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摘 要: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必要的信息素養(yǎng),學會用先進的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校園網以及其他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新任務、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文試圖尋找到一種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教學方法,從實際出發(fā),積極推行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學科教學 有效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087-02
如今,以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正向各個領域滲透,發(fā)展勢頭十分迅猛。信息技術同樣也以令人驚喜的速度走進了中學語文課堂。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手段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一,形式生動活潑;其二,畫面聲情并茂。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讓學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教學內容,為沉悶乏味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但是,信息技術帶來諸多優(yōu)勢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必須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才能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1 信息技術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
目前,許多課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過分追求藝術性和凸顯技術性而忽視教學性的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圖像圖形過于過濫,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②畫面過于華麗,重、難點不突出,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上,語文教師留給學生思考、想象的余地越大,他們的感悟就越深。例如,在學習《雨霖鈴》時,哀鳴的寒蟬,凄清的秋風,斷腸的楊柳,冷落的殘月,如果在多媒體教學中將這段文字用一幅幅確定的圖片展示出來,將會抹煞學生的想象力,限制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再如,《荷塘月色》一課,作者細膩曲折的感情變化,又豈是幾幅確定的圖片所能表現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文本語言不可輕易取代的優(yōu)勢,勿被披著華麗衣裳的課件誤導。有時,多媒體的直觀性反而會限制學生的個體情感體驗和想象力。
因此,運用多媒體課件時,圖形圖像資料應只取所需,適可而止,不要過于注重課件外觀的精美,以避免喧賓奪主。
2 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輔助性特點,讓師生互動更具活力
多媒體在課堂中的過多應用,容易使師生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因為多媒體課件都是課前制作好的,不太容易臨時變更。上課時,教師忙于多媒體的操作,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的信息反饋,讓課件“統治”了課堂,硬把學生的思路往課件的模式中拽。課堂被拱手讓給了多媒體,人性化的師生人際關系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阻礙了師生的課堂互動。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情感的交流,而“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缺乏能動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多媒體的使用方式和時間比例上,要突出教師 “教”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師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用課件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用教師事先設計的多媒體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語文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激情喚起學生的熱情,用充滿情感的話語和體態(tài)傳達自身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引導學生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如果教師被多媒體軟硬件所取代,師生的情感交流就無從談起。而如果將多媒體技術恰到好處地運用,則易激發(fā)學生情感、展現特定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氛圍、引發(fā)學生各種情感體驗,使學生與教材、作者、教師產生共鳴。
3 信息技術不能壟斷語文課堂,必須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多媒體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但從多媒體應用于教學的課例看,教師的教學設計令人極為擔憂。請看以下教例。
例1:在某?!半娊淘隆毖杏懻n上,《失街亭》的執(zhí)教者除了講幾句導語,讓學生讀一遍課文,舉行一個對馬謖這個人物形象分析的小辯論外,用一半以上的時間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的錄像。
例2:在某市青年教師比武課中, 《長亭送別》的執(zhí)教者首先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再分析崔鶯鶯與老夫人的性格特征,草草講解了一下,就在屏幕上打出“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一行字,再放映一曲《送別》,其他時間就欣賞黃梅戲《西廂記》。
這樣的公開課并不少見。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的需求,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于是很多教師總弄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玩意去投學生所好,致使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音越來越小。在文本閱讀方面,學生也已經很難靜下心來看書,他們寧愿反復看幾遍《還珠格格》,也不愿看一部長篇小說。
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主陣地,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體會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國文字的有聲有色、有情有味,走進妙語如珠、文采斐然的語文天地,與一位位偉人進行心靈的對話。傳統的常規(guī)語文教學既簡便易行又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教學中的講授、背誦、分析方法,雖被抨擊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優(yōu)勢。信息技術不可能解決教學中所有問題,所以,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應考慮怎樣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結合。例如,教師在講授詩歌時,可以用錄音資料來給學生示范朗讀,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播放一些圖片來對詩句進行解釋,但要鼓勵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悟詩的意境,然后用語言加以描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賞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4 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教學中的重點、攻克難點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通過“白紙黑字”的語言文字來領悟課文的權利,不能充分體現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屏幕上的畫面文字常常一閃即逝,學生難以留下較深的印象。若要真正掌握課文內容,還必須再花時間重新學習。所以,為了讓學生快速高效地學到知識,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精心設計思考題,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有的放矢地加以運用。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教學時,筆者先用計算機播放器配上一段《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在悠揚的樂曲中,讓學生輕聲齊讀。學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文中的優(yōu)美意境,也會在腦海中浮現荷塘月色的美景。然后筆者借助課件拋出兩個問題: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每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為什么說“瀉”、“浮”兩個字寫活了月光和霧氣呢?②能否用“照”代替“瀉”,用“漂”代替“浮”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然后,筆者用多媒體影像展示月光照射在荷塘上的畫面,和學生一起分析“瀉”與“照”兩個字不同的含義:“瀉”照射的范圍較廣,而且有動態(tài)美,與課文中的“流水”相照應。而“照”的范圍較窄,有點呆板,而且不能與課文中的“流水”相照應。借用同樣的方法,學生很快明白了“漂” 與“浮”的不同: “浮”字體現了環(huán)境的靜謐,“薄薄的輕霧”從水下往水面上“浮”,更合情理,而且能與“籠”字相照應;而“漂”力度太大,不能與“薄薄的輕霧” 、“籠”字相照應。運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空前的熱情,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這樣的教學過程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輕易地攻克了教學難點,這是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5 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精心設計思考題,可增加知識容量
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較多,時間緊,節(jié)奏快。如果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預先精心設計好思考題,就會省去許多在黑板上抄思考題的時間,這樣的課堂節(jié)奏更緩和,知識容量更大。
例如,學習《瓦爾登湖》時,筆者設計了下列思考題:①瓦爾登湖與其他的湖區(qū)別在哪里?(從課文中找答案)②瓦爾登湖顏色有何變化?(用原文回答)③“冰下尋斧”一段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何作用?④課文最后一段中,為什么說“又隨著世事的更替,一個一個消失了,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一個春天也沒漏掉?”在學習《小石城山記》時,筆者設計了下列思考題:①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點來寫?試用一個字概括。(奇)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在課本上找出并劃下)③如何理解作者關于“造物者之有無”的討論?④第二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⑤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著什么?⑥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著什么?
經過教師認真思考、設計的課件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上課時要注意揚長避短,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賴信息技術教學,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傳統教學,把它們有效地整合應用,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人所用,才能增強教學效果。
(河源市和平縣福和高級中學,廣東 和平 5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