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程建軍
摘要:針對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次教學實際,分析教學過程中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效果、教學資源管理和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效果;教學資源
0、引言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qū)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shù)姆謱硬呗院拖嗷プ饔弥械玫阶詈玫陌l(fā)展和提高。根據中國知網可追溯數(shù)據,中國比較典型的有關分層次教學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1984年,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的范欽珊等老師在機械系、材料系部分專業(yè)的材料力學課程教學中作了分層次教學的嘗試。
湖北文理學院自2011年開始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開展分層次教學改革,至今改革已經進行了5個學期,筆者在參與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和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將談談筆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1、分層次教學情況簡介
計算機基礎課程屬于通識教育必修課,理論學時18,實驗學時24,一般集中安排在8周的時間完成教學。
湖北文理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次教學改革實施情況主要包括3個步驟:(1)通過考試把學生劃分為免修、高級班、中級班和初級班;(2)把免修以外的學生按專業(yè)劃定幾個組,同時開設高級班、中級班和初級班,把原先教學任務中承擔相關專業(yè)教學任務的教師重新分配承擔分層次班級的教學任務,根據分層次班級的教學方案實施教學;(3)所有學生參加統(tǒng)一的課程考試,任課教師結合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評定最終成績,同組所有教師共享各自承擔的分層次班級的學生成績,再從共享的成績中找出教學任務中自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專業(yè)的學生成績,登入教務管理系統(tǒng)。
以2012-2013年上學期為例,周二下午5~8節(jié)課同時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專業(yè)有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物理學、地理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公共事業(yè)管理(文科類專業(yè))、化學。每組的分層次班級有高級班1個、中級班1個和初級班3個,分別由相應教師任課。高級班的學生由來自生物科學的3人、食品科學與工程的19人、物理學的6人、地理科學的7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6人、公共事業(yè)管理的12人和化學的2人,共計55人組成;中級班和各初級班的學生也由至少2個專業(yè)的數(shù)名學生組成。
2、教學管理
2.1 成績管理
計算機基礎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結業(yè)考核成績3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40%,期末考核成績占50%。在教學過程中,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由學生所在分層次班級教師評定,最后結合期末考核成績核算出最終成績。教學任務是按專業(yè)分配到任課教師的,意味著在教務管理系統(tǒng)中,任課教師需要登錄的是教學任務中劃定的專業(yè)學生成績。在實際操作中,要在小組所有任課教師共享自己任課的分層次班級成績后,才能從中篩選出自己教學任務中的學生成績,然后登錄到教務系統(tǒng)中。由于擔任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還同時承擔著其他課程的教學任務,每人對工作時間也有自己的安排,這樣導致計算機基礎課程成績核算、共享的時間往往有差異,造成對同組其他教師工作進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的問題來自學生,當學生對成績存在質疑時,往往會找教務系統(tǒng)中顯示的任課教師,而該教師并不是其分層次班級的任課教師,這就需要教學任務中的教師和實際分層次班級中的教師同時在場才能核查。這經常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推脫責任,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和師生感情。
2.2 教師評價
在教師教學考核體系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占非常高的比重,而教學考核結果又直接跟收人掛鉤。因此,客觀、準確地評價才能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在分層次教學改革實踐中,學生的評價多數(shù)是“張冠李戴”,分層次班級的教師多數(shù)并不是教務系統(tǒng)中該課程的任課教師,這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教學效果都有負面的影響。
2.3 資源分配
在很多高校,公共課部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在湖北文理學院,公共計算機課部的教師平均年教學工作量在400標準學時以上,每學期在承擔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同時還有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在教學任務重、實驗室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在8周左右的時間,多名教師在同一時段同時上課,造成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在開課期間的緊張,有時由于教師、學生空閑時間和實驗室可用時間的沖突,有些班級的課程只能安排在周末,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對休息時間的安排,在時間上制造很多矛盾。
另外,由于分班前需要對學生進行機考測試,也增加了設備使用壓力,同時制造了額外的考試系統(tǒng)安裝和教師監(jiān)考工作量。
3、教學評價
作為教師,有義務對學生的學習做盡可能公平、公正的評價。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通識教育基礎必修課程,是學生參評獎學金、助學金、評優(yōu)評模的依據。分層次教學評價中同樣的分數(shù)卻不能代表同樣的水平,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成績的公平性也有諸多質疑,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免修學生與上課學生,二是同年級同專業(yè)不同上課班級的學生。
