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摘 要: 暈輪效應運用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評價中,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共識,這一理論已成為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手段。本文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具體分析暈輪效應在教學評價中的有效運用,以供相關教職人員參考。
關鍵詞: 暈輪效應 高中英語 教學評價 有效運用
引言
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huán)效應,其本質是指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近年來,隨著暈輪效應這一理念在我國普及及其所獨具的特征,該理念在我國企業(yè)管理、教學評價、績效考核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暈輪效應良好地應用于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評價當中,其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第一印象、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及情感態(tài)度三大方面。
一、第一印象對學生的良好影響
第一印象對人的感覺很重要,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若一名教師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則會使學生在其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產生一種莫名的好感,并逐漸將這種好感延伸到教師所教授的課程當中。基于這種現(xiàn)象,將暈輪效應運用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當中,首先可充分地利用教師的第一印象,給學生留下良好、積極的印象。
首先,教師在帶課之前,可先對學生的資料檔案進行查閱,如果條件允許、時間充足的話,最好能對每位同學進行家訪,或是與其家長進行電話訪談,從側面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及對英語的興趣程度。在對學生資料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教師在上第一堂課時,便可隨口叫出幾位學生的名字,說出他們的愛好、興趣與特長,試想,教師肯用心了解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很受重視,該多么讓學生驚喜。其次,在上第一堂課時,教師應該注重自己的儀表,通過精心打扮,在與學生見面時,給人一種嚴肅中不失親和、干凈整齊利落、氣場很強的感覺,自然會吸引學生的目光,在對教師感興趣的同時,也對其所教授的課程感興趣。再次,第一印象中的自我介紹尤為重要,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個人資料,或是與學生互動,互相以英文進行自我介紹,這種豐富、多變、有效的自我介紹,可以更快地使師生、生生相互了解,通過教師熱情的感染力與鼓勵、贊美,使一些性格比較內向、學生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敞開心扉,產生想要開口說英語的欲望[1]。
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合理應用
一個專業(yè)知識底蘊深厚、平易近人、親切和藹的教師,與一個嚴肅、古板、專業(yè)能力水平較低的教師相比,前者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擁戴、崇拜與敬仰。因此,將暈輪效應運用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重視對教師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的有效提高與充分應用。為使暈輪效應彌散性的正面特征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教師應該不斷地進修、學習,提高自己的英語專業(yè)能力水平。當教師博學多才,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均能即刻正確地回答時,能使自己受到學生的愛戴、尊敬,并漸漸使學生愛屋及烏,喜歡上英語課。此外,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狀況,若教師專業(yè)性不強,太過武斷主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性評價,則容易產生以偏概全、以點代面的不良問題。為了規(guī)避此種問題的產生,高中英語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yè)水準及教育機智,才能于教學中客觀、積極、完整、準確地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有效評價,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轉化為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而達到暈輪效應給學習帶來的積極效果。
三、教師善加利用情感態(tài)度教育
情感態(tài)度的表達,對學生學習英語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若教師十分嚴厲、不茍言笑,對學生過于嚴厲,則會嚴重挫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fā)學生的厭學情緒。但若教師恩威并施,在適當批評教育的同時,懂得不斷鼓勵、表揚、贊美學生,并以耐心、細心、熱心的情感態(tài)度教導學生,則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喜歡上英語課程。因此,在暈輪效應理念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倡導下,教師還應該科學、合理地利用情感態(tài)度教育,促進學生較好地學習英語。首先,教師需努力地培養(yǎng)自己寬容、自制、樂觀、真誠的情感特征,使學生不再對教師產生敬畏之心,而能夠敞開心扉,主動向教師傾訴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其次,教師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教學與評價中通過師生充分的合作、互動活動,與融洽、和諧的交流溝通,促進學生對英語的主動、積極學習。再次,在英語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教師需熱情飽滿,通過富有感染力,蘊含豐富情感的語言表達,從感官角度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將暈輪效應發(fā)揮到極致,利用教師的熱情激昂促進學生的熱情激昂,從而保證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與成功性[2]。
結語
科學、合理地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當中運用暈輪效應,會有效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對教師不再有過度的敬畏感,對教師產生仰慕和喜愛感,隨之愛屋及烏,喜歡上高中英語課程,在不斷的積極影響下最終對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高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偉.從“暈輪”效應的角度探究體育教學[J].新課程,2010,2(2):6-7.
[2]李維兵.心理學效應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通報,2012,5(5):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