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蕾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評價應適當、適度、適時,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評價“促發(fā)展”的本質。
關鍵詞:導評; 適當; 適度; 適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12-075-002
教學過程是思維活動的過程,評價是聯(lián)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紐帶,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適當、適度、適時,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評價“促發(fā)展”的本質。
一、適當導評,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是人的思維品質中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方面。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是稍縱即逝的,多數(shù)建立在猜測、聯(lián)想、頓悟和直覺思維之上,難免有不完善、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馬上給予否定的評價,一方面會抑制學生新想法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也會阻礙學生原有思想的深入。所以老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適當引導,從學生的思維中捕捉住創(chuàng)新的火種,并使它迅速蔓延。
我執(zhí)教《負荊請罪》一課時,讓學生在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排練課本劇。他們上臺表演了兩組之后,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
生1:“老師,我覺得為了突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人格,應該在前面再加兩幕??!”
師:(略一遲疑)哦,我和大家很想聽聽你的想法!(引導發(fā)言者與其他同學一起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生1:藺相如馬車退讓廉頗,不上朝避讓廉頗這兩個情節(jié)我認為可以化為獨立的兩幕劇來演一演。
師:嗯,這是你的想法,老師聽清了。讓我們一起再聽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好不好?(發(fā)出心理暗示: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嗎?)
生2:再加兩幕劇,場景變化過于頻繁,我認為可以合成一幕:在同去上朝的路上,藺相如的馬車讓廉頗,想到上朝有可能與廉頗發(fā)生正面沖突,決定告假不上朝。
師:你考慮到了舞臺演出的需要,其他同學還有更好的想法么?(肯定他思考的角度,激發(fā)其他同學思維的積極性。)
生3:我認為可以把生2說的一幕劇再和課文中的第一幕合并。
師:???(出乎意料)
生3:人物的關鍵語言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地點改在上朝路上的馬車內(nèi)。
師:哈哈,真是越來越聰明了,能現(xiàn)編現(xiàn)演嗎?(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給予鼓勵,并提供進一步思考、表現(xiàn)的機會。)
十分鐘后,兩組學生很成功地表演了改了時間、地點,充實了情節(jié)后的“新第一幕”,效果很好。
老師緊緊抓住學生創(chuàng)編的靈感火花,適時導評,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精神的把握,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二、適度導評,引導參與探究
在正常情況下,學生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xiàn)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如果教師能把握好評價的度,合理推遲評價,就能讓更多學生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在學完《螳螂捕蟬》第一段:“眾臣極力反對吳王伐楚,遭吳王嚴詞拒絕”時,一位學生突有想法。
生1:老師,這其實是一個矛盾沖突非常激烈的場面,我想可以把它改寫成劇本來演一演,以更突出吳王的一意孤行。
師:那好!請先談一談你的構思。
生1:吳王上朝,表達了自己伐楚的意愿→大臣1反對,理由是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大臣2反對,強調(diào)后果不堪設想→吳王大怒:“再上諫者,砍!”
師:怎樣把這幕劇充實起來,其他同學還有補充意見嗎?(適當引導,充滿期待。)
生2:楚國國勢強盛,兵力充足,可能要打持久戰(zhàn)。這是大臣們反對吳王伐楚的原因之一。
師:從“楚國”一方出發(fā),你變換了一個角度考慮問題,這是個好辦法。
生3:從吳國出發(fā)考慮,老百姓由于連年征戰(zhàn),民不聊生,必定怨聲載道,大王威信日益下降。民心不定,大王江山不穩(wěn)?。?/p>
師:你是從“吳國”的角度出發(fā)考慮的。還可以……
生4:從諸侯國出發(fā)考慮,吳國出兵伐楚,國內(nèi)必然空虛,諸侯國若趁虛而入,吳國必定不堪一擊!
生5:在表演的時候,大臣接二連三地提出反對意見,吳王的情緒不斷地變化:躊躇滿志→一絲不悅→滿臉不快→拍案怒吼。沖突越來越尖銳。
師:你從表演的角度開掘了劇本的內(nèi)涵?。〒Q一角度再啟發(fā))
生6:大臣一個個反對,吳王不可能一言不發(fā)。他可能先是不悅地說:“退下!”再是不快地:“哼,你是懷疑本王的實力?”最后勃然大怒:“我意已決,還有人勸我,宰殺無疑!”
師:同學們從一個金點子開始,互相啟發(fā),補充,竟然構思了一個劇本,真了不起!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你們的收獲真大呀!
三、適時導評,拓展思維空間
閱讀教學中交往的深層意義就是要促使每個學生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成為人的目標。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他們在獨立判斷和決策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尤其在對學生的人生發(fā)展、精神成長以及智慧審美價值的生成方面更需要教師去感染、激勵、喚醒,與學生一起攀登思維的高峰,讓學生獲得生存狀態(tài)躍遷的動力。
倘若教師在課堂上過早地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結論性評價,勢必就會阻斷學生的探究與思索,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年級下冊單元練習中《冬天,你不要砍樹》一文,有這樣一道題:談一談對“冬天,你不要砍樹”這句話的理解,顯然有一定難度。
生1:嚴冬季節(jié),不要砍那看似毫無生機的樹,因為來年,說不定它就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但更深層的意思是,當一樣事物身處困境或逆境時,要抱著美好的希望去期待它,幫助它,堅信美好終會到來!
師:(在心里暗暗地贊嘆,談得多好?。。┻€有同學想談談自己的感受么?
生2:其實,對人也是一樣。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不要對他失去希望。美國女學者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的父母、沙利文老師、薩勒老師沒有對她失去希望。
在眾人的期待、鼓勵和幫助下,她揚起對生活的信心,同命運抗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師:嗯,你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了對這句話的理解,還有同學想說說么?
生3:其實對待自己,也應該這樣,當自己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要堅信苦難總會過去,春天終將到來!
我暗暗地慶幸自己沒有在第一個學生答完后便終結話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多角度思考,讓學生有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在交流中,學生的思想變得更為深邃,更富哲理,具備了審視生活的睿智和面對困難挫折應有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