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碧
摘 要: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還是新的教育方式都有利也有弊。因此,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養(yǎng)成理性反思的良好習慣,還要正確處理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理性反思;有效教學;傳統(tǒng)教學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在教學方式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某些領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縱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語文教學似乎總走不出“耗時多,收效微”的怪圈。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還是新的教育方式都有利也有弊。因此,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養(yǎng)成理性反思的良好習慣。
一、如何對待過程與結果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的教學只注重結果而忽視教學的過程。而新課改則要求語文教學既要注重過程,也要注重結果??墒?,有的老師在教學時只注重過程而忽視結果。如有的老師在上《落花生》一文時讓學生自由交流探討:做人應該做什么樣的人?有的學生說應該做像花生那樣不炫耀自己而又十分有用的人;有的學生說做人要像蘋果、石榴那樣外表美,敢于展示自己的人。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是注重了教學的過程??墒?,教學的結果是什么?本文的價值取向是什么?老師不加評判,更談不上引導。
二、怎樣看待熱鬧與安靜
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講授法,所以課堂以安靜為主。而新課改實施以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所以小學語文課堂變得無比熱鬧。課堂上學生自由組合、交流討論、上臺匯報、表演……課堂熱鬧非凡,可語文的基本功——字詞句段篇的練習時間少了,所以語文課堂也依舊是“耗時多,收效微”。但如果善于反思,就知道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課堂氛圍,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要對課堂進行有效調控,創(chuàng)設適宜的課堂氛圍。要珍視課堂上的“靜場”,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
三、如何處理傳統(tǒng)手段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
課改不是邯鄲學步,也不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全盤否定,我們要像魏書生老師說的那樣,無論進行怎樣的改革,都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丟棄,我們要正確對待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墒?,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現(xiàn)代技術的普及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景象。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生動、逼真的情景,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有的語文課堂上,多媒體不僅取代了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有的甚至取代文本,學生在一張張幻燈片中支離破碎地理解文本,黑板上沒有只言片語,學生對文本的學習猶如走馬觀花,高效課堂從何談起?因此,教師要不斷反思,把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機結合,才能打造出省時、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貴州省福泉市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