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平
一、“讀”文字
隨著傳媒工具的發(fā)展,學生接觸到文字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僅僅讀學校的課本,而是把文字的閱讀伸向了更多的渠道,如報紙、電視、電腦、手機等。學生一旦對這些傳媒產(chǎn)生興趣,就會想方設法去弄懂那些文字所傳達的意思。此時,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一契機,開展閱讀教學。
1.自由讀。可以讓學生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自由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閱讀素材,并把所找的材料讀通順,讀準每一個字。在家長的幫助下,大體理解文字的含義。
2.評讀。每天利用半小時,把好的閱讀素材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讓同學自己上講臺朗讀所選的素材,且能簡單地點評一下自己對這段文字的看法。
3.賽讀。我抓住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采用多種競賽形式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如小組閱讀競賽、男女聲朗讀對抗賽、同桌朗讀競賽等。
4.針對語文學科和小學生的特點,有目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聽故事、聽廣播、聽名著朗誦;講故事、誦讀詩文、演講;讀兒童書刊、讀少兒報紙與學生習作;摘錄佳詞麗句、寫讀書筆記、寫日記??梢岳眠@些活動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
二、“讀”事物
客觀存在的事物仿佛就是躍動在巨幅畫面上的“文字”,它們有形、有聲、有色彩、有味道,甚至有情感。在新課標中強調(diào)語文開放性的影響下,我大膽嘗試:引導學生學習在觀察的基礎上讀事物,并把讀事物和讀書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對觀察和書籍都產(chǎn)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學會讀事物有利于學生理解書籍中的文字,更真切地和文章的作者產(chǎn)生共鳴。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讀事物是讓學生產(chǎn)生讀書興趣、掌握讀書方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搞好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
1.重視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讀事物的興趣?!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边@一點對于激發(fā)學生讀事物的興趣尤為重要。因為,高尚的品德情操能夠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不竭動力,使他們自覺地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從而激發(fā)出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正是有興趣讀事物的基礎所在。
2.增強資源意識,逐步掌握讀事物的方法。我們在引導學生讀事物的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方法。對于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只要求他們按照從大到小或時間先后等簡單的順序進行粗讀,比如“讀”校園:“高大的教學樓挺立著?!薄捌教沟牟賵錾嫌型瑢W在玩耍。”“草坪里的小草發(fā)芽了?!薄€可利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引導他們按照空間方位、發(fā)展變化、生長過程等順序,細讀或品讀事物。如在“讀”一片景物的時候,“蒼松翠柏”、“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等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也會因為直觀事物的不斷出現(xiàn)而在腦海中多次閃現(xiàn),從而得到鞏固。
三、“讀”人物
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jīng)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既強調(diào)語文教育的生活意義,又強調(diào)語文生活的教育意義,指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新課標也提出了小學生要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這些新的理念讓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學會“讀”人。
1.“讀”別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都有這樣的一種體會,那就是小學生有明顯的向師性。其實,學生每天都在“讀”老師,老師的言行舉止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跡,學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老師,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潛移默化。書本中學到的“和藹可親”、“嚴厲”、“耐心”、“認真負責”等詞語,學生也往往是借助于教師的直觀表現(xiàn)來理解的。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學會進一步“讀”老師,“讀”老師的形體語言,“讀”老師的內(nèi)心世界,“讀”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從而充分發(fā)揮老師言傳身教的作用。同時,我們應當順勢引導學生學會“讀”同學,“讀”父母,“讀”周圍的每一個人,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
2.“讀”自己。讀別人容易,讀自己卻很難。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別人的同時,學會反思,看看自己的行為是與別人或課文中所批判的人物相似,還是與別人所認同、贊賞的人物相似。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讀童話、寓言,喜歡聽故事,而他們分辨好壞的標準就是故事的人物形象。所以可以借助學生心目中的偉大形象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