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花 朱亞萍 朱 為
李小花:女,本科,護師
新生兒臍炎是兒科常見多發(fā)性疾病之一,其發(fā)生原因與臨床護理不當有關[1]。新生兒出生后由于臍帶剪斷后留下創(chuàng)傷,加之新生兒抵抗力較差,外界病原菌容易通過創(chuàng)口侵入機體并引發(fā)新生兒臍部感染,如處理不當可引起患兒敗血病,嚴重時可引起患兒死亡[2]。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對預防新生兒臍炎、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3]。為此,本文對110例新生兒采用二次斷臍法以縮短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降低新生兒臍炎發(fā)生風險,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 在從外院轉入的22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出生時Apgar評分>7 分。(2)均為足月出生兒。(3)住院時間為3~5 d。(4)家屬均在知情同意下參與研究。(5)所有病例均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宮內感染者及臍部先天畸形而不能結扎者。根據隨機數字表將其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58例,女52例;胎齡37~41 周,平均(38.96 ±2.98)周;體重3586~3850 g,平均(2869.32 ±22.23)g;Apgar評分8~10 分,平均(9.32 ±0.85)分。觀察組男57例,女53例;胎齡37~42 周,平均(39.28 ± 2.56)周;體重3512~3825 g,平均(2798.34 ±21.85)g;Apgar 評分8~10 分,平均(9.52 ±0.72)分。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體重、Apgar 評分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采用5%聚維酮碘對臍部皮膚進行消毒,于臍帶根部采用臍圈實施結扎,距離結扎部位1.0 cm 處將臍帶剪斷,擠出殘血,采用5%碘伏對臍帶斷面皮膚包括臍帶殘端、臍帶根部、臍帶周圍進行消毒,采用無菌紗布將臍帶殘端覆蓋包扎。對照組新生兒每次沐浴后采用5%碘伏對臍帶周圍皮膚進行消毒,24 h 后將臍部暴露。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采用75%乙醇對臍部進行消毒,選取臍帶根部與臍輪相距約0.5 cm 處進行斷臍,將殘血擠出后,采用愈臍帶袋芯將臍眼固定。新生兒于每天洗澡后及時更換愈臍帶,并對臍部進行消毒。在新生兒出生后30~45 h 臍帶干燥,但還沒有完全過硬或過干時對其行二次斷臍,斷臍時應離開臍帶根部受壓處,同時操作人員應將牽引線向上提,并與腹壁呈30°,順時針方向將臍帶殘端剪除,對臍部皮膚進行消毒,貼上臍貼,24 h 后暴露臍部。
1.3 觀察指標 (1)新生兒臍炎是指由于斷臍或出生后護理不當而引起的臍帶斷面被細菌入侵而出現的炎癥。(2)兩組新生兒出院后通過定期電話回訪了解臍帶脫落時間、臍部愈合時間及臍部出血率。(3)家長滿意度分護理質量滿意度及護理方式滿意度,采用電話訪談方式完成調查,滿分為100 分,>90 分為滿意,81~90 分為良好,70~80 分為一般,<70 分為不滿意。共發(fā)放問卷220 份,收回問卷220 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檢驗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發(fā)生率比較(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發(fā)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d,±s)
組別例數 臍帶脫落時間 臍部愈合時間觀察組110 3.12 ±0.78 6.12 ±1.45對照組 110 5.96 ±1.24 9.32 ±2.16 t′值20.332 12.900 P 值<0.05 <0.05
2.3 兩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方式滿意度評價(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方式滿意度評價(名)
臍帶是連接胎盤及胎兒的管狀結構,其作用將母體營養(yǎng)輸送給胎兒以滿足胎兒宮內生長發(fā)育的需要[4]。新生兒出生后需行斷臍處理,臍帶失去血供后將逐漸硬化、干枯并最終脫落。從斷臍至臍帶完全脫落一般需要7 d 左右,而臍帶殘端在愈合過程中會產生少量膠質分泌物,從而為厭氧細菌提供良好的培養(yǎng)基,容易引起臍部感染[5]。輕者可出現臍周圍皮膚紅腫,并出現少量膿性分泌物,如得不到及時處理則會發(fā)展為重度臍炎,并形成蜂窩組織炎及臍周膿腫,引起新生兒敗血癥,危及新生兒生命[6]。因此對新生兒做好臍部護理對降低新生兒臍部感染、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次斷臍是指新生兒出生后30~45 h,臍帶干燥,但還沒有完成過硬或過干時對其再次進行剪臍。過早剪掉臍帶因臍帶殘端未干燥而導致血管閉合不完全,易導致膠質水分過多,臍帶潮濕,當臍帶剪掉后容易出現滲液或滲血情況,因此增加新生兒臍炎的感染風險。當新生兒出生45 h 后再對其進行剪臍,由于臍帶過硬而增加剪臍難度,容易發(fā)生壞死組織殘留。因此在新生兒出生后30~45 h 內實施二次斷臍能有效減少臍帶膠質水平分泌過多,降低新生兒臍炎發(fā)生風險。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臍部感染率、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 <0.05),與解玉娟[7]對127例新生兒實施二次斷臍的結果一致,從而表明二次斷臍方法能有效降低新生兒臍部出血率及臍炎發(fā)生風險,有利于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分析原因可能如下:常規(guī)斷臍采用臍帶夾、棉線或氣門芯在距臍根0.5 cm處結扎臍帶殘端,臍帶殘端需要自然脫水硬痂后才自然脫落,所需時間在6~10 d 以上,而剪去臍帶殘端組織,臍部干燥,使臍孔閉合時間提前,避免了潛在的院外感染,方便家長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楊柳[8]認為,二次斷臍可減少臍帶膠質水分的分泌,從而縮短臍帶自然脫落的時間,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由于二次斷臍方法能有效縮短新生兒臍部愈合時間,降低臍炎發(fā)生率,因此家長對該種方法均表示較高的滿意度。加之從患兒出院后,本院一直對新生兒家長進行電話隨訪,并指導新生兒家長正確進行臍部護理,從而提高了家長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 王芝蘭,郭慶玲.對比分析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1):109-110.
[2] 唐學敏.二次斷臍護理在新生兒臍炎護理中應用的效果[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2,21(12):940-942.
[3] 張國英.不同臍部護理法對預防新生兒臍炎的價值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2,33(14):3088-3089.
[4] 周 暉,朱 珠,夏家愛,等.產后居家護理模式在新生兒臍炎干預中的效果分析及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31):118-119.
[5] 王秋菊.改良式護理方法對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206-207.
[6] 李正蘭,范紅燕.護創(chuàng)液體敷料用于新生兒臍炎消毒的觀察與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17):3662.
[7] 解玉娟.家庭訪視對基層新生兒臍帶家庭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學,2013,33(6):122-123.
[8] 楊 柳.二次斷臍時機選擇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1,18(10):1120.