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翰?
摘 要: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道家而起,通過易經傳遍寰宇,而后陰陽家、儒家等等學派融合發(fā)展為一個思想體系,最終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文通過對天人合一文化根源等方面內容的探析解讀,對該文化思想影響輻射到的古代設計做了一些淺析,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想起古人寶貴的思維財富,對今日的設計應用做出貢獻。
關鍵詞:天人合一;古代設計;和諧共處;易經;道家
中圖分類號:J5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149-02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道家而起,通過易經傳遍寰宇,而后陰陽家、儒家等等學派融合發(fā)展為一個思想體系,最終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事實上北京奧運會福娃的設計多多少少也能看到天人合一概念的影子。綿延前年的古代思想不僅在現(xiàn)代發(fā)光發(fā)熱,在古代設計理念中更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天人合一的具體要素
(一)人神一體
“天”、“人”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兩個基本范疇?!疤臁薄ⅰ叭恕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這兩個范疇是有著多重涵義的?!疤臁钡暮x大致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指的是自然界的天空,一種是指的是天神。《易經》之中卜卦問天,然后皆由此趨吉避兇,由此可知“天”的地位之高。在古代科學技術還不夠發(fā)達的時候,人們通常無法解釋自然界中的種種變化,這給“天”蒙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同時也拔高到了一個新的存在高度。
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整體,二者彼此相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宇宙萬物其實是渾然一體的,這其實與現(xiàn)在地球村的概念是有相同之處的。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互親互愛,這都是非常有益的生態(tài)觀,是大智慧?!疤烊撕弦弧庇^念認為宇宙是一種大化流行的生命境界。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終極性目標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疤烊撕弦弧彼枷耄环矫鎻娬{尊重自然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在此基礎上,自覺與天地參贊化育,和諧共生。尤其強調了天與人的統(tǒng)一,人的情感表達以及它的走向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都是與天地相互統(tǒng)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
(二)萬物和諧
天人合一講求人與人之間的天然和諧共處。對藝術設計而言面對如此紛擾的世界,藝術家應更多的提倡詩意境界和“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精神。只有對他人他物有同類感和相通感,以仁民愛物的態(tài)度和赤誠之心相待,才能達到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藝術的最高境界。
有了對天人合一概念的基本認識,再回頭去看古代的一些史料、圖文等就不難找出蛛絲馬跡,看到古人的大智慧了。
二、漫長歷史中不斷更新認知
(一)天神崇拜的影響
中國古代對自然,即對“天”的認識在經歷了漫長的調整之后,可以概括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顧名思義就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境界。在科技知識還不發(fā)達的年代,與其說是人們將自然現(xiàn)象的神化加以崇拜,不如說是自然的神奇力量讓人們折服向往。土地、陽光、雨水這些都是農耕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對于以農耕文化起家的東方國度而言,對自然的依賴、崇敬可想而知。
在已經出土的陶器、銅器和紋飾當中,自然崇拜的痕跡處處可見。其中一些器具甚至沒有實用功能,純粹是一種自然崇拜,比如余姚地區(qū)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陶釜,光芒四射的造型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果,輔以植物紋飾,寓意深遠。類似崇拜太陽的器具還有很多很多,其他還有動植物樣的紋飾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對自然萬物的一種憧憬。
(二)重新定位后的思維輻射
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古人開始重新定位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當其時,百家爭鳴各門各派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獨到的見解,其中以儒家道家之間的觀點爭論最為直接、明顯。然而文化的交流交融,為日后我國認識人與自然、天與人的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造就了日后“天人合一”的理念學說。無論是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或者是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文化基礎軍立足于當時的農耕文化環(huán)境之上。四季交替、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地感受大自然的無邊神奇,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仰慕與崇敬之情。這種崇敬在之后的青銅器或者雕文、紋飾之中都有很多的體現(xiàn)。
圖1中的突眼青銅面具擊中反應了當時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人與自然的互相交融。古人對于太陽似乎有著特別的崇拜和狂熱,在中原地區(qū)的神話和傳說中,它頻頻出現(xiàn),左右著古人的生命??脊艑W家相信,青銅神樹承載著古蜀人神話般的夢想,古蜀人相信他們的祖先和太陽神有關,太陽的東起西落又與鳥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他們對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著特別的崇拜。在古蜀人看來,這些鳥跟他們的祖先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的圖騰像鳥一樣虔誠地飄蕩在藍天中。
考古界一直普遍認為青銅縱目面具是對古代君主蠶從的描摹?,F(xiàn)在則有了新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面具上其實是鳥的形象,勾形的鼻子好像鷹隼一類的鳥,而耳朵的形狀則酷似飛鳥的翅膀??v目面具實際上是人鳥合體的一種正式表現(xiàn)形式。古人相信,人和圖騰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東方古族,對鳥形的崇拜同樣存在。另外一些鳥形器喙部尖長,比如魚鷹,三星堆遺址附近有一處河流叫鴨子河,時至今日,仍然有漁民在河上飼養(yǎng)魚鷹。
在古代人類的觀念中,人類都是出自某種特定的物種演變而來,或者是與某些特定的物種有親緣關系,比如著名的龍、魚等等。由此,“圖騰”應運而生。圖騰大多都是用來表現(xiàn)某些特定的動植物,或者與動植物發(fā)生了親緣關系等等。借由對圖騰的供奉崇拜,寄托變現(xiàn)對自然的敬仰。如圖2中的人面魚紋,表現(xiàn)了古代某氏族對魚的崇拜,展示了人與自然相輔相融的美妙境界。
圖1 青銅面具 圖2 人面魚紋
三、偉大的思想能穿越時空
人面魚紋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在古代成功,在現(xiàn)代也得到了認可。比如著名設計師吳冠英設計的“五彩娃娃”。 “五彩娃娃”的頭像含有人魚面紋,據(jù)設計者吳冠英自己說,他之所以能設計出這樣的作品就是他曾經看見過人面魚紋盆,從而感受到了人面魚紋盆的中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深深的扎根在了腦海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終于在更高更大的平臺上得以發(fā)揚,之后的奧運福娃身上就可以找到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門類可說是紛雜繁復,是什么讓這龐雜的系統(tǒng)捏合到了一起呢?就是通過對“天”與“人”關系的研究探討,在各門各派種尋找到聯(lián)系與前進的方向。以“天人合一”為文化核心,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建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設計理念。中國古代的設計師普遍都受到這樣文化思維的影響,把文化、自然、人類放一個層面,將人與自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天人合一”是一種設計的理念,更是一種生態(tài)觀。
天人合一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境界。是中國古代人類經歷漫長的時間考驗之后文化升華產物。事實上,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互相依存親和,在古代傳統(tǒng)美學中,古人充分汲取自然的養(yǎng)分,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美與美學,將天人合一融會貫通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里去。東方藝術文化的神秘特別、源遠流長不是無緣無故的,感謝自然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留下的寶貴財產,感嘆自然的神奇為中華藝術設計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 鄧海霞.論中國古典藝術的天人合一觀[J].赤峰學院院報,2009(1).
[2]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設計的影響[J].裝飾,2003(2).
[3] 朱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攀登,2005(3).
[4] 楊秀芳.淺談“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對藝術創(chuàng)造的影響[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5(1).
[5] “天人合一”?中華傳統(tǒng)藝術與文化傳統(tǒng)之關系研究[J].長北藝術百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