜,和志武納西象形文字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4]喻遂生白地阿明靈洞東巴文題詞譯釋[A]//納西東巴文研究叢稿(第二輯)[C]成都:巴蜀書社,2008,12
[5]聞宥聞宥論文集[C]中央民族學(xué)院科研處,1985
[6]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00冊·中華民國附偽滿洲國卷[Z]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7]楊亦花納西東巴文石刻述略[J]云南社會科學(xué),2013,(2)
收稿日期:2014-05-16責(zé)任編輯:許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