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澤
?
完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勢在必行——從制度供求關系角度分析
張凱澤
(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重刑事責任輕民事責任的立法傳統(tǒng),相關利益團體對投資者利益的漠視,投資者自身維權意識的淡薄,造成了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稀缺,導致虛假會計信息泛濫,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完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已勢在必行。
法律法規(guī);虛假陳述;民事賠償;供給;需求
自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至今,短短數(shù)十年間,我國資本市場發(fā)展迅速。作為全球新興的經(jīng)濟體,我國的A股市場市值規(guī)模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大致相當。但是,我國資本市場先天不足,市場化程度低,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違規(guī)成本極小,致使違規(guī)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其中尤其以大股東和公司高管的掏空和會計舞弊行為的頻繁發(fā)生最為嚴重,這嚴重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如果將違規(guī)當事人的行政和刑事責任作為違規(guī)的焦點,過度強調對當事人的行政或刑事懲罰,而對中小股民等弱勢群體的損害賠償視而不見,那么勢必造成中小股民對資本市場喪失信心。本文通過對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供給短缺的現(xiàn)狀分析,認為現(xiàn)階段我國需加大對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供給力度,通過健全和完善相關司法制度,為投資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訴訟支持,以遏制資本市場虛假會計信息泛濫的局面。
(一) 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對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我國目前主要通過《會計法》《證券法》《公司法》和《刑法》等法律對企業(yè)虛假陳述行為進行規(guī)范,其中有關責任的規(guī)定如表1所示?!豆善卑l(fā)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等法規(guī)也僅對虛假陳述應負的行政責任作了規(guī)定。
表1 我國法律對企業(yè)虛假陳述行為的責任規(guī)定
就虛假陳述民事責任規(guī)定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2002年1月15日發(fā)布的《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解決了虛假陳述民事案件立案難的問題;2003年1月9日發(fā)布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明確了虛假陳述民事賠償?shù)淖谥?,出臺了許多符合我國國情的程序和實體方面的司法解釋,對立案依據(jù)、地域管轄、訴訟方式、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等都做出了規(guī)定[1]21;2007年6月11日發(fā)布的《關于受理涉及會計師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正式確認了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較好地解決了上市公司和審計中介機構的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分擔問題。
當前,我國虛假陳述民事侵權案件雖然有法可依,但與司法機制相對完善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相關制度仍然不夠健全。近年,我國資本市場的會計舞弊行為相當普遍,而且大案、要案層出不窮,違規(guī)違法行為大量發(fā)生,這些固然與相關部門查處力度不大、糾錯率低等密切相關,然而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仍然是現(xiàn)行會計制度正常運行的致命缺陷。如在銀廣夏、藍田股份等股市風波中,眾多中小股民尋求司法途徑,追究提供虛假信息行為人的責任,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因為相關會計民事法律責任設置不足,他們的訴訟請求要么被法院駁回,要么以雙方庭外和解結案,真正得到有效賠償?shù)陌讣攘葻o幾。人們普遍認為,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程序前置,虛假陳述的認定及訴訟時效等規(guī)定不明確,這些都加大了中小投資者的訴訟成本。中小投資者因此可能選擇放棄訴訟,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功能的發(fā)揮。
1. “政府本位”的立法理念
長期以來,奉行重刑事輕民事、重實體輕程序的法律傳統(tǒng),公民自身的法律保護意識淡薄,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制約了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發(fā)展。目前,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主要通過《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來體現(xiàn),其中《公司法》在民事責任的認定方面略顯薄弱,《證券法》則側重于運用行政和刑事責任規(guī)范各種證券舞弊行為,卻極少涉及相應的民事賠償制度,《會計法》則缺乏對民事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究其原因,在于立法機關總認為政府是無所不能的,對于公法和私法領域中的一切社會關系,政府總能以超然和公正的態(tài)度去實現(xiàn)最優(yōu)的社會效益[2]16。所以,這種“政府本位”的立法理念往往容易忽視對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以及私權侵害賠償?shù)囊?guī)定,很難形成公正、操作性強的證券民事賠償制度。
2. 供給成本高昂
長期以來,會計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了既得利益群體或既得利益格局的形成,即使這樣的制度會使得某些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不平衡,但他們仍會繼續(xù)維持現(xiàn)行的會計制度。某項新法出臺,如果損害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這些既得利益群體勢必阻礙新法的施行,給新法的施行帶來高昂的成本。因此,從我國資本市場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發(fā)展的歷程看,高昂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供給成本無法形成對相關立法機關的正向激勵。
3. 供給意愿不足
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立法機關對相應法律制度的供給過程,實際上是相關利益群體博弈較量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利益調整和利益分配的結果,致使新的利益群體格局形成。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國有股有著雙重身份,政府既是國有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同時又是資本市場制度的供給者。在“政府本位”的立法理念下,當維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制度供給同自身利益出現(xiàn)不一致時,立法機關對法律制度的供給意愿必定不足。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審理會計舞弊行為的過程中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他們還要承擔巨大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成本。出于對自身部門利益的考慮,司法機關對此制度的供給意愿同樣不足。
