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南
那天下午的課,是講評《三角形的面積》這個單元的測試題??赡苁窃囶}偏難、學生水平有限,一些學生答卷時不會,講評時依然“不懂”“不會”,不管我怎么講。我的情緒有點焦躁起來。不久,所有的學生都“安靜”了,連原來幾個比較配合的學生,也不再回答我的任何問題了……再后來,我講到了這樣一道題:
“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長是9cm,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
很多學生不能理解這道題目的意思,連那些平常頭腦靈活的學生,也不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更不知如何下手解題。我“耐心地”把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幫助學生分析,學生還是不能理解。這節(jié)課,開始讓我惱怒起來……
第二天中午,坐在辦公室里的我,百無聊賴地回想起昨天的課堂,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前年在“遠程國培”時“聽過”的陳大偉老師的一個講座。
“帕特里克的實驗表明,學生在常態(tài)下和壓抑下的理智活動有很大差異。常態(tài)組的學生情緒平衡,能運用理智較好地解決問題;壓抑組的學生情緒激動不安,有的憂郁,有的驚恐,有的怨恨,在解決問題時常喪失了理智,表現(xiàn)為機械、重復、混亂的反應。如上圖?!保◤埖卢L,1982年)
這一段講解,圖文并茂地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揪扯著我的神經(jīng),讓我不安起來:難道,那天學生的狀態(tài),是受了我的壓抑?我反思著那天自己“焦躁”的真正源由:午休時間,我沒有休息好;近段時間以來,上這個單元的課一直不順,許多學生的接受能力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水平,我對他們心存怨氣。所以,那天一上課,我就心氣不順。推而廣之,這樣的情況,對于像我這樣“涉世不深”的年輕教師來說,決非偶然。只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壞情緒會給課堂帶來如此后果。而如果任由這種狀況惡性循環(huán)下去,我可能會誤人子弟。想到此,我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
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修訂后的新課標由“雙基”過渡到“四基”確實是有很深的道理的。有效教學,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該以學生學到什么、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來體現(xiàn),而不應該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內(nèi)容是否精彩來衡量。如此說來,有效教學、有效學習,都應該重視學習的過程,跟學生的快樂學習分不開。我們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以人為本,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以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