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云
摘 要:針對目前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只注重灌輸知識,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輕視提升自我教學水平等現(xiàn)象,學校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對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關鍵詞:教學過程;管理制度;教師提升
一、實踐背景
一直以來,對于教學,很多教師主要考慮的是怎樣將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有效地教給學生,教師是傳授知識的道具、載體。教師通過執(zhí)行教學任務,代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啟動者和名副其實的課堂權威、課程實施的工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全面培養(yǎng)意識還很淡漠,比如,教學主要是知識灌輸,學生很少有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的機會和余地;教學內容規(guī)定得過于詳細、瑣碎,重在講解,而不注重對學生的激發(fā);師生的問答側重于趨同思維;學生的一些個性特征常常被作為課堂紀律或問題行為而壓抑;未能建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等,這都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渴望,阻礙了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二、具體實踐的措施和方法
教學過程管理的主陣地在課堂,所以“課堂教學”是我們的著力點。在反復實踐研究中,我校完善并嚴格執(zhí)行教學管理制度,教研組具體實施課堂教學管理改革,確立了教師個人自我成長的實踐措施。
(一)學校管理制度落實
1.課前備課制度——集體備課明確基礎要求,二次備課關注班級差異
由分管教學的校長主抓,教導處具體實施,要求各教研組和教師個人嚴格遵守備課制度。在確立單元、學期備課主題的基礎上,再完成本學期工作計劃。備課前,教研組長必須組織教師對新課標進行再次學習與理解,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對各班學情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然后設計教案。教案設計分兩步走,即:教研組集體備課,要求結構完整,教學過程清晰,有充分的教學過程和預設;教師個人二次備課,要求體現(xiàn)教師對教案的自我閱讀、分析和思考以及適合本班學生的教授策略、措施和方法。
2.課堂研討制度——同課異構彰顯個性,集體磨課聚焦重點
學校以每周三的“全校聽課日”為契機,以研究課、示范課為載體,為打磨學校教師教學過程搭建平臺。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發(fā)展,注重師生啟發(fā)互動,注重教師點撥引導,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形式多樣,注重教師教與學生練的時間的有效安排等。課后,聽課教師要認真做好評課工作,做好師師交流、同課異構;任課教師做好反思和總結,同時教研組再次集體修改教案,教師重新執(zhí)教展示課,教研組再次組織觀課,再次評價反思。第三輪再修改后成為年級示范課,通過上課、觀課、評課及教學案例的各種資料的梳理整合學習,使得教師教學過程精細化、高效化。
(二)教研組管理實施到位
教研組作為學校教學過程管理的具體實施機構,在管理中起到了落實學校教學制度,引導、監(jiān)督、評價教師教學過程等作用。有效的教學,不是精致的教學,而是簡明而充分的教學。因此,教研組要求教師對自己所體驗過的教學行為進行理解或描述,并對產生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自我評價,從中尋找經驗和教訓,促進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教研組教學過程管理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管理、課堂管理、課后管理。
1.課前教學管理——把握教材脈絡,了解學生實際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教師清晰把握教材脈絡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的。教師的功夫在課前,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課前的構思與準備、學生需要的學習設計、切入本質學習的活動設想等都是課前研修的內容。
2.課堂教學管理——提升教學效率,注重學生生成
課堂教學必須尋求高效率,這就要求教學過程應最優(yōu)化,教育效果應最大化。智慧課堂的兩個核心因素是學生和教師。學生的發(fā)展是智慧課堂的核心目標,教師的發(fā)展是學生發(fā)展的有力保障。學生和教師是否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中的流程是否優(yōu)化,重難點是否突出,時間操控是否合適,學生主體的發(fā)揮是否合理等都是我們課堂研修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管理我們關注以下幾點:
(1)突出“預設”和“生成”。對課堂教學目標、內容、進程、條件的“預設”是教學的基礎,但學生的“生成”才是檢驗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課堂上學生是否有“生成”的空間、時間,學生的“生成”情況是否達到了之前的預期效果,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重點。
(2)注重“接受”與“探究”。接受學習是最準確、最經濟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方式,但探究學習卻能體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性和穩(wěn)固性。課堂教學中是否做到接受、探究二者的兼顧,真正實現(xiàn)了二者揚長避短、相輔相成,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難點。
3.課后教學管理——強調教學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要求教師在每一堂課后都要進行課后教學研修,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合理的分析、細致的探究;全面地、客觀地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教學管理中,我們要求教師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課后教學研修。
(1)思“得”。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會有成功之處,比如找準活動內容選擇的切入點;巧妙新穎的引入;教學難點的突破;直觀教具的合理運用;善于拋接、促進互動的提問技巧以及留有懸念的延伸活動等,這些都是自己在教學上的“得意”之作,教師應將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以后教學的參考。
(2)思“失”。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比如,教學內容安排不妥,教學環(huán)節(jié)不連貫,教學重點和難點處理不當,為趕進度不理睬還有想法的學生,挫傷其積極性,新知探究草率收場等。把這些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與探究,在適當?shù)臅r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與矯正,使之成為教師以后教學的寶貴經驗。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飛分校)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