1. 民事賠償制度的價格
從價格機制來看,民事賠償制度是否能夠滿足投資者的需要,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當實際賠償額與損害額之比同司法費用與投資者的滿意程度之比都較高時,則民事賠償制度的價格較低,導致投資者對民事賠償制度需求量上升。反之,如果民事賠償制度的價格很高,則會導致投資者對民事賠償制度需求量下降。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設計是從如何方便司法機關審理案件出發(fā),而不是從如何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出發(fā),因此存在“先天缺陷”。這就間接提高了投資者的訴訟成本,從而導致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價格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對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需求。
2.民事賠償制度的效用
民事賠償制度效用是指民事賠償制度在法律制度上的價值。市場經(jīng)濟要以法律為規(guī)范,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效用在于提高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明確侵權行為人的違法成本,明晰并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3.投資者的收入狀況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在不斷增加,投資者的維權意識也同時增強。更多的投資者期望通過民事訴訟或民事賠償訴訟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潛在利益。目前,股票、基金等投資理財工具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投資者購買理財產(chǎn)品的能力不斷提高,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案件因此驟增。
目前,我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供給短缺,需求大于供給,導致上市公司管理者往往通過會計舞弊手法謀取非法利益,其違規(guī)成本遠遠小于其造假收益,甚至可以說是“比販毒還暴利,比過馬路還安全”。而另一方面,投資者通過訴訟來維護自身利益的成本已超過實際收益。根據(jù)理性人假設,投資者會因此放棄對虛假陳述民事賠償?shù)脑V訟。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的稀缺,可以說,既體現(xiàn)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又體現(xiàn)了社會在金融領域的不公平。從維護社會公平和提高經(jīng)濟效益的角度出發(fā),只有切實把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逐步健全和完善民事賠償制度,加大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供給力度,才能確保我國資本市場規(guī)范、高效的運行[3]71?73。
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先假設,資本市場上博弈參與人只有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并且都是理性的,他們會在某種約束下做出最優(yōu)化的理性決策,然后分別從民事賠償制度供給的三種情況來討論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博弈。
第一,資本市場缺乏保護投資者的民事賠償制度下的博弈。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上市公司選擇會計舞弊與否,投資者都只能聽天由命,任人宰割。從理性人假設出發(fā),上市公司的最優(yōu)選擇當然是欺騙,投資者就應當選擇不投資,結果出現(xiàn)資本市場的“融資困境”。
第二,資本市場提供了完善的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民事賠償制度下的博弈。在有法律制度作為后盾的情況下,投資者如果受到上市公司的欺騙而受損失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肯定選擇訴訟策略。由于投資者選擇訴訟的威脅是真實可信的,上市公司權衡利弊,其最優(yōu)選擇是不欺騙。這樣,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分別獲得最高的收益,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第三,民事賠償制度供給不足下的博弈。這種情況是指,雖然國家提供了保護投資者的法律制度,但投資者實現(xiàn)法律救濟的成本太高。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博弈結果必然是上市公司融資困難。因為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投資利益一旦受損,為避免更大的損失,投資者勢必選擇不訴訟,上市公司由于不存在投資者訴訟的威脅,也會選擇欺騙;投資者為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失,只好選擇不投資。于是,上市公司陷入融資困境。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種自然法則。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博弈過程中,推而廣之,在人們逐利互動過程中,提供高效、完善的民事賠償制度,不僅能保障社會的公平,而且能提高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效率,實現(xiàn)社會總福利的增加。我國目前的會計法律體系雖然提供了保護投資者的民事責任制度,但由于不夠完善,具體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投資者保護自己的權益要付出較大的成本。這樣,一方面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不利于調動廣大投資者踴躍“打假”(指會計信息造假)的積極性。鄧小平曾經(jīng)說過一段精辟的話,大意是:制度不好,好人也會辦壞事;制度好了,壞人也難做壞事。因此,針對我國目前會計舞弊行為泛濫,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供給不足的狀況,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樹立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高效、便捷的民事賠償制度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guī),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發(fā)展??傊晟铺摷訇愂雒袷沦r償制度勢在必行。
[1] 施佳.證券市場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D].上海:復旦大學,2012.
[2] 王園園.論我國注冊會計師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 趙國平,文杰.論我國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J].商業(yè)時代,2009(34).
〔責任編輯 葉厚雋〕
2013-12-12
張凱澤(1991―),男,河南開封人。
D923
A
1006?5261(2014)04?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