3.1 免修學生與上課學生
用于劃分免修和參加各分層次班級學習的依據是學前測試,采用無紙化機考,與期末考試采用相同系統(tǒng),但考試時間有所不同,學前測試為60分鐘,期末考試為90分鐘,學前測試成績高于或等于85分時劃定為免修,免修學生的最終成績取學前測試時的成績。
各分層次班級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10%,實驗成績40%和期末考核成績50%共同組成,經過學習,結合平時成績,通常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最終成績在85分以上。而在教務系統(tǒng)中,通過學習獲得的最終成績和免修學生的最終成績是沒有區(qū)別的,相同的分數(shù)并不代表同樣的水平。
3.2 同專業(yè)橫向比較endprint
由于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是由任課教師評定,實驗成績占40%,實驗成績的評定沒有具體分數(shù),主要是由任課教師定性評價,這樣即使在宏觀的實驗評價參考下,由于思維方式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各任課教師的評價也存在差異,如某教師給學生的實驗成績80%在80分以上,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另一教師給學生的實驗成績80%在70分以上,平均分在70分左右。在傳統(tǒng)教學中,同一教師在給同一班級的所有學生評定實驗成績時是統(tǒng)一的參考標準,對學生來說是相對公平的。而在分層次教學中,同一專業(yè)的學生劃分到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習,最終取得的分數(shù)就失去了相同的參考標準,導致相同的分數(shù)不能代表所對應的水平。
4、教學效果
《大學計算機教學要求(第6版-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教育,是面對97%以上的大學本科生的計算機教育,是影響到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和時間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是以應用為目的、以實踐為重點、著眼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種教育,要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洞髮W計算機教學要求(第6版-2011年版)》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提出的計算機基礎課課程目標中都提到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知識;具備使用計算機實用工具處理日常事務的基本能力;具備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覺遵守信息化社會中的相關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
4.1 免修學生
學生參加的學前測試是無紙化計算機考試,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網絡設置占90%的分值,更側重于對技能掌握的檢驗。對于免修的學生,在學習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上,操作技能也許會達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目標的要求,但在信息素養(yǎng)方面距離培養(yǎng)目標有較大差距。
湖北文理學院在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中屬于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等方面跟名牌大學、重點高校的學生有差距,課程相關學習資源建設也沒有形成規(guī)模,大一新生沒有養(yǎng)成使用網絡學習資源的習慣,很容易造成免修學生中基礎很好的學生由于沒有繼續(xù)學習,導致其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跟上過課的學生相比反而處于中下游水平。
4.2 高級班學生
湖北文理學院的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理論學時為18學時,在高級班的教學中,只有10學時用于課程內容的講授,另外8學時開辟了4個專題講座,分別是計算機2進制及其轉換、數(shù)據結構與軟件工程簡介、Office在工作中的應用案例和計算思維、物聯(lián)網與云計算。10個學時的講授對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具有很大挑戰(zhàn),對學生達到課程要求具有很大的困難。
4.3 初級班學生
在以學前測試分數(shù)為依據劃分的免修、高級班、中級班和初級班,分人初級班的學生多數(shù)覺得自身能力差。初級班的學生這種消極的暗示和評價對其課程學習和心理發(fā)展都是不利的。將賞識教育和勵志教育有機融合在教學活動中,對于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有積極意義。
5、結語
分層次教學的初衷是為了能因材施教,讓不同基礎的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起點相對較低的學生能聽懂,學有余力的學生能更好地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分層次教學在數(shù)學、物理、英語等基礎學科中的教學研究較多,在提高高校教育質量上有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來說,是否適合開展分層次教學是值得商榷的。在開展分層次教學過程中,在劃分班級時要充分考慮理工科專業(yè)、文科專業(yè)、藝術體育類專業(yè)的不同,按相近專業(yè)劃分;教務管理系統(tǒng)要適應分層次教學的需要;盡可能采用統(tǒng)一標準定量評價以保證公平;要加強和豐富教學資源、自主學習資源建設,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講授學習之外有效學習;要提高管理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要從信息素養(yǎng)的角度、結合學生的專業(yè)需求來組織教學,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會學生辦公自動化軟件的層面。
教學研究不僅僅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應該為了促進教學而研究,為了解決問題而研究;教學改革也不能僅僅為了改革而改革,而要從實際出發(fā),為了學生受益而改革。研究應該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身先士卒,找出思路和方向,而不能領導干部一聲令下,全員出動盲目行動。改革應該先局部試點,有成效后再大面積推廣。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為學生著想。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著眼于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