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心理劇是增進心理健康水平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fā)揮著良好的作用。著重論述了校園心理劇的實踐過程及效果。
關鍵詞:校園心理??;小學;心理輔導;效果
校園心理劇是一種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煩惱、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以此表現(xiàn)和解決心理問題,增進心理健康水平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排練中,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性格特點都需要表演者仔細揣摩角色的內心世界,做到主題更加鮮明,情節(jié)真實、典型、親切,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發(fā)展中的問題,校園心理劇不僅為學生們營造一種心理自助的氛圍,還提供了同伴心理互助平臺。組織策劃者要做有心人,深入學生中間收集,尋找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心理問題,并對其認真仔細的分析、歸類,把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綜合提煉,再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編寫成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心理劇。我在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校園心理劇納入到主題班會中,觀看前先簡單講述一下主要內容,設置懸念,引發(fā)興趣。讓學生觀劇前帶著問題,展開想象,雖然身在劇外,但心在其中。觀看中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醞釀感想,辨析是非。貼近學生生活的校園心理劇使學生覺得有話要說,有意見要發(fā)表,有一吐為快的沖動。觀看完老師及時組織分幾小組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人人都開口講的機會,在激烈的辯論中,明白一個道理,領悟一種感受,改變一個觀點,讓那些性格內向、膽子比較小、認識能力不夠強的學生也能說說心里話。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是一種主動介入,是活動的主人,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在幫助別人,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要達到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要求。觀看后指導寫作,讓認識升華。在觀劇后的討論、評議的基礎上,將它與日常的教學結合起來,布置學生寫觀后感。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內省,將學生由原來的淺層次、零散或膚淺的認識,經過梳理和更為深刻的思考,上升到理性層面。老師的輔導還可進一步延伸到課外,如認真閱讀和點評學生的觀后感、在班級讓學生讀自己的作品、進行優(yōu)秀作品展覽等。
活動寓快樂,情節(jié)浸人生。校園心理劇生動形象,像一縷縷陽光照進學生的心靈。它寓參與性、互動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學到一些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從而改善人際關系,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惑,獲得成長。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簡介:林晶,女,34歲,大安市鐵北小學,副主任,畢業(yè)于沈陽鐵路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