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玲
摘要:通 過對小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能使他們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活動學習中去探索、去嘗試。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學生感興趣,包括講課的聲音、表情、動作,聲音要抑揚頓挫,表情豐富,動作靈活多樣,還有在教學工具上也要豐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 小學生 學習興趣
筆者從事小學科學教學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以前我從事的是中學的教學工作,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和中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興趣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小學生由于年齡太小,其實他們還處于玩的年齡,把他們關在教室里像中學生,大學生那樣一節(jié)課三四十分鐘的學習,是比較為難這些天真活潑的小家伙。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擺在老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既不剝奪孩子們天真的童年,又能讓他們學到知識。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呢?
首先,小學生最大的興趣是好奇心,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小的特點,他們的控制力差,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所以要想讓小學生坐在教室里學習,就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理,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有很大的自發(fā)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師的教育和培養(yǎng)。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學生感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在各個方面入手,包括講課的聲音、表情、動作,聲音要抑揚頓挫,表情豐富,動作靈活多樣,還有在教學工具上也要豐富,尤其是科學這一刻,可以說是研究我們身邊的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事和物中隱藏的科學知識,我根據(jù)教學上的需要,適時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摸、去觀察,從中獲取知識。如在講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土壤與植物》這一單元前,我讓學生到野外去觀察,同時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在活動過程中關于對大自然環(huán)境的所見所聞,并收集一些實物在課堂上展示,通過帶領孩子們開展“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實踐活動來發(fā)展興趣。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也可以用多媒體,幻燈,投影,廣播等,這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開闊視野,如我在講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巖石的科學》這一單元的時候,由于我們這個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都是平原,巖石學生不常見,所以我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巖石的圖片,如果這一單元枯燥的講在課堂上,學生又沒見過巖石,那學生聽起來肯定沒興趣。所以,教師要根據(jù)每一單元的特點更換教學方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有些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來容易,但要想維持卻不是一件易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儲備少,他們上課回答的問題并非每次都是正確的,偏差和錯誤是常有的,這也是正常的,這時候作為老師的我們千萬不要輕易地否定他們,否則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不要用一些侮辱性的語言,如“你怎么學的,這問題都回答不對,你真笨”,就因為這一句話,可能這個沒經(jīng)歷過什么挫折的小孩子,就變得自卑,沒有信心,就像一棵小樹被狂風暴雨吹殘了一樣,從而也不愿意學習了,我們應該做的是要耐下心來,鼓勵他們進一步思考,繼續(xù)創(chuàng)造,如在教六年級《擺的秘密》時,我說:“擺的快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可是,有個學生卻不同意這個結論,說:“物體越重擺的越快。”盡管他說的不對,但他是積極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還是鼓勵了他這種精神,然后讓他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做實驗,驗證了自己的觀點的對錯,這樣使學生獲得了科學探究的興趣。這樣,學生再遇到新知識,能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還會自己動手動腦證明自己的觀點,不但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再次,就是老師要和家長積極配合,家長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在家里多動手多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在大人面前展示自己實力,他會逐漸形成“我在科學方面真的挺行”這樣的自信,還怕學不好科學嗎?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鍵先生,小時候就在地下室有個操作臺,他愛在那擺弄瓶瓶罐罐,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有家長會說:“家里沒這條件?!逼鋵?,生活中的許多小細節(jié)都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大家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家長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不要嘲笑孩子的失敗,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使其建立起自信心。家長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愛觀察、愛動手、愛提問、愛思考的習慣,隨時隨地引導孩子注意身邊的科學,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挖掘出科學道理,如三年級小學生在家吃飯的時候,如果粥很熱,這時家長不要替孩子來把粥弄涼,家長可以看著孩子,讓他自己想辦法看看怎么樣可以使粥涼的快一些,靠自己的力量來搞懂其中的奧秘,可能學生就會用筷子攪拌,或者放在通風的地方等,家長再及時給予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真棒,這樣學生就會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學到了如何使物體降溫的方法,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還有家長可帶孩子做一些科學小實驗,如把塑料木梳在頭上摩擦幾下,然后吸起碎紙屑。利用這些小實驗把孩子吸引到科學中來。此外,家長要給孩子買一些科普讀物,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有關科學的影視節(jié)目等,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只是對于科學,對每一學科都是這樣。通過對小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能使他們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活動學習中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自己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他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為他們的終生學習,今后適應時代的需求,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和經(jīng)驗,形成較規(guī)范、嚴謹?shù)目茖W理論而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