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姐
摘 要:90后大學生成長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新時期,他們思想活躍,積極進取,求知欲強。但鑒于自身條件及外界環(huán)境等方面的原因,處于劇烈社會轉型期的青年學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一系列的沖擊。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時常感到困惑和迷茫,部分學生抗挫折能力相對較差。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提高對挫折的認知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克服困難,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挫折教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日益發(fā)展,當今社會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激烈的就業(yè)競爭,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當今90后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沖突。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在遭遇挫折打擊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強。深入分析大學生受挫原因,提出相關的挫折教育對策,是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挫折理論
挫折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挫折就是一個人在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需要的活動過程中,由于受到妨礙或干擾,致使目標不能實現(xiàn)或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大學生挫折是指在大學期間,學生由于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活動受到阻礙,進而不能順利實現(xiàn)自己目標或滿足自身需要時產生的消極情緒體驗。
挫折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方面來說,它可以鍛煉青年學生的意志品質,促使他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消極方面來說,挫折會給一些大學生造成情緒上的波動和精神上的不安,甚至嚴重到影響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及身心健康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這其中既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又要積極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挫折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和社會實踐教育在挫折教育中的推動作用。
二、挫折形成的原因
挫折的形成是由于人的自身缺陷和外界刺激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向成年期過渡的階段,處于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呈現(xiàn)的特點是:生理發(fā)育已成熟,但心理發(fā)育尚未完全成熟,仍帶有幼稚、脆弱、依賴性強等心理特征。由于他們社會閱歷相對太淺,面對圍繞在身邊的各種矛盾,心理一時難以調適,挫折感隨之而來。大學生受挫的原因多種多樣。總體而言,大學生受挫主要集中在自身家庭條件、環(huán)境適應、個人情感、就業(yè)壓力等方面。
三、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的意義
大學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明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其身心健康、學業(yè)完成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理想或目標是激勵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明確的目標是他們奮發(fā)向上、努力學習的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需教育大學生對大學生活進行規(guī)劃,確立學習、生活及擇業(yè)、就業(yè)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并對其目標的踐行進行有效的指導,進而使其能夠順利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在執(zhí)行具體目標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還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因學習、就業(yè)、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引起的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四、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渠道
社會實踐是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應對挫折能力的高低取決于處理挫折和危機的經驗。因此,除了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制訂具體合理的目標意外,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社會實踐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大學生的事業(yè)心和耐受力,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必須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增加他們與社會的接觸機會。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學生也有機會對自己的綜合優(yōu)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個人目標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調整更切合實際的目標規(guī)劃,同時也使自己的理想信念、行為準則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并得以內化。
挫折教育是一項全面系統(tǒng)的工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學生工作中,我們要真切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受挫學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探究引導大學生戰(zhàn)勝挫折的有效方法,鼓勵受挫學生樹立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有效的方法戰(zhàn)勝各類挫折,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國樞.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魯潔.超越性存在——兼析病態(tài)適應的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