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愛兵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读x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边@就要求教師要把品德與社會教育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善于把生活資源引入課堂教學。
關鍵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特點
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著重于品德課程的三個特征:生
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從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課程內容生活化。下面從“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及“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整合淺略地談一下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新課標指出:“思品社會課程的內容要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真實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進行的生活)首屬群體中的生活(在兒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币簿褪歉嬖V我們,對于品德課程來說,學生所親身經(jīng)歷的事與身邊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資源。
如:教學《寸金難買寸光陰》一課時。針對家長普遍反映的冬天學生不能按時起床這一問題,在課始,老師為學生播放了自拍錄像《一分鐘》:起床時間到了,主人公小明賴床1分鐘而錯過了公交班車,改為步行上學,導致晚到學校20分鐘。看完提問“小明只晚起一分鐘,為何遲到20分鐘呢?”學生小組討論后,明白了賴床帶來的麻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談談,交流討論中,學生意識到了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鐘,也不應該浪費,至此,學生珍惜時間的概念已初步形成,然后在教師精心組織引導下,學生充分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懂得不僅要珍惜時間,還要學會合理利用時間。這樣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踐實實在在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使生活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體驗,進行感受、加深思考,得到領悟。
二、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感悟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既要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事實證明,那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真實、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達到期望目標。因此,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教材,而應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選取學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
如:教學《愛心小天使》一課時,課文中的故事園講述了小朋友在家關心家人、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在家訪中了解到本班的學生張×也恰恰是這樣一個在言語和行動上都是為家庭添歡樂的愛心小天使,因此,我以她為實例(以她生活中的照片代替了故事園中的圖片)進行教學,從而增強了故事的可接受性,對學生來說就更具有說服力,讓學生更有認同感,易于達到教學目標。又如在教學“墻上的球印”這一課時,在對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我有意識地在課前收集學生生活中的有關事例(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制成幻燈片:有學生隨手把紙團扔在了校園里,有學生吃了東西不把果皮扔進垃圾桶,有同學隨手撿起垃圾,有同學把墻上亂涂的地方清洗干凈……這些事例就出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學生看了之后就組織討論:“誰是對的,誰是錯的?”“以前,我這樣做過嗎?”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范例就在眼前,以前,班級中做得不好的同學非常慚愧。再也沒有比這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可信性,收到了使學生真正有所悟的效果。
三、根據(jù)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放教學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能發(fā)現(xiàn)的事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能思考的問題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教學做合一”的境界。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例如,思品與社會課上學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公交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讓座??稍诂F(xiàn)實社會中經(jīng)常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的人是視而不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育。對于這樣一種情況,在課堂之余,我讓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按自己的是非觀念去實踐一下。然后,看看人們對你有何評價?從中你有何感想?親自實踐后,學生從人們積極的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的知識,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又如教學“我家的親戚”這一課時,我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模擬生活的情境來演一演:當親戚來我家的時候、當?shù)弥H戚搬家后、當參加親戚婚禮的時候、當親戚生病時又如何去探望……在生生、師生的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正確接待、訪問親戚的方法,改變了原來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習成了學生主動學習、體驗感悟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自行解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為他們今后的人格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總之,教材內容生活化是新課程下品德學科向我們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品德課堂的主要源泉。讓品德課回歸生活,使學生在民主、自主的環(huán)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才能使品德課堂教學彰顯魅力,充滿生機與活力,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的課程。
(作者單位 山西省襄垣縣城內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