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佳
摘 要:以《六國論》為例,從文章的結構、論證方法、語言三個角度進行案例分析,以期借此提高學生寫議論文的能力。
關鍵詞:寫作教學;《六國論》;文言文;議論文
一、從文言文教學遷移到議論文寫作的可行性
高中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關鍵時期,而議論文寫作能體現(xiàn)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所以,培養(yǎng)高中生寫議論文的能力是培養(yǎng)高中生寫作能力的重心。提筆成文的能力需要平時的大量訓練。作文訓練少不了范例,但我們的教材中缺少典范的現(xiàn)代議論文范例,更多的是諷喻類的文言文。這些各領風騷的名作構思精巧嚴謹,論證縝密巧妙,事例富含時代氣息,語言準確,是很多現(xiàn)代文所不及的,都可以成為學生學寫議論文的典范。這些文言文和現(xiàn)在議論文具有很多共性:首先,他們都具備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其次,兩者的論證方法和論證結構大同小異;再次,兩者的論證語言也都體現(xiàn)出準確凝練等特點。這些正是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時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這些文言文作為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范本,使學生在掌握文言基本知識的同時,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以《六國論》為例,實現(xiàn)古為今用,提升學生寫議論文的能力
《六國論》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一篇講讀課文。它是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范式性的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議論文的論證嚴謹?shù)奶攸c。因為它論點明確,層次清晰,變化較少,很容易被學生模仿,所以特別適合剛開始學寫議論文的學生參考
模仿。
從結構方面來說,《六國論》是如何體現(xiàn)結構完整而嚴謹?shù)哪兀渴紫?,作者在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總領全文。接著,作者概括性的分析了兩點原因:(1)“賂秦而力虧”;(2)“不賂者以賂者喪”,作為文章的兩個分論點。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每個論點又分為三層。最后五六兩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既然有《六國論》這樣范式性的文章,教師更應帶領學生感受說理的雄辯力量和藝術性,模仿著學習設置文章的層次結構,讓學生為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推進而進行謀篇布局。比如,分析“成為珍珠”的原因,分論點的設置可以是:(1)歷史文化的熏陶讓我們拒絕平庸;(2)人的需求要求自我實現(xiàn);(3)社會需要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可以是層層深入的縱向議論,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橫向議論,也可以二者結合??傊?,要讓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部曲”議論文范式。
從論證方法來看,《六國論》涵蓋了要求高中生掌握的多種論證方法——因果論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反向假設論證。蘇洵的文章之所以嚴謹,不乏變化,除了論證過程的周密,還在于這些豐富的論證方法。而有時我們的學生好不容易想好了幾個分論點,展開論證時除了事例論證,就沒有別的論證方法了,使文章顯得膚淺,行文又呆板。論證方法的靈活運用和學生的語言能力息息相關,因此,學生非常有必要學習運用豐富的論證方法,并錘煉議論性語言,使文章血肉豐滿。
例如,作文《多做一些》中,學生寫道:多做一些,可以讓人實現(xiàn)原本難以達到的夢想。
臺灣歌手林育群小時候因為曾經(jīng)擁有的夢想,終于鼓起勇氣在伙伴面前唱歌時,卻遭到了伙伴們的嘲笑,面對伙伴的嘲笑也曾讓他感到難過低落,但在爸爸的鼓勵下,他仍然勇敢地重新來過,他希望能像爸爸告訴他的故事里的小黃蜂那樣,即使身材根本不符合飛行的標準,仍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伙伴的嘲笑后,林育群心中多出來的僅僅只是對于自己的一點希冀,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多出來的僅僅是他不斷的嘗試和努力,盡管在他長大后,參加選秀時曾被評委針對他的身材有過譏諷,但他卻始終不曾忘記從小的夢想。他做的僅僅是多一些的堅持,多一些的不懈,這份多一些的努力,最終讓他實現(xiàn)了夢想,走向了歌手的道路。
對于以上這種以敘代議的現(xiàn)象,在學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都無法處理好敘與議的關系。任何的議論文都不可能完全是議論性的語言,除了用強大的邏輯、縝密的分析來說服人,同時也需要語言的感染力。學生的議論文常常淡而無味,翻來覆去重復同樣的論調(diào),滿口說教,味如嚼蠟,使用論據(jù)時過于華麗或冗長,妨礙了論證的嚴密與準確。
《六國論》在這方面做了良好的示范,文字凝練又不乏形象生動。比如,文中寫到先祖父們艱辛的開國歷程,作者僅用“暴霜露,斬荊棘”短短六個字,就將祖先們篳路藍縷的開國過程寫得淋漓盡致。第二段中,作者把秦國得土地和諸侯失地的兩種情況進行對比;第三段中,把祖先和子孫對土地的不同態(tài)度,辟地與割地的土地規(guī)模進行對比,祖先們辛苦辟來“尺寸之地”被子孫們“如棄草芥”地割讓,這種難易之間的對比盡在字里行間。由此看來,教師很有必要將議論文中的記敘語言列為單獨的課程,讓學生多加訓練。尤其采取事例論證時,教師應當對學生強調(diào),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是經(jīng)常結合使用的,不需要強行割裂。
《六國論》中還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教學的過程要著重于體會段與段之中,句與句之間的對比關系。應當明確,這些對比都是根據(jù)論點的需要而設置的。在運用對比論證時,要找準對比點,在對比中突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我鼓勵學生寫出能夠相互照應的對比段落或以對偶句的形式形成對比的句子。
再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鼻〉胶锰幍匾昧斯湃说脑挘鰪娏苏撟C的力量。同時,這又是一個比喻論證,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在亡國以前賂秦的欲望是不會有盡頭的。除了解釋比喻論證使文章在凝練的同時更形象生動,我還適時讓學生嘗試多寫幾個比喻論證,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
能力。
文中也多次運用了假設論證。第四段以六國的角度進行假設,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最后一段是從當時統(tǒng)治者宋朝的角度進行假設的。如果以天下之大,繼續(xù)奉行以賄賂求茍安的政策,那又在六國之下了。不同點在于第四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么策略;第五段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遷移到議論文的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用“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試想……”這樣表示反向假設的關聯(lián)詞,在學生敘述完事例后進行進一步的推論,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除此之外,《六國論》中對偶和排比句式的使用,設問的自問自答都對文章形成一種雄辯的氣勢有所幫助,使文章讀來一氣呵成。因此,靈活地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對學生的寫議論文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關鍵的。
在我們的教材中,除了《六國論》可以作為學生寫議論文的典范,結構宏偉,用對比手法極盡鋪陳之能事,氣勢磅礴的《過秦論》,匡正時弊,具有批判精神的《師說》,運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淺顯易懂的《勸學》,深諳人心因勢利導,讓比喻力有千鈞的《寡人之于國也》,無一不是可以參考的經(jīng)典之作。多次的模仿,到刻意的專題訓練,學生議論文的水平也在文言學習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炯.向教材學教法 向經(jīng)典學技巧[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3(01).
[2]孫士宏.從文言文行文談議論文寫作[J].教研空間,2013(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