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教學課題】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5課,主要講述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50年代,隨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地提出,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個大國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臺;1955年的亞非會議,為新中國的外交開拓了廣闊前景。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的外交事業(y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外交事業(yè)所取得的成就是通過黨和政府的努力,克服一個個阻力而獲得的,周恩來總理展示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本課和16課同屬于一個學習主題------“建國以來我國外交事業(yè)的成就”,學習15課,對于理解認識今天我國的外交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學校的學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一般,許多學生為留守兒童,在課余查閱資料的途徑較少,大部分學生主要靠課本獲取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我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現(xiàn)有資源,挖掘教學潛力。給學生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可以通過圖片、音樂、視頻再現(xiàn)歷史,形成濃厚的歷史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本課所講述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距離現(xiàn)在的學生年代久遠,學習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八年級學生在經(jīng)過快兩年的歷史學科的學習,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這為我在教學上提供了較大的空間。除此之外,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我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當時的歷史情境,通過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盡可能的給學生展示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感悟歷史變化的過程,采用學習小組的方法,力求讓學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學會學習,并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活躍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和影響;知道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完成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閱讀、自學、知識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問題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探究精神、表達能力;通過激勵引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中國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fā)愛國熱情;通過感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風范,領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及其對處理國與國、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處理方法:播放視頻營造情境,使學生在探究、體驗和感悟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難點:建國初期國內(nèi)外的復雜形勢與“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處理方法:播放視頻,出示“周恩來總理講話”的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
【課型、課時】新課、一課時
【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
1.依據(jù)新課程標準,采用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激勵性自主學習的氛圍。
2.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問題教學、講述、比較、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建國初期我國外交事業(yè)的成就。
3.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探究,增強歷史的思維能力。
學法:
1.課前自主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導學案自主預習部分,小組課前明確。有條件的同學上網(wǎng)收集有關建國初期周恩來外交風采的圖片、文字材料,作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補充。
2.通過閱讀分析圖片、視頻、文字資料,逐步培養(yǎng)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通過學習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使學生能夠回顧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史,逐步培養(yǎng)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3.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資料進行自主分析,小組合作中能認識建國初期我國外交事業(yè)的成就,完成本科內(nèi)容。
【教學過程】
<導入>
溫故知新:出示近代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近代史上中國政府同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內(nèi)容,討論分析認識近代中國外交充滿屈辱和失敗,從條約的簽訂上看體現(xiàn)出不獨立和無自主權,從條約的內(nèi)容上看體現(xiàn)出不平等。,教師:舊中國的外交情況是怎樣的?
讓學生請用幾個詞概括近代中國的外交的特征?(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展示目標:(1)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和影響;(3)知道萬隆會議的概況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4)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
(學生齊讀;教師以紅色字體標出本課重點,并以提問的形式予以強調(diào)。)
自學檢測:明確第15課《導學案》 “自主預習”疑難部分,時間2分鐘。(內(nèi)容見《導學案》)
<講授新課>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際外交形勢
出示材料:在中國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國際上正在出現(xiàn)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尖銳對立的局面。美國站在了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支持國民黨打內(nèi)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而蘇聯(lián)則對中國的民族和民主革命長期給予了同情和支持。
學生思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怎樣的國際環(huán)境呢?學生學習后分析得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需要相互的支持與合作(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
2、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出示圖片(開國大典),屏幕顯示:“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的引文”。(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設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的領導人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關鍵詞:獨立、自主、和平)
全班明確: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外交形象徹底轉(zhuǎn)變,開始以獨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