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中仁
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它必須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這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具有一定的預設性。否則,當課堂教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意外時,教師往往束手無策,難以得心應手。同時,新課程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教案,而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對話與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意味著課堂教學有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和生成因素。因此,預設與生成是高效課堂中要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和處理的辯證而統(tǒng)一的關系。如何準確理解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教師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的課堂教學是缺乏彈性和活力的,會嚴重扼殺師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生命活力。而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則形散且神也散,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正確認識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1、轉變備課觀念
諸多成功的教學案例表明,備好課是預設的保障,課前準備的越充分越能夠預設好,也就能夠有精彩的課堂生成。常言道: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新課改中,我們必須重建備課觀念。
上好一節(jié)課絕非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對教師而言,備課是一個既古老而又常說常新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清楚,備課不再是簡單的備教材、備知識、備環(huán)節(jié)、備模式,而更多的是備學生。課前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從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現(xiàn)狀出發(fā),預設學生和教師的距離,設想課堂氛圍和課堂教學中可能會生成哪些新的問題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制定多維目標、內(nèi)容、設程及方式方法等,并預設出多種有益學生學習的新思路,并盡可能多的預設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為課堂生成奠定基礎。
2、巧妙處理預設與生成
只有從多種角度去預設可能會生成的問題并巧妙處理,才能在課上有限的時間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真正發(fā)揮師生的雙主體地位,有效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二、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構建高效課堂
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鮮活而生動,這是新課改所迫切需要的。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文本資源、人文資源和環(huán)境資源等,這些課程資源就決定了課堂是動態(tài)的、生成的、充滿變化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必須敏銳的去捕捉和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資源,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1、相信學生的獨立個性,促進教學的生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激發(fā)興趣是教學收效的最好手段。教師在課堂上,無論是和諧幽默、精練的語言,還是引人入勝的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預設,我們都必須將學生的思維激活。教師要堅信,學生是獨立的、能動的個體。教師要把學習的時空交給學生。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老師不教,能少講的絕不多解,教師不要搶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的個性品質豐富多樣,思維活躍,只有相信學生,調(diào)動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2、引領學生“悟其漁識”,促進生成的發(fā)展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道理很簡單: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獲得知識的方法。旨在開發(fā)學生思維,有效解決問題,注重在解決問題中還原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改理念下,預設與生成的課堂不僅要求教師要“授人以漁”,更要有“悟其漁識”的更高境界。漁識是運用知識解決一定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意識,相當于一種見識,這種見識可以衍生出新的方法。學生自發(fā)的“悟”,可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走很多彎路。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去“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想說、敢說、能說,引領學生學會學習,不僅要學會自己去獲知,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學習,達到“悟其漁識”的境界,促進生成的發(fā)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