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萍
【摘 要】 目的 對比藥劑科參與用藥管理前后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方法 總結我院2010年以前藥劑科參與抗菌藥物用藥管理前的140份資料(設為對照組)和2010年以后,藥劑科參與抗菌藥物施行應用的病例180份(設為觀察組)。分別統(tǒng)計各組病例資料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shù)和細菌感染情況,最后統(tǒng)計學方法檢驗兩組患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結果 對照組資料住院天數(shù)平均值為(13.22±6.98)天,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率為2.31%;觀察組住院天數(shù)平均值為(7.25±4.28)天,細菌感染率為0.21%,統(tǒng)計學檢驗結果表明二組數(shù)據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臨床住院患者應用抗菌藥物時參考藥劑科的意見對患者治療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質子泵抑制劑
【中圖分類號】 R194 【文獻標識碼】 B
對抗菌藥物的管理一直是醫(y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能夠加強抗菌藥物在我院的管理力度,促進藥物合理應用,筆者回顧性總結我院2010年以前藥劑科參與抗菌藥物用藥管理前的140份資料和2010年以后,藥劑科參與抗菌藥物施行應用的病例180份。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文進行統(tǒng)計的資料對象來自于我院2010年以前抗菌藥物應用藥劑科干預前的病例資料140份以及2010年以后對抗菌藥物施行應用干預后的病例資料180份,兩份病例資料的選取方法為隨機抽查,同時填寫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表格內容包括:病例序號,患者的年齡及入院日期,住院時長,使用的抗菌藥物名稱,抗菌藥物的使用目的,是否進行過病原學檢查以及患者的細菌感染情況。統(tǒng)計指標為統(tǒng)計各組病例資料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shù)和細菌感染情況。
1.2 臨床干預方法 藥劑科工作人員干預住院患者抗菌藥物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2]:首先是觀察抗菌藥物存在的應用指征情況,其次是判斷開具的抗菌藥物種類是否合理,在藥劑科具體的干預工作過程中,要成立以藥械科、醫(yī)務科和管理科組成的藥物管理小組,對藥物管理的相關責任人進行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方面的培訓工作。其次醫(yī)院領導安排相關人員外出進修學習,提高微生物鑒定水平。最后根據病人的病情需要,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分級目錄》合理選擇應用抗菌藥物,以確保抗菌藥物使用安全、合理、經濟、有效。
1.3 干預依據 本院藥劑科對患者實施抗菌藥物應用干預的依據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按照病例資料中的統(tǒng)計指標對隨機選取的病例資料進行統(tǒng)計(平均值資料以 表示)后,統(tǒng)計數(shù)據錄入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X2值檢驗方法(雙邊檢查)檢驗兩組病例資料的統(tǒng)計指標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對照組資料住院天數(shù)平均值為(13.22±6.98)天,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率為2.31%;觀察組住院天數(shù)平均值為(7.25±4.28)天,細菌感染率為0.21%,統(tǒng)計學檢驗結果表明二組數(shù)據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統(tǒng)計結果見下表1:
另外,通過對藥物實驗敏感度情況來判斷聯(lián)合用藥的合理性,在藥劑科參與用藥管理前后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比較結果如下表2。
3 討論
由本研究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納入研究對象的患者在藥劑科管理抗菌藥物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和細菌感染率都獲得明顯改善,真正做到了抗菌藥物的合理化使用,由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出:在藥劑科干預抗菌藥物用藥前后,不但明顯增強了抗菌藥物的有效性,也顯著性縮小了細菌感染的時程,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藥劑科參與用藥管理干預后,提供的藥敏報告為醫(yī)師合理用藥提供了客觀的依據,真正能夠有目的的使用抗菌藥物,而且,也能夠提高時間依賴性和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的正確應用,大大減少了患者的感染控制時間縮短。對此院參與到對抗菌類藥物用藥分析的管理的藥劑科的研究顯示,有臨床執(zhí)業(yè)藥師參與和進行干預的抗菌類的藥物的合理性使用大大提高了,同時也將此院的醫(yī)療效果和醫(yī)療的品質提高了。通過實踐說明,藥劑科的工作人員在對抗菌類的藥物的使用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應該先明確的了解患者自身的細菌感染的類別和對藥物過敏的情況等基本的細菌感染情況[4-5]。在對患者確診以后,要在抗菌類藥物的有關屬性的前提下,結合患者的詳細病情、生理上出現(xiàn)的病理特征來給出患者用藥的建議。為了提高療效,應該讓患者遵循所服用藥物的劑量要求,特別是敏感性的藥物。在給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要勤去走訪病房,以此來及時了解患者的動態(tài),以便有效的應對特殊情況的發(fā)生,最大效率的發(fā)揮一個臨床藥師的作用[6,7]。由此可見,在對抗菌類藥物的管理當中,藥劑科應該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參與進來,并且用專業(yè)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為醫(yī)療機構提供高的服務品質,從而能夠使醫(yī)患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Wu Dezhen.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yroid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breast patients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prevention of [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2,28(7):539-540,553.
[2] Chen Zhongying.The service and the effect of [J].pharmaceutical antibiotics dru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Jiangsu province Xuy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2012,12(3):224-227.
[3] 孫遠南,張玲娣,蔣國軍,等.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干預前后效果分析[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05(4):230-231.
[4] 黃艷飛.臨床藥師參與55例抗菌藥物應用會診情況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6):359-360.
[5] 趙強.129例Ⅰ類、Ⅱ類切口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2,21(11):38-39.
[6] 許湘軍,李翠兵,宋欣穎,等.某三級醫(yī)院骨科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調查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2,16(2):261-263.
[7] 黃明霞,張曉鹿.臨床藥師干預骨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效果分析[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4(10):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