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英
1.找準“切入點”,形成閱讀“主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于語篇主題和學生實際,找準進入文本的“切入點”,從整體入手,巧妙構建牽引全篇的閱讀“主問題”,形成閱讀任務鏈,讓學生圍繞“主問題、閱讀鏈”展開各種閱讀活動,使學生始終是在語篇主題情境的氛圍中閱讀、理解、內(nèi)化、運用語篇信息,真正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篇教學的重要位置,將課堂教學引向以學生課堂思維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
此外還應注意的是,閱讀課上語言知識的教學和技能的訓練不應該破壞完整的閱讀鏈,教師處理教材時一定要有篇章意識,要緊緊圍繞閱讀任務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從教學內(nèi)容整體的角度或?qū)W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和探究。
2.緊扣“研讀點”,深入解讀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借閱讀“主問題”,找準教材內(nèi)容與活動形式的“結(jié)合點”,緊扣語篇內(nèi)容的“研讀點”,拓展“問題空間”,合理設計理解性和開放性的閱讀任務,細化閱讀活動,有序地搭建解決文本問題的支架,引領學生緊緊圍繞“研讀點”,對課文內(nèi)容集中而深入地閱讀思考或討論探究,使學生在完成層層遞進的閱讀任務的過程中逐漸理清課文的脈絡,深化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意義和語言的主動建構,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提升語篇的價值。
3.落實“訓練點”,強化語言輸出。
學習英語重在實踐,重在訓練。在閱讀課上,教師應該變多余的分析講解為學生扎實認真的閱讀訓練和語言輸出訓練。所以,教師應重視將閱讀理解性任務和語言輸出性訓練相結(jié)合。教師在進行閱讀問題設計時,要注重培養(yǎng)語言輸出能力的問題設計。教師應以閱讀任務為載體,在閱讀過程中適時生成階段性的語言輸出活動,增加學生語言建構和輸出的機會,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在一定輸入量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語言輸出,為閱讀后完整的語言表達提供基礎性的語言積累和信息鋪墊,提高閱讀的效果和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4.挖掘“創(chuàng)新點”,構建自主閱讀。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W.伊澤爾認為,閱讀不是被動地反應,不是教師外在地灌輸,而是主動地參與,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積極挖掘教學“創(chuàng)新點”,構建自主閱讀教學新模式,讓學生成為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角,并通過閱讀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把閱讀的時間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權利都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深度參與閱讀過程,啟發(fā)他們對文本進行自主性分析與建構。其次,教師應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為學生設計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地讀,自覺地讀,真正占有閱讀時間,從而有效地推進自主閱讀過程,實現(xiàn)學生主動構建的有效閱讀。
5.巧借“關鍵點”,滲透閱讀策略。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閱讀者。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才可能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而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又是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閱讀教學策略通過具體的閱讀任務巧妙地轉(zhuǎn)化為學生的閱讀方法,并在閱讀的不同階段,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展開閱讀。如,在閱讀教學過程指導學生運用“整體性”閱讀原則,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把握文本結(jié)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細讀課文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自主獲取語篇細節(jié)信息的能力和技巧,積累良好的閱讀策略;等等,從而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構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最終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
6.鏈接“延伸點”,拓展語言空間。
閱讀后要增加學生語言實踐量,延伸英語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主題閱讀或延伸性的語言實踐。
一方面,教師應積極拓展閱讀材料話題的深度和廣度,拓寬閱讀內(nèi)容的視角,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合理選擇或編寫類文本或繪本閱讀材料,通過多種途徑有序搭建學生閱讀交流的平臺,促使學生積累語言、“內(nèi)化語言”和“遷移語言”,延伸英語閱讀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另一方面,在閱讀后要增加語言實踐量,拓展語言實踐的空間。教師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創(chuàng)設可供學生交流、運用的自主學習情境,緊扣教材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開放性的任務,為學生搭建語言的支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言實踐,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語言材料,使新舊語言知識相互融合,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能力的遷移。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提升校本研修質(zhì)量”的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